笔趣阁 www.bqg34.org,《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是一个旁人避之不及的苦差,然而戚继光高兴地去了,他将在那里开始自己传奇的一生在行进的路上,面对着险峻去路和茫茫前方,戚继光再次坚定了他的志向
基本功是必要的
嘉靖二十三年(1544),十七岁的戚继光准备出发了,他要去北京继承父亲的职位。虽说名义上已经接班,但无论如何,程序还是要走一遍的。
办完手续之后,戚继光正式赶赴山东,办理交接,准备就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当时他刚满十八岁。
但等他到地方一看,才由衷地感叹,政府实在是太信任自己了,信任得过了头。
登州是山东沿海重镇,光驻军就有数千人,加上兼管的军屯民政,加起来大致有上万人,而且这帮人长期不打仗,都混成了兵油子,每天只是混吃等死,还喜欢搞腐败。
热血青年戚继光对此十分不满,他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改革,严肃考勤制度,整顿军纪,可谓是雷声阵阵。
遗憾的是,偏偏就是不下雨。口号喊得震天响,却无人理会。毕竟大家心里都有数:你爷爷在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儿,你小子胡子都没长起来,就想跟前辈过招?
这是戚继光学到的第一课,他终于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像他父亲和老师那样的人永远只是少数派,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还必须学会妥协。对于这一点,他比他未来的盟友张居正醒悟得更早。
事情办不下去,戚继光却并不气馁,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更有意义的目标。每天早上,他开始跑步锻炼身体,操练武艺,进行高强度体能训练,还悬梁刺股,用功苦读。
戚继光正在备考,他准备参加武举考试。
虽说已经是四品武官,但戚继光仍然打算去考试。这倒不是他吃饱饭没事干,跟自己过不去,而是因为在明代,考试成绩实在太过重要,管你是皇亲国戚、高干子弟,如果不是进士出身,总会被人当做伪劣产品。
此外参加这一考试还可以锻炼体质,促进新陈代谢,顺便学点武艺,加强基本功,实在是有益身心。
事实证明,戚继光的这一选择十分英明。在十年之后的那片高地上,他付出的努力,将得到最大的回报。
嘉靖二十八年,戚继光参加武举乡试,一举中第,成为了武举人。
第二年,戚继光打点行装,前往北京参加会试。一般说来结果无非两种,考中或考不中,可是戚继光同学偏偏遇上了第三种。
虽然许多史籍对戚继光参加会试的成绩没有提及,但据某些材料显示,他的考试成绩可能十分不理想,如果就此考下去,估计也只能是打包走人,改日再见。
考试即将接近尾声,就在戚继光准备卷铺盖走人的时候,兵部侍郎杨守谦突然跑来,告诉大家:不管考得好还是考得差,统统都不要考了,同学们马上集合,抄起家伙跟我上吧。
俺答来了,“庚戌之变”爆发了。
这自然是件麻烦事,但对戚继光而言,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正是在这次事变中,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写的《备俺答策》也广泛流传,获得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戚继光的命运就此被彻底改变。“庚戌之变”后,朝廷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务,决定调集山东、山西等地部分军队轮流守边界,之前出尽风头的戚继光自然难逃法眼,光荣中标。
这是一个旁人避之不及的苦差,然而戚继光高兴地去了,他将在那里开始自己传奇的一生。
在行进的路上,面对着险峻去路和茫茫前方,戚继光再次坚定了他的志向: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这将是他一生的选择。
然而,这个选择的开头并不顺利,戚将军在边境的日子过得实在不爽,因为他被分配驻守的地方是蓟门。
原先在山东的时候,虽说手下都是一帮兵油子,好歹自己还是个四品指挥,说话算数。而蓟门为明朝四大防区之一(宣、大、蓟、辽),高级军官一抓一大把,什么都轮不到戚继光,他在这里只能干干巡哨之类的活,很少有实践操作、指挥军队的机会。
于是,度过了看似平淡无奇的三年之后,他又回到了山东。在很多人看来,这位曾被兵部领导寄予厚望的年轻人毫无成就,只是白白混了三年。
但事实并非如此。
岑港之战后,俞大猷对戚继光的战术十分钦佩,曾好奇地问过他一个问题:你的战法由何处学来,源于何时?
