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童一起去朱棣的营中办理投降手续,这位北元的太尉对自己的对手朱棣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时机判断如此准确,行动如此迅速,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让他意外的是,一进大营,朱棣竟然以招待贵宾的礼仪来款待他,亲自到营外迎接。乃儿不花不知所措,手忙脚乱,搞了半天才想起自己是来投降的。他小心翼翼地提了几个保证士兵人身安全之类的条件,朱棣表现得十分大度,不但答应了这些要求,还设盛宴款待了乃儿不花。
乃儿不花万没想到,向朱棣投降还这么有面子,有这么好的待遇,十分感动,马上回营召集人马列队投降。
就这样,燕王朱棣人生中的第一次表演落幕了,他不费一兵一卒歼灭了北元军的主力,完成了战略目的。他在这次演出中的表现堪称完美,连投降的乃儿不花都十分敬佩他,认为他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可怕的朱棣
史料的记载大抵如此,简单看上去,这似乎只是一次平常的战役经过,但我细读之后,却有毛骨悚然之感。
朱棣,是一个可怕的人。
可怕之处不在于他俘获了多少敌人,而在于他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心智。
他率领数万士兵远涉千里,冒雪顶风,历经千难万苦才找到敌人,这就好比寻宝片中,一群海盗费心劳力,疲惫不堪,终于找到了宝藏。相信所有的人在那个环境下都会极度兴奋。
就要发财了!命运即将改变!
当时的朱棣也是如此,他千辛万苦才找到了敌人,而此时的敌人也不堪一击,只要下个简单的命令,敌人就会被击溃,然而他却没有这样做。这就好比海盗们找到了藏有宝藏的海岛,打开了箱子,看见了无数的金银珠宝,头领却突然发话:大家回家吧,把财宝留在这里,明年再来取!
如果有哪个不开窍的头目敢这样说,只怕早就被部下收拾了。
简单的占有是小聪明,暂时的放弃才是大智慧。
朱棣为了这一刻等待了很久,眼看胜利就在眼前,自己的能力终于得到了展现的机会,父亲也会另眼相看,这是极大的诱惑。
然而他放弃了,虽然是暂时的。
他没有理会磨刀霍霍的部下的催促,没有下令去砍杀那些目瞪口呆的元军。他暂时搁置了自己将要获得的荣耀。
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和抑制力!
这才是朱棣真正的可怕之处:一个能够忍耐的人,一个能够压抑自己欲望的人。
不要小看这个远征中的插曲,如果你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就可以从这件事情中获知朱棣的性格秘密。
在史料中,关于朱棣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记载,也代表着他的两种面孔:一种是仁慈和善,他经常和属地的老百姓在一起,为他们主持正义,爱民如子;另一种是残暴嗜杀,用油锅烹死不服从他的大臣,灭杀他们所有的亲属。
这似乎是矛盾的,同一个人怎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然而这些都是史实。那么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呢?
答案很简单:朱棣有着两副不同的面孔不是因为他有精神病或者双重人格,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头脑极其清醒的人。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些什么,这两副面孔绝不会同时出现,它们分别有不同的用途。
和善慈悲的面孔用来应付服从他的人,残暴凶狠的面孔用来对付他的敌人。
对于朱棣而言,残暴是一种手段,怀柔是另一种手段,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是次要的,达到目的才是根本所在。
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压抑自己的感情,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勉强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就是朱棣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从一个不通人事的少年,到一个老谋深算的藩王,是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战场拼杀改变了他。
朱棣出生在权力编织的网络中,成长于利益交会的世界里,但凡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纷争,就算你不去找别人麻烦,但只要你有着皇子的身份,麻烦就会找上你。在这样的人生中,父亲、母亲、兄弟都只是一个符号,他们随时都可能因为某个原因成为你的敌人。
亲人都不能信任,还有谁是可以信任的呢?
