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行者玄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从洛阳到长安,路虽不远,却已经是两个政权了。
早在一年前,当杨广远在江都,对着镜子叹息谁将得到自己这颗项上人头时,当隋朝的主力被纠缠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时,从太原一路杀回关中的李渊便在长安建立起了自己的地盘。
和王世充一样,李渊立了杨广的另一个孙子,代王杨侑来接替杨广的位置,改元义宁。然后由这个小皇帝发布命令,赐给李渊一系列的殊荣——先是丞相,进而又封他为唐王。而李渊则只管领旨谢恩,然后按照自己的意图在大兴殿东面的虔化门发号施令即可。
这种加封,最后的结果是任何人都能想象得到的,仅仅过了不到一年,隋恭帝杨侑便宣布将皇位禅让给李渊,为期290年的大唐王朝正式拉开了序幕。
大庄严寺是长安最大的寺庙,也是隋时的皇家寺院,玄奘和长捷经过一路的忍饥挨饿,终于坚持到了长安,并投奔于此。
不过,此时的大庄严寺早已没有了半点庄严气象,它更像是一座巨大的收容所,容留了从各地逃难来的僧侣和难民。僧人们连吃饭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去开设讲席研习佛法了。
这也难怪,李氏政权刚刚草创,立足未稳,隋朝势力仍在负隅顽抗,各地农民起义军蜂起云涌,称王称帝的比比都是。与此同时,雄居大漠的东突厥人也虎视眈眈,想伺机捞上一把。长安政府的主要精力全放在了军事上,四处征战,哪里有工夫去关心佛学和教化?
一位老僧领着玄奘兄弟走入寺内,经过一座不起眼的偏殿,看到殿外竟是一条由难民排成的长长的队伍,每个人都是衣衫褴褛,面呈菜色,表情或呆滞或焦虑。
“他们在做什么?”玄奘问,“莫非这座殿里在发吃的?”
“他们在等待祈请,”老僧用悲悯的语气回答他说,“这是一座观音殿,里面有一尊千手观音像,一向极为灵验,因此很多人都过来祈祷。”
原来如此!兄弟二人跟随老僧来到殿前的台阶上,隔着窗棂听到里面传出的声音——
“菩萨啊,求您保佑我们一家大小平平安安,无灾无难吧。”
“菩萨啊,我儿子病了,求您大慈大悲,保佑他好起来吧。”
“菩萨啊,我跟我的老婆孩子失散了,现在死活不知,求求您让他们平平安安,让我们阖家团聚吧。”
“菩萨啊,我丈夫进了李德逸的义军部队,听说他们总打败仗,求求您大慈大悲,让他活下来吧。”
……
生存,都是生存。没有人祈祷升官发财之类,乱世之中,人们所希求的只是最起码的生存,别的,什么都不重要。
后面的队伍越排越长,玄奘的目光跟随着这条祈望生存的长龙缓缓移动,一颗心越抽越紧,不知道该如何帮助这些可怜的人。
长捷在他身旁,一声轻叹:“走吧……”
兄弟二人就在这庄严寺中安顿下来,当晚,玄奘便来到观音殿前,找到了那个老僧。
殿门已经关上,这里天黑之后只有僧人才可以进入。
玄奘问老僧:“弟子可以进去祈请吗?”
老僧沉重地点了点头:“去吧孩子,菩萨会保佑你的。”
玄奘迈步进殿,点上一柱香后,他跪在菩萨面前,虔诚地叩下头去。
大殿上,那尊慈眉善目的观世音菩萨似乎正看着他。
“菩萨,”他虔诚地合掌,声音缓慢而又清晰,“请您倾听玄奘的发愿——玄奘愿以一身之力,替所有身处苦境而无法出离的众生,承担一切罪责和果报。祈愿他们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就算要玄奘身陷泥犁地狱,受刀刺油煎之苦,千万亿劫而不得出,玄奘也绝不畏惧。请将所有罪孽加诸我身,所有惩罚加诸我身。恳请菩萨慈悲,助玄奘达成这个心愿吧!”
言毕,再叩首。
出殿后走不多远,他看到了那老僧投在月光下的长长的影子。
“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愿?”老僧问他,“众生无边,苦海无边,你替他们承担罪责和果报,你承担得了吗?”