戚继光回答,是当年在蓟门巡边时所学。
俞大猷十分吃惊,一个巡边的小官,又没有打过大仗,何以如此精通兵法?
戚继光十分自豪地答复了他的疑问——自学成才。
他告诉俞大猷,在蓟门的那三年中,无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差事,他总是带着一本书,反复翻阅,日夜苦读,而他所领悟的军法之秘诀大都来自此书。
遗憾的是,这本书并不是俞大猷最喜欢的《易经》,它的名字叫《孙子兵法》。
如果要搞个三千年来的世界畅销书排行榜,《孙子兵法》至少可以排进前五十名。此书早已打入国际市场,行销海外。这本书拿破仑买过,希特勒也买过,上到八十岁的老头,下到四五岁的孩童,都是孙子的忠实读者。
但能从中看出名堂,且自创兵法者,恐怕就只有戚继光先生了。因为他有着一种十分奇特的看书方法——一边看一边批。比如孙子曾经曰过:敌人气焰嚣张,就不要去打(勿击堂堂之阵)。戚将军却这样曰:越是气焰嚣张,越是要打(当以数万之众,堂堂正正,彼来我往,短兵相接)!
孙子还曾经曰过:诈败的敌人,你不要追(佯北勿从)。戚将军曰:保持队形,注意警戒,放心去追(收军整队,留人搜瞭,擂鼓追逐)。
类似之处数不胜数。用马克思主义的话来说,戚继光同志对孙子兵法进行了批判地吸收,所谓因地制宜,取其精华,终得兵家之精妙。
嘉靖三十四年,军事理论家戚继光调任浙江,任都司佥书,他的理论将在这里接受严酷的考验。
明代的武将和文官没什么区别,也喜欢搞内部矛盾,争权夺利,一门心思往上爬。但戚继光对此却毫无兴趣,他到任之后,便针对当前形势,提出了许多条合理化建议,并上报领导。虽没有得到任何回音,但他依然故我。
不久之后,为加强防务,朝廷决定设置宁绍台参将一职,这个职位相当于宁波、绍兴、台州三地分军区司令员,位高权重,是个肥差。
消息传来,许多人开始积极活动,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希望能混到这个差事,只有戚继光无动于衷,继续干自己的工作。
很快,任命结果公布,让无数人大跌眼镜的是,就任这个职务的人,竟然是不动声色的戚继光。
这是个不折不扣的奇迹,而在奇迹的背后,是一个人的帮助。
戚继光的上书并没有被扔进废纸篓,文书上的每一个字,都牢牢地映入了胡宗宪的眼帘。
他惊讶于此人的勇气和才华,却压下了这些公文,没有作出任何回复,因为在将大任托付给这个年轻人之前,还需要进行最后的考验。
经过很长时间的观察,胡宗宪终于确定,戚继光并不是投机主义者,而是一个宠辱不惊、心怀天下的人。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将宁绍台参将的职位交给了这个人。
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只有傻瓜才不要。戚继光不是傻瓜,所以他没有推辞,在这种问题上,他一向是个聪明人,至少比俞大猷聪明得多。
聪明的戚继光接任了宁绍台参将的职务,这一年他刚刚二十八岁,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时刻盼望着大干一番事业。
机会说到就到,戚继光刚刚上任一个月,倭寇就来了。这一次他们抢掠的目标是浙江慈溪。
接到消息后,戚继光十分高兴,他决定借此机会与倭寇大战一场。根据情报,倭寇只有上千人,为确保安全,他召集了上万名士兵,准备以多打少,用胜利庆祝开门大吉。
戚继光亲自带队出发了,然而,他并不知道,开门不一定会见喜,有时也会碰钉子的。