无论何时何地,没有人可以信任,一切都只能依靠自己,这就是朱棣的悲哀。
而在这样的世界里,只有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没有人敢来冒犯你、侵害你,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
这就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的封建皇族万年不变的权力规则,不适应规则,就会被规则所淘汰。
朱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丢掉了他的童真和幻想,接受并掌握了这种规则。
他成为了强者,却也付出了代价,这是十分合理的,因为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免费的东西。
对乃儿不花的宽大处理就是一种隐忍,朱棣对这个蒙古人谈不上有任何感情,他何尝不想一刀劈死这个害他在冰天雪地里走了无数冤枉路的家伙。从他后来的种种残暴行为来看,他并不是个脾气很好的人,然而,他客客气气地接待了这个人。
三十岁的朱棣做到了这些,在这些方面,他甚至可能胜过了三十岁时的朱元璋。
三十岁的朱元璋用刀剑去争夺自己的天下,三十岁的朱棣用隐忍去谋划自己的将来。
朱棣就像一个优秀的体操运动员,省略了所有花哨和不必要的动作,将全部的心力放在那最后的腾跃,以获得冠军的奖赏——皇位。
当然,当时的朱棣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做到这一点,他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把俘虏人数清点好,然后回去复命。
似乎是上天特意要体现朱棣的丰功伟绩,与他同时出征的晋王是个胆小鬼,根本没有进入蒙古腹地。用今天的话来说,他还没有进人家的门,在门口放了两枪,吆喝两声就走人了。
有这么个窝囊的兄弟帮忙,朱棣一时之间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全国人民都把他当成民族英雄。朱元璋也很高兴,他赏赐朱棣一张支票——面额一百万锭的宝钞(明朝纸币)。
其实这个赏赐不算丰厚,因为我们前面介绍过,洪武年间的纸币发行是没有准备金的,估计朱元璋很有可能是在见朱棣之前,才让人准备好了纸张,印上了一百万锭的数字。反正他是皇帝,想写多大数字都行。
如果朱棣聪明的话,就应该早点把这张支票折现,换粮食也好,换布匹也好,总之是在通货膨胀让这张支票变成卫生纸之前。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朱棣通过这一次的成功表演让朱元璋看到了他的价值,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其实演得好不好倒在其次,至少先混了个脸熟。
但这次远征带给朱棣的也只有这些,并没有人认为他能够成为皇位的继承者,他心里也清楚,无论自己如何表演,也无非是从龙套变成配角,要想当上主角,必须得到朱元璋导演的同意。可是很明显,朱导演并无意换人。
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满怀抱负的朱棣可能最终会成为朱标的好弟弟、国家的边界守护者,他的能力将用来为国效力,他的野心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被永远埋葬。
就在看似事情已经定局的情况下,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的死使得一切似乎都有了转机。
朱标死了,主角的位置终于空了出来,时机到了!
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不过是个毫无经验、年幼无知的少年,这样的人怎么能承担帝国发展的重任,换人吧,也该搞个公开招考之类的玩意儿了。退一步说,就算不搞公开竞争,也该给个抓阄的机会啊,老爹,不能再搞一言堂了,多少给点民主吧。
朱棣曾经有过无限的期待,他相信只要公开竞争,自己是很有优势的。那个小毛孩子懂得什么,论处理政事、出兵打仗,谁能比得上我!当然,宁王打仗也很厉害,不过他只是一介武夫,这样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家伙也想继承皇位?
除了我,还有谁!
然而出乎他的意料,朱元璋对朱标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又一次搞了暗箱操作,他真的任命只有十五岁的朱允炆为太子。
白干了,这下真是白干了。
等待时机的到来
朱标虽然文弱,到底是自己的哥哥,长兄为父,论资排辈,心理上还说得过去,毕竟人家参加工作早,可那个十五岁的小毛孩居然也敢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无论如何想不通,无论如何办不到!