“我知道这是自不量力,”玄奘轻轻说道,“然而我也是众生之一,众生若还有罪业,我就难以自净;众生若不得安稳,我也永远不可能安稳。就算是众生无边,苦海无边,玄奘仍然愿意以一身之力,全力荷担!”
老僧深深地叹了口气:“你觉得,这值得吗?”
“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不禁又想起在洛阳,与慧景法师的那场辩论。
法师说,这个世界的一切问题都是由众生的业造成的。这一点他并不否认,因为他是一个佛教徒,对于佛教中的因果报应他怎会不信?
他只是觉得,就算众生造了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无辜的。众生身处生死大海的漩涡之中,只能随波逐流,根本就无力自救。那么该怎么办?就让苦难无休无止地继续下去吗?
他百思不得其解,唯一能做的就是发下一个大愿:我来为众生赎罪,我来替众生承担一切苦难和罪责!
老僧用深深的目光看着面前的少年,他对佛法的虔诚无有止境,对众生的怜悯无有止境,正是这种虔诚与慈悲使人变成殉道者,踏上菩萨历劫行愿的道路……
玄奘在庄严寺住了一个多月,每日里只是帮这里的常住熬粥施赈,安顿各地来的灾民。
这么多人住在一起,吃喝拉撒,极易爆发瘟疫。于是每天清晨,他便默默地背上一个药筐,趁着城门初开之际,到附近的山上去采集些药草,回来后熬成药粥给住在寺里的僧众百姓吃,以防疾疫。
由于预防得当,寺中虽偶有几起疾病,也很快得到了治疗,没有爆发大规模的瘟疫。
幸运的是,李氏政权虽然草创不久,政府部门却已经很有效率,眼下又正值各路诸侯混战时期,谁都知道人口的重要性。因而没过多久,便有官员带了粮食布帛来寺中安抚难民。
接着,又有将军过来征兵,许诺入伍便可吃饱,还能将家人安置到城内整理好的坊里去,一时间吸引了不少人。
随着大庄严寺里的难民数量越来越少,玄奘终于松了一口气,他觉得这是菩萨显灵了,让灾民们开始安定,而且好像也没要他承担什么罪责。看来菩萨还是慈悲的,他的心情渐渐轻松起来。
这段日子,他抽空到长安各大寺院走了一圈,结果令他失望,诺大的长安城,不仅没能找到一处讲席,甚至连一个法师都没遇到,很多寺院破败不堪,荒草遍地,人影皆无,一片凄凉景象……
就连藏经阁,也呈现出一片被打劫后的场景——战乱中的长安城纸张极其紧张,新政府的官员们不得不将这些用过的字纸收集起来,在其背面书写文书。一些普通百姓更是将其整捆地搬去当柴烧。
经过这番蹂躏,长安收藏的多数佛学经典都已散失、损毁,只有少部分存留下来,胡乱地散落在地上……
玄奘怀着沉重的心情,一路收集这些幸存下来的零星经典,将它们重新捆好,带回庄严寺。
在一座相对较大的寺院里,他总算见到了两个年老体衰的僧人,忙上前合掌打了个问讯。
“请问老菩萨,这里只有你们两位吗?”
“是啊,”两位老僧上下打量着玄奘,“小师父不是本地人吧,打哪儿来的啊?”
“弟子从东都洛阳来,”玄奘恭敬地答道,“听闻景、严二位法师以及洛阳的其他高僧都到了长安,可是弟子这几日走遍了长安各大寺院,也没见到他们,不知这些大德都去了哪里?”
“法师?”一位老僧苦笑着摇摇头,“法师、高僧谁还留在这里啊?能走得动的,全都走了!”
“走了?敢问,都上哪里去了?”
“都入川了,”另一个老僧说,“我们寺里原本有数百僧众,后来因为打仗,死的死,跑的跑,剩下的为避兵灾,也都相继入川了。”
玄奘不解:“既然如此,二位老菩萨为何还留在这里?”
“没办法,蜀道难行啊,”老僧摇头叹息道,“山川险远,猛兽出没,一不小心就要埋骨异乡。像我们这等老朽之人,又有几年好活的?便是抓丁也抓不到我们头上,何苦背井离乡地奔波?这把老骨头,还是留在长安吧。”
玄奘明白了,正因为蜀道艰难,因而在如今这段战乱的年代,地处群山环抱中的四川盆地受战争的影响最小,许多名僧大德和研究佛学的学者,便都集中到了四川,以求避难。
谢过二位老僧,玄奘回到大庄严寺,对长捷法师道:“我原本期望各地的高僧大德都会聚长安,可以从容问学。现在看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了。”
长捷奇怪地问道:“你出去转了这几天,一个大德都没见着吗?”