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开到了慈溪东南的龙山,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倭寇的主力,著名的龙山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这场战役之所以著名,并非有着什么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只是因为它实在过于莫名其妙,莫名其妙地开始,又莫名其妙地结束。
终于遇到敌人了,戚继光十分兴奋,他立刻观察地形,布置谋划,安排攻击队形。但等他忙活完了,却惊奇地发现,没有人执行他的命令——他们都跑光了。
威风凛凛的明军果然不同凡响,遇到人数远少于自己的倭寇,竟然一触即溃,别说攻击,连逃命都顾不上。
前锋溃败,中军也动摇了,连戚继光的副将也拉着他的衣袖,让他赶紧逃跑,再不跑就来不及了。
然而,惊愕的戚继光很快恢复了平静,他挣脱副将的拉扯,取出了他随身携带的弓箭,从容地命令部下:
“此处哪里有高地,带我去。”
站在高地上的戚继光审视着眼前滑稽的一幕,人数众多的明军四散奔逃,几百个倭寇在后面穷追不舍,肆无忌惮,看来败局已定了。
然而,他决定挽救危局——凭借他一个人的力量。
戚继光拈弓搭箭,拉满了弓弦,瞄准带头冲锋的倭寇头领,射出了致命的一箭,十年前的苦练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戚继光的箭法实在不是吹的,倭寇头目应声倒地。但这并不是结束,他把手伸进了箭筒里,抽出了第二支箭。
随着一道凌厉的风声,第二个头目倒地而亡,就在倭寇们被这位狙击手搞得人心惶惶之时,又一道风声伴随着惨叫传到了他们的耳朵里——第三个人被射死了。
这种狙击战法彻底打垮了倭寇们的心理防线,他们放弃了追赶,停了下来。
要说前面的明军也确实是耳聪目明,看见人家不追了,顿时鼓起勇气振作精神,在奔跑之中,完成了难度很大的一百八十度大回转动作,开始追击倭寇。
戚继光这才松了口气,他马上找来部下,命令他们全力追击。
可是让他更加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士兵们追出一段之后,却开始陆续自动返回。戚继光纳闷到了极点,便顺手拦住一个士兵,问他为什么不追了。这位军爷毫不见外,落落大方地告诉他:这都是老传统,把他们赶远一点就行了,反正他们还要来的,犯不着去拼命。
戚继光呆住了,他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半晌回不过神来,原来如此!
龙山之战就这样结束了,虽说很不体面、很丢脸,但戚继光并非毫无收获。从此战中,他认识到了重要的一点:单靠手下这帮兵油子,即使把常遇春从坟里挖出来,也是打不了胜仗的。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然而这一次,戚继光实在开了眼界,他遇见了传说中的“熊”兵集团,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而是一个“光荣”的集体。
如果说是偶然为之也就罢了,偏偏这帮熊兵竟然是职业的,且从不雄起。在不久之后的雁门岭之战中,他们十分仗义地不顾戚继光的死活,再次带头逃跑。戚继光同志瞬间成了光杆司令,幸好当年练过跑步,拼死拼活才逃了回来。
这样下去,不被累死,也会被连累死。戚继光决定上书,要求重新练兵。
文书送了上去,胡宗宪看过之后,冷笑一声,给了他一个十分经典的回答:
“浙江兵要是能训练出来,我早就去练了,还用等你来?!”