但这是事实,一旦父亲死去,这个小孩子就会成为帝国皇位的继任者,到时不管自己是否愿意,都将跪倒在这个人的面前,发誓效忠于他。他懂得什么?既无战功,又无政绩,凭什么当皇帝?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
如果说之前的朱棣只是抱怨,那么朱允炆继位后的朱棣就是真的准备图谋不轨了。用法律术语来说,这是一个从犯罪预想到犯罪预备的过程。
但朱棣可以不服气,却不能不服从。洪武二十九年(1396),明太祖决定对北元再次发动远征,主帅仍然是朱棣。这也是朱元璋一生中制订的最后一个作战计划。
他真的老了,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纵马驰骋只能在脑海中回味了。但他的意识还很清楚,必须在自己死之前把所有的事情都解决掉,这样大明帝国才能不断地延续下去,永远强大繁荣。国内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卓越的军事直觉告诉他,北元仍然是国家最强大的敌人,一定要把这个邻居连根拔除!
而朱棣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统帅,虽然他已经不再愿意去干这些活,毕竟自己只是打工的,每个月按时拿工资,出兵打仗成了义务劳动,干好了是老板的功劳,干坏了还要负责任,这样的差事谁愿意干?
可是即将卸任的老板朱元璋不是一个可以商量的人,谁让你当年表现得那么好,就是你了!不干也得干!
同年三月,朱棣带着复杂的心情从北平出发了。此次他的战略和上一次大致相同,在军队抵达大宁后,他先派出骑兵去侦察元兵的方位,在确定元军所在位置之后,他带兵翻山越岭,在彻彻儿山找到了元军,这一次他没有再玩怀柔的那套把戏,连杀带赶,把北元军赶到了数百里外,并活捉了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等人。
按说任务已经完成,也该班师回朝了,北元的难兄难弟也在远处等着呢,既然仗打完了,人也杀了,帐篷也烧了,您就早点走吧,等您走后,我们再建设。但这一次朱棣似乎心情不好,于是北元就成为了他发泄的对象。他一气追出几百里,一直追到兀良哈秃城,打败了北元大将哈剌兀,这才威风凛凛地回了家。
郁闷的人真是惹不得啊。
朱棣得胜回朝,却没有以往的兴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朱元璋的心思却大不相同,在他看来,国家又多了一名优秀的将领,朱允炆又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好叔叔,当然,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
朱元璋的归宿
此时的朱元璋才真正感觉到一种解脱,他打了一辈子仗,忙了一辈子公务,不但干了自己的工作,连儿子孙子的那份他也代劳了。
此时的大明帝国已经恢复了生机和活力,人民安居乐业,商业活动也有相当的发展,朝鲜归顺了大明,北元已经被打成了游击队。而朱元璋对他制定的那套政策更是信心爆棚,在他看来,后世子孙只要有着基本的行为能力,就能根据他的政策治理大明,并保万世平安。
都安排好了,我也可以放心地走了。
对大臣们来说,朱元璋可能不是个好君主,但是对朱元璋的子孙们来说,朱元璋绝对是个好父亲、好祖父。其实朱元璋的这种行为反差的理由也很简单,就如同今天独生子女的家长,特别是那些当年曾经挨过饿的人,自然不忍心让孩子受自己那样的苦,他们恨不得代替子女去承担他们将来要经受的苦难。
朱元璋确确实实是一个好父亲,他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团结一致,共同辅佐他选定的继承人朱允炆。但就如今天所谓的“代沟”一样,子孙们有自己的打算,特别是皇族的子孙,他们是无法体会朱元璋这种深厚的父爱的,在他们看来,这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早就应该领退休金走人了。他们关注的只是这个老者所坐的那把椅子。
朱元璋奋斗一生,为子孙积攒下了大笔的财富,可当他走到人生的终点时,他的子孙的眼睛却只盯着他手中握着的那笔财富,投向这个老人的只是冷冰冰的目光。
这无疑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悲哀。
是时候了,让我们给朱元璋一个公正的评价吧。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追逐,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是的,谁会想到几十年前的那个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乞丐会成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
是的,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当朱元璋回望自己几十年的峥嵘岁月,回望自己一手建立的强大国家时,他有充足的理由为之骄傲和自豪!