“没有,”玄奘叹息着坐下道,“长安的很多寺院都已经空无一人,藏经阁也都空了。听说,高僧们大都去了蜀地。”
长捷默然不语。
玄奘道:“二哥,长安既无讲席也无书籍,连个可以请教的高僧都找不到,我们整日在此虚度,实在可惜,不如也去蜀地受业吧?”
长捷犹豫着说道:“眼下这情势,李氏取得天下的机率最大,还是留在长安最为安全吧?”
玄奘道:“不管谁得天下,佛法总是要弘扬的。长安虽然安全,眼下却不适宜求学。”
长捷叹道:“自从洛阳陷入兵祸以来,我们长期食不果腹,我看你的身体还很虚弱,哪有力气走那千里蜀道?”
玄奘道:“你怎知我走不了?莫非二哥没力气走了?”
长捷笑了:“我是你兄长,自然比你要强些。只是,现在到处都是兵荒马乱,蜀道又极难走,道路艰险,虎狼出没……不如,就在这里安安生生的多呆些日子吧……”
他尚未说完,玄奘便慨然道:“二哥说哪里话来?景、严二位法师以天命之年尚可前往,我和哥哥如此年轻,又何惧道路艰险?”
听玄奘这么一说,长捷的心头也不禁升腾起一股豪气,当下再无顾虑,点头答应。
说走就走,兄弟二人立即收拾东西,向庄严寺的常住告别后,第二天一早便离开了长安。
一路向南,只见废墟千里,饿殍载道,惨不忍睹。直到过了子午谷,又翻越了秦岭,情况才稍稍好了些。
他们走的这条道路,是汉魏时期人们从长安到四川的必经之路,此时却已荒废多年,成了弃道。
两兄弟之所以冒险走子午谷这条荒路,也是仗着年轻不惧险途——此谷毕竟是入川路程最短的一条道路。
道路虽短却是艰险莫名,道路两边的悬崖绝壁、幽谷深涧,尽显峥嵘之气,令人不觉心生敬畏。尤其那高山之巅真插云霄,山峰突兀,云雾缭绕,恍如与天相连,山与天地直是浑然一体。
再走下去,脚下的道路越来越崎岖,经常要将身体紧贴在陡峭的岩壁上,攀藤附葛,石踏石隙,艰难慎行。
兄弟二人相扶相携,一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走了七八天,终于渡过嘉陵江,眼前便是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了。
玄奘登高远望,只见崇山峻岭,连绵横亘,尽在脚下,几只苍鹰在山谷间盘旋鸣叫。
这峻峭挺拔、气势磅礴的山林之气便如一阵风般,驱散了大半年来郁积在胸中的沉闷。玄奘站在山顶,朗声高宣一声佛号,只觉得胸襟无比畅快,忍不住诵念起《尚书》中的句子:
“山云风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会,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
长捷看着幼弟苦笑:“到底是个孩子,不知愁苦,此地如此险峻,你倒有此闲心雅兴。”
玄奘朗声说道:“山乃万物产生之地,兄长岂不闻《荀子》有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山林能兴风云,聚雨水,从而滋润大地,孕育万物。难怪历代很多大德都喜欢在山中清修,也难怪当年佛祖得道前曾于深林之中苦行六年。”
“苦行六年,还不是一无所获?”长捷提醒道,“你莫忘了,最后佛祖还是放弃了苦行,才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的。”
“可是玄奘却以为,如无那六年苦行,佛祖未必能于菩提树下证果。”
长捷笑了:“四弟既如此喜欢山,日后若有可能,你我兄弟便寻一处山林终老如何?”