手下这帮人的战斗力,胡宗宪比戚继光更为清楚,对这帮兵油子,他已经伤透了心。
但戚继光思考片刻,说出了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胡宗宪改变了主意: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
胡宗宪被他的诚意所打动,便给了他三千士兵,让他去训练。
在明代的优秀将领中,论作战勇猛,运筹帷幄,戚继光的整体素质应该能排在前五名。而他之所以能够在军事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却是因为他有着一项无人可及的专长——训练。
三千名新兵蛋子怀揣着混饭吃的梦想来到了军营,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在前方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地狱般的生活。
根据《纪效新书》记载,但凡新兵入伍,戚继光总要训一段话,鼓励大家学武。此段话实为奇文,可供各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参考,故摘录如下:
“诸位都听了,练武不是你答应官家的公事,是你来当兵,杀贼救命的勾当。你武艺高,杀了贼,贼杀不了你,你武艺不如他,他便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
当然,作为一名新兵,这些话你大可当是耳旁风,戚指导员压根儿也没指望你能自觉执行,他已经预备了许多惊喜,以保证你充实地度过这段难忘的军营生活。
思想教育之后,接下来就是站队列了,包括队伍行进转向等,具体形式和今天差不多。但如果你转错了方向,走错了队列,就不仅仅是拉出去罚站了,那是要打板子的,打完了也不会让你去医务室,还得接着练。
练完队列后,戚教官将教大家学习号令,包括擂鼓是前进、鸣金是收兵,以及旗帜挥舞的各种意义。如果你不识字,不要紧,戚教官会教你,但如果教完了你又还给了戚老师,那就不好了,为保证你下次记住,戚教官会打你板子,直到你哭爹喊娘,发誓一定记住为止。
在完成既定课程之后,下面该学习武艺了,教官都是从各地选来的武林高手,全部都是练实战的,套路选手一般不在聘请之类。
戚家军编制(营)
考虑到大家文化程度不同,以及智商的差异性,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戚教官把学习成绩分成九等,定期考核,考核的方式是实战。
规则如下:双方对打,你打赢了,就升级,升一级赏银一分;如果你打输了,就降级,降一级打五棍。
该规则简单概括为:你不打我,我就打你,反正打不过战友,就要被戚老师打。横竖都是被打,还不如拼命打战友,顺便还能挣点零用钱。
于是,在这种几近惨无人道的训练方法下,新兵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天都遍体鳞伤。然而,正是在这残酷的环境下,他们练就了非凡的武艺,成就了非... -->>
这是一个旁人避之不及的苦差,然而戚继光高兴地去了,他将在那里开始自己传奇的一生在行进的路上,面对着险峻去路和茫茫前方,戚继光再次坚定了他的志向
基本功是必要的
嘉靖二十三年(1544),十七岁的戚继光准备出发了,他要去北京继承父亲的职位。虽说名义上已经接班,但无论如何,程序还是要走一遍的。
办完手续之后,戚继光正式赶赴山东,办理交接,准备就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当时他刚满十八岁。
但等他到地方一看,才由衷地感叹,政府实在是太信任自己了,信任得过了头。
登州是山东沿海重镇,光驻军就有数千人,加上兼管的军屯民政,加起来大致有上万人,而且这帮人长期不打仗,都混成了兵油子,每天只是混吃等死,还喜欢搞腐败。
热血青年戚继光对此十分不满,他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改革,严肃考勤制度,整顿军纪,可谓是雷声阵阵。
遗憾的是,偏偏就是不下雨。口号喊得震天响,却无人理会。毕竟大家心里都有数:你爷爷在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儿,你小子胡子都没长起来,就想跟前辈过招?