我是朱元璋,是大明天下的缔造者!
六百多年过去了,但笼罩在朱元璋身上的争论似乎并没有停止的迹象。他有过不朽的功勋,也有过严重的过失,这些争论可能再过六百年也不会停止。
朱元璋,你就是你,历经时间的磨砺、岁月的侵蚀,你还依然屹立在那里,你的丰功伟绩和成败得失都被记录在史册上,供后人评说。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黄昏,京郊马场
这本是一片宽阔的农田,在一次政府征地中被征收,种上了草,并成为了皇室的专用马场。
参考消息
张三丰
还有一个洪武年间的名人,很多人都听过他的名字。这就是著名的张三丰。张三丰,名字叫做君宝,还有个名字叫全一,三丰只是他的号。生在辽东,算得上典型的东北汉子。而他的行事做派也充分体现了他的东北性格:不修边幅,而且胃口极好。即便是后来练成了辟谷之法,可以十多日不食,但不吃则罢,吃起来升斗辄尽。这位武当祖师,一直活到英宗时期,享年二百一十二岁(张三丰享年为近年考古研究所确认)。
朱元璋现在就站在这片专属于他的土地上,多年的马上征战使得他对于骑马这项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始终不能忘怀当年纵马驰骋的岁月。
岁月催人!
当年的风华少年,如今已经年华老去,当年的同伴好友,如今皆已不见踪影。
回望这一生,我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为了建立这个伟大的帝国,他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精力,牺牲了爱人、朋友和属下,他杀了很多人,做错了很多事,现在终于走到了终点。
一个孤独的老人守护着一个庞大的帝国,这就是最终的结局。
他又一次跨上了马匹,虽然他的身体早已不适合骑马,也不复当年之勇,但当他骑上马、挥动马鞭,一股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是的,一切又回来了:
皇觉寺里,明月相伴,孤灯一盏;
濠州城中,谨小慎微,奋发图强;
鄱阳湖畔,碧波千里,火光冲天!
茫茫大漠,金戈铁马,剑舞黄沙!
开创帝国,保世宏规,光耀后代!
他纵马奔驰,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脚下,锦绣山川被他抛在身后。
一个个的身影在他眼前浮现:郭子兴、马皇后、陈友谅、徐达、常遇春、王保保、胡惟庸、蓝玉,有的他爱过,有的他恨过,有的他信任过,有的他背叛过,有的是他的朋友,有的是他的敌人。
此生足矣,足矣!
参考消息
且留着孙权守大门
洪武元年,朱元璋曾和众臣游南京钟山,要选一块地方将来建皇帝陵墓,就是后来的明孝陵所在地。陵寝大门左边有一座被当地人称做孙陵岗的陵墓,大臣们请示朱元璋,要不要把孙权墓移走,考虑从南朝起,孙陵岗便已经是风景胜地,于是朱元璋将孙权墓的景观也规划在自己陵墓的风水系统中。当然至后来,渐成演义中说的“且留着孙权守大门”了。
少贫贱兮壮志扬!
千军如烈怒弦张!
我雄武兮大明强!
我雄武兮天下壮!