他确实有此意,世间如此不太平,真的希望能有一个安宁的所在好好修行。
“好啊!”玄奘此时心情舒畅,想也不想地说道。
一个月后,他们在诸河汇聚的汉水上游渡过一处河谷,到达汉川。
这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平原,四周林壑优美,令人心静,竟是处修行的上佳之地。
连日的翻山越岭,兄弟二人均已疲惫不堪,又听说前面的路程更加艰难,便决定在此小住数日,补充一下体力。
谁知一连走了几座寺院,都说挂单的僧人已经满了,再以难以挤下两个人来。
原来,很多和他们一样从关中地区过来的僧侣都在此地寓居,小小的汉川已是僧侣云集。
兄弟二人在城中转了一圈,便往圣水寺而去——这是他们今日拜访的最后一座寺院,如果仍然无法挂单,那就只好露宿荒野了。
好在此时已是盛夏时节,夜晚虽然寒凉,也还可以忍受。何况这些日子以来,他们一直在路上,早已习惯了风餐露宿,因此倒也并不着急。
刚走到山门前,就见两个老僧并肩从里面走了出来。玄奘一见,顿时惊喜万分:“师父!空法师!”
原来竟是洛阳的景、空二法师!
听到这声惊喜的呼唤,两位老僧也不由得呆住。
兄弟二人快步上前,伏身向二位大德顶礼。
“阿弥陀佛!”景法师高兴地宣了一声佛号,“长捷,玄奘,原来是你们!”
看着两兄弟风尘仆仆、明显消瘦的面容,景法师不禁感叹:“佛祖保佑,你们平安无事!慧明大和上,还有净土寺的其他同修都还好吧?”
提起慧明长老,玄奘不由得眼圈儿一红。
两位老法师将玄奘兄弟领入圣水寺,并在这里挂上了单,四个人挤住在一间一丈见方,可居两人的寮舍中。
得知慧明长老已经示寂,净土寺也已变成一片瓦砾时,景法师唏嘘不已:“这些日子,老衲一直在为你们担心。唉,很多中原来的人说起东都洛阳的情形,都说不忍卒睹。家家皆有饿死之人,路边尽是倒毙之尸,原本的三万户人家已经不足三千户,可怜啊!你们能够活着到此,也算是佛祖慈佑了。”
玄奘想起洛阳的惨状,想起在饥饿与绝望中惨死的同修,想起净土寺那熊熊燃烧的大火,以及一路之上绵延数百里无人掩埋的尸骨,不禁心中悲伤,默然无语。
一旁的长捷打破了这压抑的氛围:“二位法师先我们数月离开洛阳,都说你们已经到了益州,怎会在汉川寓居呢?”
“我们原本也是打算去益州的,”空法师答道,“道基、宝暹两位大德比我们先行,开春就已经到了益州。我们走得晚了些,到了这里已经入夏,听说前面山中多涧,夏秋涨水,山僻小路大都已被洪水淹没,梗阻难行。是以便在此地暂住下来,欲待水退了再走。说起来,不觉已两月有余了,更想不到因缘聚会,竟会遇见你们。”
异地相逢,四位法师都不免感慨万分,悲喜交集。玄奘更有一种在沙漠里遇到绿洲的感觉,立即在汉川住了下来,每日里执经问难,将这几个月来学习中的疑惑向两位前辈请教。
“叮~”随着一声清脆的磬响,圣水寺的早课结束了,僧侣们三三两两地从大殿中走了出来。
玄奘身着长袍,踏出大殿,径直往寮舍走去。
时间过得可真快,不知不觉,他和兄长已经在汉川停留了半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他一方面从景空二位法师受学,另一方面也时时留意打听继续南行的道路。
汉川虽然安定,但他还是希望继续往益州去,亲近更多的大德,学习更多的知识。
“弟子打听过了,从汉川到益州有数条通道。”寮舍内,玄奘一面在纸上画着一副简易的地图,一面对二位长老和长捷兄长解释说,“直接往南,溯汉江一直到达源头的金牛县,为金牛道,是去益州最近的道路,文人商旅大都走这条道。除此之外,还有陇上道、米仓道、阴平道,也都可达益州,只是距离远些,路况也不及金牛道。”
“如此说来,走金牛道是为上策。”景法师说道,长捷也在旁边点头。
“老衲听说,走金牛道需穿越大巴山,其中三泉西南沿嘉陵江东岸行六十里,至九井滩,最为险恶,为舟楫之阻;三泉至利州有桥阁15300余间,利州以南,又有剑阁等险要之地,不利行旅往来啊。”空法师略有顾虑地说。
“空法师所言甚是,”玄奘道,“只是高山险滩虽然难行,自古以来从那里走过的也不乏其人。况且道基、宝暹诸位大德皆由此道入蜀,因此弟子认为,此路应当可行。”
“不错,”景法师道,“我们在此地已驻留太久,虽说呆在汉川修行也无不可,但既已决定入蜀,便不可半途而废。蜀地佛法更盛,经典又全,更利于我辈精进修习。”
空法师合掌道:“阿弥陀佛,就依景师所言。”
四位法师达成共识,便各自去做出发的准备。
离开汉川前的最后一晚,景、空二位法师约上长捷兄弟一起出去散步,谁知却独独不见了玄奘。
“四弟就喜欢乱跑,二位师尊不必管他。”长捷道。
三位法师信步走到山门前,却发现玄奘正在这里挖坑,坑旁边放着一棵半人高的杉树苗。
“四弟,你从哪里弄的树苗?”长捷问。
“一位居士供养的,说是拿来供佛,”玄奘边说边直起身子,擦了擦额上的汗,笑道,“玄奘觉得,把这棵杉树苗种在山门前,最好不过了。”
景法师微笑点头,三位法师一起上前,帮助玄奘将这棵小树种下。
虽然仅住了不到一个月,玄奘对汉川已颇有感情,望着这棵刚刚栽种下的幼苗,心中不禁有些留恋:“不知玄奘此生,可有机缘再来汉川?”