这是戚继光学到的第一课,他终于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像他父亲和老师那样的人永远只是少数派,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还必须学会妥协。对于这一点,他比他未来的盟友张居正醒悟得更早。
事情办不下去,戚继光却并不气馁,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更有意义的目标。每天早上,他开始跑步锻炼身体,操练武艺,进行高强度体能训练,还悬梁刺股,用功苦读。
戚继光正在备考,他准备参加武举考试。
虽说已经是四品武官,但戚继光仍然打算去考试。这倒不是他吃饱饭没事干,跟自己过不去,而是因为在明代,考试成绩实在太过重要,管你是皇亲国戚、高干子弟,如果不是进士出身,总会被人当做伪劣产品。
此外参加这一考试还可以锻炼体质,促进新陈代谢,顺便学点武艺,加强基本功,实在是有益身心。
事实证明,戚继光的这一选择十分英明。在十年之后的那片高地上,他付出的努力,将得到最大的回报。
嘉靖二十八年,戚继光参加武举乡试,一举中第,成为了武举人。
第二年,戚继光打点行装,前往北京参加会试。一般说来结果无非两种,考中或考不中,可是戚继光同学偏偏遇上了第三种。
虽然许多史籍对戚继光参加会试的成绩没有提及,但据某些材料显示,他的考试成绩可能十分不理想,如果就此考下去,估计也只能是打包走人,改日再见。
考试即将接近尾声,就在戚继光准备卷铺盖走人的时候,兵部侍郎杨守谦突然跑来,告诉大家:不管考得好还是考得差,统统都不要考了,同学们马上集合,抄起家伙跟我上吧。
俺答来了,“庚戌之变”爆发了。
这自然是件麻烦事,但对戚继光而言,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正是在这次事变中,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写的《备俺答策》也广泛流传,获得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戚继光的命运就此被彻底改变。“庚戌之变”后,朝廷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务,决定调集山东、山西等地部分军队轮流守边界,之前出尽风头的戚继光自然难逃法眼,光荣中标。
这是一个旁人避之不及的苦差,然而戚继光高兴地去了,他将在那里开始自己传奇的一生。
在行进的路上,面对着险峻去路和茫茫前方,戚继光再次坚定了他的志向: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这将是他一生的选择。
然而,这个选择的开头并不顺利,戚将军在边境的日子过得实在不爽,因为他被分配驻守的地方是蓟门。
原先在山东的时候,虽说手下都是一帮兵油子,好歹自己还是个四品指挥,说话算数。而蓟门为明朝四大防区之一(宣、大、蓟、辽),高级军官一抓一大把,什么都轮不到戚继光,他在这里只能干干巡哨之类的活,很少有实践操作、指挥军队的机会。
于是,度过了看似平淡无奇的三年之后,他又回到了山东。在很多人看来,这位曾被兵部领导寄予厚望的年轻人毫无成就,只是白白混了三年。
但事实并非如此。
岑港之战后,俞大猷对戚继光的战术十分钦佩,曾好奇地问过他一个问题:你的战法由何处学来,源于何时?
戚继光回答,是当年在蓟门巡边时所学。
俞大猷十分吃惊,一个巡边的小官,又没有打过大仗,何以如此精通兵法?
戚继光十分自豪地答复了他的疑问——自学成才。
他告诉俞大猷,在蓟门的那三年中,无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差事,他总是带着一本书,反复翻阅,日夜苦读,而他所领悟的军法之秘诀大都来自此书。
遗憾的是,这本书并不是俞大猷最喜欢的《易经》,它的名字叫《孙子兵法》。
如果要搞个三千年来的世界畅销书排行榜,《孙子兵法》至少可以排进前五十名。此书早已打入国际市场,行销海外。这本书拿破仑买过,希特勒也买过,上到八十岁的老头,下到四五岁的孩童,都是孙子的忠实读者。
但能从中看出名堂,且自创兵法者,恐怕就只有戚继光先生了。因为他有着一种十分奇特的看书方法——一边看一边批。比如孙子曾经曰过:敌人气焰嚣张,就不要去打(勿击堂堂之阵)。戚将军却这样曰:越是气焰嚣张,越是要打(当以数万之众,堂堂正正,彼来我往,短兵相接)!