他勒住马头,迎着落日的最后一丝阳光,向壮美河山投下最后的一瞥,仰天大笑: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
开国名将谱
朱元璋大事记
朱元璋为自己的子孙后辈设计的辈分表
1 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2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3 晋王家: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4 燕王家: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恰伯仲,简靖迪先猷。
5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6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7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8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9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10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11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壮洪基。
12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13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14 庆王家:秩邃台,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骘眷发需毗。
15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16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雍,崇礼原谘访,宽喜贲从。
17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18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逵,韶愉灏,令绪价蕃维。
19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效回,源【图_figure_0301_0072】,圭璧澈澄昂。
20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21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22 郢王家:伟闻参望,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23 伊王家:勉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24 靖江王(朱元璋侄子)家: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童一起去朱棣的营中办理投降手续,这位北元的太尉对自己的对手朱棣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时机判断如此准确,行动如此迅速,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让他意外的是,一进大营,朱棣竟然以招待贵宾的礼仪来款待他,亲自到营外迎接。乃儿不花不知所措,手忙脚乱,搞了半天才想起自己是来投降的。他小心翼翼地提了几个保证士兵人身安全之类的条件,朱棣表现得十分大度,不但答应了这些要求,还设盛宴款待了乃儿不花。
乃儿不花万没想到,向朱棣投降还这么有面子,有这么好的待遇,十分感动,马上回营召集人马列队投降。
就这样,燕王朱棣人生中的第一次表演落幕了,他不费一兵一卒歼灭了北元军的主力,完成了战略目的。他在这次演出中的表现堪称完美,连投降的乃儿不花都十分敬佩他,认为他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可怕的朱棣
史料的记载大抵如此,简单看上去,这似乎只是一次平常的战役经过,但我细读之后,却有毛骨悚然之感。
朱棣,是一个可怕的人。
可怕之处不在于他俘获了多少敌人,而在于他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心智。
他率领数万士兵远涉千里,冒雪顶风,历经千难万苦才找到敌人,这就好比寻宝片中,一群海盗费心劳力,疲惫不堪,终于找到了宝藏。相信所有的人在那个环境下都会极度兴奋。
就要发财了!命运即将改变!
当时的朱棣也是如此,他千辛万苦才找到了敌人,而此时的敌人也不堪一击,只要下个简单的命令,敌人就会被击溃,然而他却没有这样做。这就好比海盗们找到了藏有宝藏的海岛,打开了箱子,看见了无数的金银珠宝,头领却突然发话:大家回家吧,把财宝留在这里,明年再来取!
如果有哪个不开窍的头目敢这样说,只怕早就被部下收拾了。
简单的占有是小聪明,暂时的放弃才是大智慧。
朱棣为了这一刻等待了很久,眼看胜利就在眼前,自己的能力终于得到了展现的机会,父亲也会另眼相看,这是极大的诱惑。
然而他放弃了,虽然是暂时的。
他没有理会磨刀霍霍的部下的催促,没有下令去砍杀那些目瞪口呆的元军。他暂时搁置了自己将要获得的荣耀。
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和抑制力!
这才是朱棣真正的可怕之处:一个能够忍耐的人,一个能够压抑自己欲望的人。
不要小看这个远征中的插曲,如果你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就可以从这件事情中获知朱棣的性格秘密。
在史料中,关于朱棣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记载,也代表着他的两种面孔:一种是仁慈和善,他经常和属地的老百姓在一起,为他们主持正义,爱民如子;另一种是残暴嗜杀,用油锅烹死不服从他的大臣,灭杀他们所有的亲属。
这似乎是矛盾的,同一个人怎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然而这些都是史实。那么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呢?
答案很简单:朱棣有着两副不同的面孔不是因为他有精神病或者双重人格,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头脑极其清醒的人。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些什么,这两副面孔绝不会同时出现,它们分别有不同的用途。
和善慈悲的面孔用来应付服从他的人,残暴凶狠的面孔用来对付他的敌人。
对于朱棣而言,残暴是一种手段,怀柔是另一种手段,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是次要的,达到目的才是根本所在。
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压抑自己的感情,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勉强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就是朱棣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从一个不通人事的少年,到一个老谋深算的藩王,是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战场拼杀改变了他。
朱棣出生在权力编织的网络中,成长于利益交会的世界里,但凡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纷争,就算你不去找别人麻烦,但只要你有着皇子的身份,麻烦就会找上你。在这样的人生中,父亲、母亲、兄弟都只是一个符号,他们随时都可能因为某个原因成为你的敌人。
亲人都不能信任,还有谁是可以信任的呢?