景法师笑了:“难怪古语有云,桑下不两宿。真是什么都可以产生牵绊呀!玄奘,出家人四海为家,你怎么就如此勘不破呢?”
玄奘悚然一惊,合掌道:“师父说得是,是弟子过于执著了。”
这时,一队马车从寺门前经过,车上堆着沉重的货物,那些拉车的马老幼不齐,但显然都非壮年,且经历了长途跋涉,个个瘦骨嶙峋,疲惫不堪,仿佛随时都会倒下似的。
车夫不耐烦地举起鞭子,抽打在这些可怜的马身上。挨了打的马身体猛一激灵,低着头,继续奋力地向前挪动。
见此情景,景法师心中不忍,合掌垂目道:“阿弥陀佛,众生皆苦。”
玄奘注意到其中的一匹小白马,它的个头同其它马差不多,但看牙口还不足两岁,浑身上下伤痕累累,肮脏的毛皮凝成一团一团的,四条竹竿般的长腿,细得像是根本支撑不住身体一样,走起路来都摇摇晃晃的。
一般来说,马的年龄乘上三,就可以同人的年龄相对应。幼驹出生后十天左右开始生出乳齿,到两岁半时乳门齿由于永久门齿的生长而被顶落;三岁半时乳中齿脱落,永久中齿出现;四岁半时乳隅齿脱落,永久隅齿出现;到了五岁时切齿全部换完,俗称齐口,这时的马就是一匹成年马了。
不足两岁的小马就用来拉车,无论如何都是一件令人不忍的事情。
见车子吱吱扭扭地行不动,车夫越发烦燥,又一次举起了鞭子——
“施主!”玄奘再也忍耐不住,上前合掌道,“施主慈悲,能否将这... -->>
从洛阳到长安,路虽不远,却已经是两个政权了。
早在一年前,当杨广远在江都,对着镜子叹息谁将得到自己这颗项上人头时,当隋朝的主力被纠缠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时,从太原一路杀回关中的李渊便在长安建立起了自己的地盘。
和王世充一样,李渊立了杨广的另一个孙子,代王杨侑来接替杨广的位置,改元义宁。然后由这个小皇帝发布命令,赐给李渊一系列的殊荣——先是丞相,进而又封他为唐王。而李渊则只管领旨谢恩,然后按照自己的意图在大兴殿东面的虔化门发号施令即可。
这种加封,最后的结果是任何人都能想象得到的,仅仅过了不到一年,隋恭帝杨侑便宣布将皇位禅让给李渊,为期290年的大唐王朝正式拉开了序幕。
大庄严寺是长安最大的寺庙,也是隋时的皇家寺院,玄奘和长捷经过一路的忍饥挨饿,终于坚持到了长安,并投奔于此。
不过,此时的大庄严寺早已没有了半点庄严气象,它更像是一座巨大的收容所,容留了从各地逃难来的僧侣和难民。僧人们连吃饭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去开设讲席研习佛法了。
这也难怪,李氏政权刚刚草创,立足未稳,隋朝势力仍在负隅顽抗,各地农民起义军蜂起云涌,称王称帝的比比都是。与此同时,雄居大漠的东突厥人也虎视眈眈,想伺机捞上一把。长安政府的主要精力全放在了军事上,四处征战,哪里有工夫去关心佛学和教化?