孙子还曾经曰过:诈败的敌人,你不要追(佯北勿从)。戚将军曰:保持队形,注意警戒,放心去追(收军整队,留人搜瞭,擂鼓追逐)。
类似之处数不胜数。用马克思主义的话来说,戚继光同志对孙子兵法进行了批判地吸收,所谓因地制宜,取其精华,终得兵家之精妙。
嘉靖三十四年,军事理论家戚继光调任浙江,任都司佥书,他的理论将在这里接受严酷的考验。
明代的武将和文官没什么区别,也喜欢搞内部矛盾,争权夺利,一门心思往上爬。但戚继光对此却毫无兴趣,他到任之后,便针对当前形势,提出了许多条合理化建议,并上报领导。虽没有得到任何回音,但他依然故我。
不久之后,为加强防务,朝廷决定设置宁绍台参将一职,这个职位相当于宁波、绍兴、台州三地分军区司令员,位高权重,是个肥差。
消息传来,许多人开始积极活动,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希望能混到这个差事,只有戚继光无动于衷,继续干自己的工作。
很快,任命结果公布,让无数人大跌眼镜的是,就任这个职务的人,竟然是不动声色的戚继光。
这是个不折不扣的奇迹,而在奇迹的背后,是一个人的帮助。
戚继光的上书并没有被扔进废纸篓,文书上的每一个字,都牢牢地映入了胡宗宪的眼帘。
他惊讶于此人的勇气和才华,却压下了这些公文,没有作出任何回复,因为在将大任托付给这个年轻人之前,还需要进行最后的考验。
经过很长时间的观察,胡宗宪终于确定,戚继光并不是投机主义者,而是一个宠辱不惊、心怀天下的人。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将宁绍台参将的职位交给了这个人。
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只有傻瓜才不要。戚继光不是傻瓜,所以他没有推辞,在这种问题上,他一向是个聪明人,至少比俞大猷聪明得多。
聪明的戚继光接任了宁绍台参将的职务,这一年他刚刚二十八岁,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时刻盼望着大干一番事业。
机会说到就到,戚继光刚刚上任一个月,倭寇就来了。这一次他们抢掠的目标是浙江慈溪。
接到消息后,戚继光十分高兴,他决定借此机会与倭寇大战一场。根据情报,倭寇只有上千人,为确保安全,他召集了上万名士兵,准备以多打少,用胜利庆祝开门大吉。
戚继光亲自带队出发了,然而,他并不知道,开门不一定会见喜,有时也会碰钉子的。
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开到了慈溪东南的龙山,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倭寇的主力,著名的龙山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这场战役之所以著名,并非有着什么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只是因为它实在过于莫名其妙,莫名其妙地开始,又莫名其妙地结束。
终于遇到敌人了,戚继光十分兴奋,他立刻观察地形,布置谋划,安排攻击队形。但等他忙活完了,却惊奇地发现,没有人执行他的命令——他们都跑光了。
威风凛凛的明军果然不同凡响,遇到人数远少于自己的倭寇,竟然一触即溃,别说攻击,连逃命都顾不上。
前锋溃败,中军也动摇了,连戚继光的副将也拉着他的衣袖,让他赶紧逃跑,再不跑就来不及了。
然而,惊愕的戚继光很快恢复了平静,他挣脱副将的拉扯,取出了他随身携带的弓箭,从容地命令部下:
“此处哪里有高地,带我去。”
站在高地上的戚继光审视着眼前滑稽的一幕,人数众多的明军四散奔逃,几百个倭寇在后面穷追不舍,肆无忌惮,看来败局已定了。
然而,他决定挽救危局——凭借他一个人的力量。
戚继光拈弓搭箭,拉满了弓弦,瞄准带头冲锋的倭寇头领,射出了致命的一箭,十年前的苦练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戚继光的箭法实在不是吹的,倭寇头目应声倒地。但这并不是结束,他把手伸进了箭筒里,抽出了第二支箭。
随着一道凌厉的风声,第二个头目倒地而亡,就在倭寇们被这位狙击手搞得人心惶惶之时,又一道风声伴随着惨叫传到了他们的耳朵里——第三个人被射死了。
这种狙击战法彻底打垮了倭寇们的心理防线,他们放弃了追赶,停了下来。
要说前面的明军也确实是耳聪目明,看见人家不追了,顿时鼓起勇气振作精神,在奔跑之中,完成了难度很大的一百八十度大回转动作,开始追击倭寇。
戚继光这才松了口气,他马上找来部下,命令他们全力追击。
可是让他更加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士兵们追出一段之后,却开始陆续自动返回。戚继光纳闷到了极点,便顺手拦住一个士兵,问他为什么不追了。这位军爷毫不见外,落落大方地告诉他:这都是老传统,把他们赶远一点就行了,反正他们还要来的,犯不着去拼命。
戚继光呆住了,他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半晌回不过神来,原来如此!