无论何时何地,没有人可以信任,一切都只能依靠自己,这就是朱棣的悲哀。
而在这样的世界里,只有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没有人敢来冒犯你、侵害你,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
这就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的封建皇族万年不变的权力规则,不适应规则,就会被规则所淘汰。
朱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丢掉了他的童真和幻想,接受并掌握了这种规则。
他成为了强者,却也付出了代价,这是十分合理的,因为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免费的东西。
对乃儿不花的宽大处理就是一种隐忍,朱棣对这个蒙古人谈不上有任何感情,他何尝不想一刀劈死这个害他在冰天雪地里走了无数冤枉路的家伙。从他后来的种种残暴行为来看,他并不是个脾气很好的人,然而,他客客气气地接待了这个人。
三十岁的朱棣做到了这些,在这些方面,他甚至可能胜过了三十岁时的朱元璋。
三十岁的朱元璋用刀剑去争夺自己的天下,三十岁的朱棣用隐忍去谋划自己的将来。
朱棣就像一个优秀的体操运动员,省略了所有花哨和不必要的动作,将全部的心力放在那最后的腾跃,以获得冠军的奖赏——皇位。
当然,当时的朱棣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做到这一点,他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把俘虏人数清点好,然后回去复命。
似乎是上天特意要体现朱棣的丰功伟绩,与他同时出征的晋王是个胆小鬼,根本没有进入蒙古腹地。用今天的话来说,他还没有进人家的门,在门口放了两枪,吆喝两声就走人了。
有这么个窝囊的兄弟帮忙,朱棣一时之间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全国人民都把他当成民族英雄。朱元璋也很高兴,他赏赐朱棣一张支票——面额一百万锭的宝钞(明朝纸币)。
其实这个赏赐不算丰厚,因为我们前面介绍过,洪武年间的纸币发行是没有准备金的,估计朱元璋很有可能是在见朱棣之前,才让人准备好了纸张,印上了一百万锭的数字。反正他是皇帝,想写多大数字都行。
如果朱棣聪明的话,就应该早点把这张支票折现,换粮食也好,换布匹也好,总之是在通货膨胀让这张支票变成卫生纸之前。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朱棣通过这一次的成功表演让朱元璋看到了他的价值,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其实演得好不好倒在其次,至少先混了个脸熟。
但这次远征带给朱棣的也只有这些,并没有人认为他能够成为皇位的继承者,他心里也清楚,无论自己如何表演,也无非是从龙套变成配角,要想当上主角,必须得到朱元璋导演的同意。可是很明显,朱导演并无意换人。
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满怀抱负的朱棣可能最终会成为朱标的好弟弟、国家的边界守护者,他的能力将用来为国效力,他的野心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被永远埋葬。
就在看似事情已经定局的情况下,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的死使得一切似乎都有了转机。
朱标死了,主角的位置终于空了出来,时机到了!
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不过是个毫无经验、年幼无知的少年,这样的人怎么能承担帝国发展的重任,换人吧,也该搞个公开招考之类的玩意儿了。退一步说,就算不搞公开竞争,也该给个抓阄的机会啊,老爹,不能再搞一言堂了,多少给点民主吧。
朱棣曾经有过无限的期待,他相信只要公开竞争,自己是很有优势的。那个小毛孩子懂得什么,论处理政事、出兵打仗,谁能比得上我!当然,宁王打仗也很厉害,不过他只是一介武夫,这样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家伙也想继承皇位?
除了我,还有谁!
然而出乎他的意料,朱元璋对朱标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又一次搞了暗箱操作,他真的任命只有十五岁的朱允炆为太子。
白干了,这下真是白干了。
等待时机的到来
朱标虽然文弱,到底是自己的哥哥,长兄为父,论资排辈,心理上还说得过去,毕竟人家参加工作早,可那个十五岁的小毛孩居然也敢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无论如何想不通,无论如何办不到!