一位老僧领着玄奘兄弟走入寺内,经过一座不起眼的偏殿,看到殿外竟是一条由难民排成的长长的队伍,每个人都是衣衫褴褛,面呈菜色,表情或呆滞或焦虑。
“他们在做什么?”玄奘问,“莫非这座殿里在发吃的?”
“他们在等待祈请,”老僧用悲悯的语气回答他说,“这是一座观音殿,里面有一尊千手观音像,一向极为灵验,因此很多人都过来祈祷。”
原来如此!兄弟二人跟随老僧来到殿前的台阶上,隔着窗棂听到里面传出的声音——
“菩萨啊,求您保佑我们一家大小平平安安,无灾无难吧。”
“菩萨啊,我儿子病了,求您大慈大悲,保佑他好起来吧。”
“菩萨啊,我跟我的老婆孩子失散了,现在死活不知,求求您让他们平平安安,让我们阖家团聚吧。”
“菩萨啊,我丈夫进了李德逸的义军部队,听说他们总打败仗,求求您大慈大悲,让他活下来吧。”
……
生存,都是生存。没有人祈祷升官发财之类,乱世之中,人们所希求的只是最起码的生存,别的,什么都不重要。
后面的队伍越排越长,玄奘的目光跟随着这条祈望生存的长龙缓缓移动,一颗心越抽越紧,不知道该如何帮助这些可怜的人。
长捷在他身旁,一声轻叹:“走吧……”
兄弟二人就在这庄严寺中安顿下来,当晚,玄奘便来到观音殿前,找到了那个老僧。
殿门已经关上,这里天黑之后只有僧人才可以进入。
玄奘问老僧:“弟子可以进去祈请吗?”
老僧沉重地点了点头:“去吧孩子,菩萨会保佑你的。”
玄奘迈步进殿,点上一柱香后,他跪在菩萨面前,虔诚地叩下头去。
大殿上,那尊慈眉善目的观世音菩萨似乎正看着他。
“菩萨,”他虔诚地合掌,声音缓慢而又清晰,“请您倾听玄奘的发愿——玄奘愿以一身之力,替所有身处苦境而无法出离的众生,承担一切罪责和果报。祈愿他们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就算要玄奘身陷泥犁地狱,受刀刺油煎之苦,千万亿劫而不得出,玄奘也绝不畏惧。请将所有罪孽加诸我身,所有惩罚加诸我身。恳请菩萨慈悲,助玄奘达成这个心愿吧!”
言毕,再叩首。
出殿后走不多远,他看到了那老僧投在月光下的长长的影子。
“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愿?”老僧问他,“众生无边,苦海无边,你替他们承担罪责和果报,你承担得了吗?”
“我知道这是自不量力,”玄奘轻轻说道,“然而我也是众生之一,众生若还有罪业,我就难以自净;众生若不得安稳,我也永远不可能安稳。就算是众生无边,苦海无边,玄奘仍然愿意以一身之力,全力荷担!”
老僧深深地叹了口气:“你觉得,这值得吗?”
“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不禁又想起在洛阳,与慧景法师的那场辩论。
法师说,这个世界的一切问题都是由众生的业造成的。这一点他并不否认,因为他是一个佛教徒,对于佛教中的因果报应他怎会不信?
他只是觉得,就算众生造了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无辜的。众生身处生死大海的漩涡之中,只能随波逐流,根本就无力自救。那么该怎么办?就让苦难无休无止地继续下去吗?
他百思不得其解,唯一能做的就是发下一个大愿:我来为众生赎罪,我来替众生承担一切苦难和罪责!