龙山之战就这样结束了,虽说很不体面、很丢脸,但戚继光并非毫无收获。从此战中,他认识到了重要的一点:单靠手下这帮兵油子,即使把常遇春从坟里挖出来,也是打不了胜仗的。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然而这一次,戚继光实在开了眼界,他遇见了传说中的“熊”兵集团,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而是一个“光荣”的集体。
如果说是偶然为之也就罢了,偏偏这帮熊兵竟然是职业的,且从不雄起。在不久之后的雁门岭之战中,他们十分仗义地不顾戚继光的死活,再次带头逃跑。戚继光同志瞬间成了光杆司令,幸好当年练过跑步,拼死拼活才逃了回来。
这样下去,不被累死,也会被连累死。戚继光决定上书,要求重新练兵。
文书送了上去,胡宗宪看过之后,冷笑一声,给了他一个十分经典的回答:
“浙江兵要是能训练出来,我早就去练了,还用等你来?!”
手下这帮人的战斗力,胡宗宪比戚继光更为清楚,对这帮兵油子,他已经伤透了心。
但戚继光思考片刻,说出了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胡宗宪改变了主意: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
胡宗宪被他的诚意所打动,便给了他三千士兵,让他去训练。
在明代的优秀将领中,论作战勇猛,运筹帷幄,戚继光的整体素质应该能排在前五名。而他之所以能够在军事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却是因为他有着一项无人可及的专长——训练。
三千名新兵蛋子怀揣着混饭吃的梦想来到了军营,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在前方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地狱般的生活。
根据《纪效新书》记载,但凡新兵入伍,戚继光总要训一段话,鼓励大家学武。此段话实为奇文,可供各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参考,故摘录如下:
“诸位都听了,练武不是你答应官家的公事,是你来当兵,杀贼救命的勾当。你武艺高,杀了贼,贼杀不了你,你武艺不如他,他便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
当然,作为一名新兵,这些话你大可当是耳旁风,戚指导员压根儿也没指望你能自觉执行,他已经预备了许多惊喜,以保证你充实地度过这段难忘的军营生活。
思想教育之后,接下来就是站队列了,包括队伍行进转向等,具体形式和今天差不多。但如果你转错了方向,走错了队列,就不仅仅是拉出去罚站了,那是要打板子的,打完了也不会让你去医务室,还得接着练。
练完队列后,戚教官将教大家学习号令,包括擂鼓是前进、鸣金是收兵,以及旗帜挥舞的各种意义。如果你不识字,不要紧,戚教官会教你,但如果教完了你又还给了戚老师,那就不好了,为保证你下次记住,戚教官会打你板子,直到你哭爹喊娘,发誓一定记住为止。
在完成既定课程之后,下面该学习武艺了,教官都是从各地选来的武林高手,全部都是练实战的,套路选手一般不在聘请之类。
戚家军编制(营)
考虑到大家文化程度不同,以及智商的差异性,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戚教官把学习成绩分成九等,定期考核,考核的方式是实战。
规则如下:双方对打,你打赢了,就升级,升一级赏银一分;如果你打输了,就降级,降一级打五棍。
该规则简单概括为:你不打我,我就打你,反正打不过战友,就要被戚老师打。横竖都是被打,还不如拼命打战友,顺便还能挣点零用钱。
于是,在这种几近惨无人道的训练方法下,新兵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天都遍体鳞伤。然而,正是在这残酷的环境下,他们练就了非凡的武艺,成就了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