但这是事实,一旦父亲死去,这个小孩子就会成为帝国皇位的继任者,到时不管自己是否愿意,都将跪倒在这个人的面前,发誓效忠于他。他懂得什么?既无战功,又无政绩,凭什么当皇帝?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
如果说之前的朱棣只是抱怨,那么朱允炆继位后的朱棣就是真的准备图谋不轨了。用法律术语来说,这是一个从犯罪预想到犯罪预备的过程。
但朱棣可以不服气,却不能不服从。洪武二十九年(1396),明太祖决定对北元再次发动远征,主帅仍然是朱棣。这也是朱元璋一生中制订的最后一个作战计划。
他真的老了,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纵马驰骋只能在脑海中回味了。但他的意识还很清楚,必须在自己死之前把所有的事情都解决掉,这样大明帝国才能不断地延续下去,永远强大繁荣。国内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卓越的军事直觉告诉他,北元仍然是国家最强大的敌人,一定要把这个邻居连根拔除!
而朱棣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统帅,虽然他已经不再愿意去干这些活,毕竟自己只是打工的,每个月按时拿工资,出兵打仗成了义务劳动,干好了是老板的功劳,干坏了还要负责任,这样的差事谁愿意干?
可是即将卸任的老板朱元璋不是一个可以商量的人,谁让你当年表现得那么好,就是你了!不干也得干!
同年三月,朱棣带着复杂的心情从北平出发了。此次他的战略和上一次大致相同,在军队抵达大宁后,他先派出骑兵去侦察元兵的方位,在确定元军所在位置之后,他带兵翻山越岭,在彻彻儿山找到了元军,这一次他没有再玩怀柔的那套把戏,连杀带赶,把北元军赶到了数百里外,并活捉了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等人。
按说任务已经完成,也该班师回朝了,北元的难兄难弟也在远处等着呢,既然仗打完了,人也杀了,帐篷也烧了,您就早点走吧,等您走后,我们再建设。但这一次朱棣似乎心情不好,于是北元就成为了他发泄的对象。他一气追出几百里,一直追到兀良哈秃城,打败了北元大将哈剌兀,这才威风凛凛地回了家。
郁闷的人真是惹不得啊。
朱棣得胜回朝,却没有以往的兴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朱元璋的心思却大不相同,在他看来,国家又多了一名优秀的将领,朱允炆又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好叔叔,当然,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
朱元璋的归宿
此时的朱元璋才真正感觉到一种解脱,他打了一辈子仗,忙了一辈子公务,不但干了自己的工作,连儿子孙子的那份他也代劳了。
此时的大明帝国已经恢复了生机和活力,人民安居乐业,商业活动也有相当的发展,朝鲜归顺了大明,北元已经被打成了游击队。而朱元璋对他制定的那套政策更是信心爆棚,在他看来,后世子孙只要有着基本的行为能力,就能根据他的政策治理大明,并保万世平安。
都安排好了,我也可以放心地走了。
对大臣们来说,朱元璋可能不是个好君主,但是对朱元璋的子孙们来说,朱元璋绝对是个好父亲、好祖父。其实朱元璋的这种行为反差的理由也很简单,就如同今天独生子女的家长,特别是那些当年曾经挨过饿的人,自然不忍心让孩子受自己那样的苦,他们恨不得代替子女去承担他们将来要经受的苦难。
朱元璋确确实实是一个好父亲,他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团结一致,共同辅佐他选定的继承人朱允炆。但就如今天所谓的“代沟”一样,子孙们有自己的打算,特别是皇族的子孙,他们是无法体会朱元璋这种深厚的父爱的,在他们看来,这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早就应该领退休金走人了。他们关注的只是这个老者所坐的那把椅子。
朱元璋奋斗一生,为子孙积攒下了大笔的财富,可当他走到人生的终点时,他的子孙的眼睛却只盯着他手中握着的那笔财富,投向这个老人的只是冷冰冰的目光。
这无疑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悲哀。
是时候了,让我们给朱元璋一个公正的评价吧。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追逐,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是的,谁会想到几十年前的那个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乞丐会成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
是的,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当朱元璋回望自己几十年的峥嵘岁月,回望自己一手建立的强大国家时,他有充足的理由为之骄傲和自豪!