老僧用深深的目光看着面前的少年,他对佛法的虔诚无有止境,对众生的怜悯无有止境,正是这种虔诚与慈悲使人变成殉道者,踏上菩萨历劫行愿的道路……
玄奘在庄严寺住了一个多月,每日里只是帮这里的常住熬粥施赈,安顿各地来的灾民。
这么多人住在一起,吃喝拉撒,极易爆发瘟疫。于是每天清晨,他便默默地背上一个药筐,趁着城门初开之际,到附近的山上去采集些药草,回来后熬成药粥给住在寺里的僧众百姓吃,以防疾疫。
由于预防得当,寺中虽偶有几起疾病,也很快得到了治疗,没有爆发大规模的瘟疫。
幸运的是,李氏政权虽然草创不久,政府部门却已经很有效率,眼下又正值各路诸侯混战时期,谁都知道人口的重要性。因而没过多久,便有官员带了粮食布帛来寺中安抚难民。
接着,又有将军过来征兵,许诺入伍便可吃饱,还能将家人安置到城内整理好的坊里去,一时间吸引了不少人。
随着大庄严寺里的难民数量越来越少,玄奘终于松了一口气,他觉得这是菩萨显灵了,让灾民们开始安定,而且好像也没要他承担什么罪责。看来菩萨还是慈悲的,他的心情渐渐轻松起来。
这段日子,他抽空到长安各大寺院走了一圈,结果令他失望,诺大的长安城,不仅没能找到一处讲席,甚至连一个法师都没遇到,很多寺院破败不堪,荒草遍地,人影皆无,一片凄凉景象……
就连藏经阁,也呈现出一片被打劫后的场景——战乱中的长安城纸张极其紧张,新政府的官员们不得不将这些用过的字纸收集起来,在其背面书写文书。一些普通百姓更是将其整捆地搬去当柴烧。
经过这番蹂躏,长安收藏的多数佛学经典都已散失、损毁,只有少部分存留下来,胡乱地散落在地上……
玄奘怀着沉重的心情,一路收集这些幸存下来的零星经典,将它们重新捆好,带回庄严寺。
在一座相对较大的寺院里,他总算见到了两个年老体衰的僧人,忙上前合掌打了个问讯。
“请问老菩萨,这里只有你们两位吗?”
“是啊,”两位老僧上下打量着玄奘,“小师父不是本地人吧,打哪儿来的啊?”
“弟子从东都洛阳来,”玄奘恭敬地答道,“听闻景、严二位法师以及洛阳的其他高僧都到了长安,可是弟子这几日走遍了长安各大寺院,也没见到他们,不知这些大德都去了哪里?”
“法师?”一位老僧苦笑着摇摇头,“法师、高僧谁还留在这里啊?能走得动的,全都走了!”
“走了?敢问,都上哪里去了?”
“都入川了,”另一个老僧说,“我们寺里原本有数百僧众,后来因为打仗,死的死,跑的跑,剩下的为避兵灾,也都相继入川了。”
玄奘不解:“既然如此,二位老菩萨为何还留在这里?”
“没办法,蜀道难行啊,”老僧摇头叹息道,“山川险远,猛兽出没,一不小心就要埋骨异乡。像我们这等老朽之人,又有几年好活的?便是抓丁也抓不到我们头上,何苦背井离乡地奔波?这把老骨头,还是留在长安吧。”
玄奘明白了,正因为蜀道艰难,因而在如今这段战乱的年代,地处群山环抱中的四川盆地受战争的影响最小,许多名僧大德和研究佛学的学者,便都集中到了四川,以求避难。
谢过二位老僧,玄奘回到大庄严寺,对长捷法师道:“我原本期望各地的高僧大德都会聚长安,可以从容问学。现在看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了。”
长捷奇怪地问道:“你出去转了这几天,一个大德都没见着吗?”
“没有,”玄奘叹息着坐下道,“长安的很多寺院都已经空无一人,藏经阁也都空了。听说,高僧们大都去了蜀地。”
长捷默然不语。
玄奘道:“二哥,长安既无讲席也无书籍,连个可以请教的高僧都找不到,我们整日在此虚度,实在可惜,不如也去蜀地受业吧?”
长捷犹豫着说道:“眼下这情势,李氏取得天下的机率最大,还是留在长安最为安全吧?”
玄奘道:“不管谁得天下,佛法总是要弘扬的。长安虽然安全,眼下却不适宜求学。”
长捷叹道:“自从洛阳陷入兵祸以来,我们长期食不果腹,我看你的身体还很虚弱,哪有力气走那千里蜀道?”
玄奘道:“你怎知我走不了?莫非二哥没力气走了?”
长捷笑了:“我是你兄长,自然比你要强些。只是,现在到处都是兵荒马乱,蜀道又极难走,道路艰险,虎狼出没……不如,就在这里安安生生的多呆些日子吧……”
他尚未说完,玄奘便慨然道:“二哥说哪里话来?景、严二位法师以天命之年尚可前往,我和哥哥如此年轻,又何惧道路艰险?”