我是朱元璋,是大明天下的缔造者!
六百多年过去了,但笼罩在朱元璋身上的争论似乎并没有停止的迹象。他有过不朽的功勋,也有过严重的过失,这些争论可能再过六百年也不会停止。
朱元璋,你就是你,历经时间的磨砺、岁月的侵蚀,你还依然屹立在那里,你的丰功伟绩和成败得失都被记录在史册上,供后人评说。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黄昏,京郊马场
这本是一片宽阔的农田,在一次政府征地中被征收,种上了草,并成为了皇室的专用马场。
参考消息
张三丰
还有一个洪武年间的名人,很多人都听过他的名字。这就是著名的张三丰。张三丰,名字叫做君宝,还有个名字叫全一,三丰只是他的号。生在辽东,算得上典型的东北汉子。而他的行事做派也充分体现了他的东北性格:不修边幅,而且胃口极好。即便是后来练成了辟谷之法,可以十多日不食,但不吃则罢,吃起来升斗辄尽。这位武当祖师,一直活到英宗时期,享年二百一十二岁(张三丰享年为近年考古研究所确认)。
朱元璋现在就站在这片专属于他的土地上,多年的马上征战使得他对于骑马这项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始终不能忘怀当年纵马驰骋的岁月。
岁月催人!
当年的风华少年,如今已经年华老去,当年的同伴好友,如今皆已不见踪影。
回望这一生,我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为了建立这个伟大的帝国,他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精力,牺牲了爱人、朋友和属下,他杀了很多人,做错了很多事,现在终于走到了终点。
一个孤独的老人守护着一个庞大的帝国,这就是最终的结局。
他又一次跨上了马匹,虽然他的身体早已不适合骑马,也不复当年之勇,但当他骑上马、挥动马鞭,一股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是的,一切又回来了:
皇觉寺里,明月相伴,孤灯一盏;
濠州城中,谨小慎微,奋发图强;
鄱阳湖畔,碧波千里,火光冲天!
茫茫大漠,金戈铁马,剑舞黄沙!
开创帝国,保世宏规,光耀后代!
他纵马奔驰,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脚下,锦绣山川被他抛在身后。
一个个的身影在他眼前浮现:郭子兴、马皇后、陈友谅、徐达、常遇春、王保保、胡惟庸、蓝玉,有的他爱过,有的他恨过,有的他信任过,有的他背叛过,有的是他的朋友,有的是他的敌人。
此生足矣,足矣!
参考消息
且留着孙权守大门
洪武元年,朱元璋曾和众臣游南京钟山,要选一块地方将来建皇帝陵墓,就是后来的明孝陵所在地。陵寝大门左边有一座被当地人称做孙陵岗的陵墓,大臣们请示朱元璋,要不要把孙权墓移走,考虑从南朝起,孙陵岗便已经是风景胜地,于是朱元璋将孙权墓的景观也规划在自己陵墓的风水系统中。当然至后来,渐成演义中说的“且留着孙权守大门”了。
少贫贱兮壮志扬!
千军如烈怒弦张!
我雄武兮大明强!
我雄武兮天下壮!
他勒住马头,迎着落日的最后一丝阳光,向壮美河山投下最后的一瞥,仰天大笑: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
开国名将谱
朱元璋大事记
朱元璋为自己的子孙后辈设计的辈分表
1 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2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3 晋王家: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4 燕王家: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恰伯仲,简靖迪先猷。
5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6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7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8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9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10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11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壮洪基。
12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13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14 庆王家:秩邃台,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骘眷发需毗。
15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16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雍,崇礼原谘访,宽喜贲从。
17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18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逵,韶愉灏,令绪价蕃维。
19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效回,源【图_figure_0301_0072】,圭璧澈澄昂。
20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21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22 郢王家:伟闻参望,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23 伊王家:勉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24 靖江王(朱元璋侄子)家: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