听玄奘这么一说,长捷的心头也不禁升腾起一股豪气,当下再无顾虑,点头答应。
说走就走,兄弟二人立即收拾东西,向庄严寺的常住告别后,第二天一早便离开了长安。
一路向南,只见废墟千里,饿殍载道,惨不忍睹。直到过了子午谷,又翻越了秦岭,情况才稍稍好了些。
他们走的这条道路,是汉魏时期人们从长安到四川的必经之路,此时却已荒废多年,成了弃道。
两兄弟之所以冒险走子午谷这条荒路,也是仗着年轻不惧险途——此谷毕竟是入川路程最短的一条道路。
道路虽短却是艰险莫名,道路两边的悬崖绝壁、幽谷深涧,尽显峥嵘之气,令人不觉心生敬畏。尤其那高山之巅真插云霄,山峰突兀,云雾缭绕,恍如与天相连,山与天地直是浑然一体。
再走下去,脚下的道路越来越崎岖,经常要将身体紧贴在陡峭的岩壁上,攀藤附葛,石踏石隙,艰难慎行。
兄弟二人相扶相携,一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走了七八天,终于渡过嘉陵江,眼前便是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了。
玄奘登高远望,只见崇山峻岭,连绵横亘,尽在脚下,几只苍鹰在山谷间盘旋鸣叫。
这峻峭挺拔、气势磅礴的山林之气便如一阵风般,驱散了大半年来郁积在胸中的沉闷。玄奘站在山顶,朗声高宣一声佛号,只觉得胸襟无比畅快,忍不住诵念起《尚书》中的句子:
“山云风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会,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
长捷看着幼弟苦笑:“到底是个孩子,不知愁苦,此地如此险峻,你倒有此闲心雅兴。”
玄奘朗声说道:“山乃万物产生之地,兄长岂不闻《荀子》有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山林能兴风云,聚雨水,从而滋润大地,孕育万物。难怪历代很多大德都喜欢在山中清修,也难怪当年佛祖得道前曾于深林之中苦行六年。”
“苦行六年,还不是一无所获?”长捷提醒道,“你莫忘了,最后佛祖还是放弃了苦行,才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的。”
“可是玄奘却以为,如无那六年苦行,佛祖未必能于菩提树下证果。”
长捷笑了:“四弟既如此喜欢山,日后若有可能,你我兄弟便寻一处山林终老如何?”
他确实有此意,世间如此不太平,真的希望能有一个安宁的所在好好修行。
“好啊!”玄奘此时心情舒畅,想也不想地说道。
一个月后,他们在诸河汇聚的汉水上游渡过一处河谷,到达汉川。
这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平原,四周林壑优美,令人心静,竟是处修行的上佳之地。
连日的翻山越岭,兄弟二人均已疲惫不堪,又听说前面的路程更加艰难,便决定在此小住数日,补充一下体力。
谁知一连走了几座寺院,都说挂单的僧人已经满了,再以难以挤下两个人来。
原来,很多和他们一样从关中地区过来的僧侣都在此地寓居,小小的汉川已是僧侣云集。
兄弟二人在城中转了一圈,便往圣水寺而去——这是他们今日拜访的最后一座寺院,如果仍然无法挂单,那就只好露宿荒野了。
好在此时已是盛夏时节,夜晚虽然寒凉,也还可以忍受。何况这些日子以来,他们一直在路上,早已习惯了风餐露宿,因此倒也并不着急。
刚走到山门前,就见两个老僧并肩从里面走了出来。玄奘一见,顿时惊喜万分:“师父!空法师!”
原来竟是洛阳的景、空二法师!
听到这声惊喜的呼唤,两位老僧也不由得呆住。
兄弟二人快步上前,伏身向二位大德顶礼。
“阿弥陀佛!”景法师高兴地宣了一声佛号,“长捷,玄奘,原来是你们!”
看着两兄弟风尘仆仆、明显消瘦的面容,景法师不禁感叹:“佛祖保佑,你们平安无事!慧明大和上,还有净土寺的其他同修都还好吧?”
提起慧明长老,玄奘不由得眼圈儿一红。
两位老法师将玄奘兄弟领入圣水寺,并在这里挂上了单,四个人挤住在一间一丈见方,可居两人的寮舍中。
得知慧明长老已经示寂,净土寺也已变成一片瓦砾时,景法师唏嘘不已:“这些日子,老衲一直在为你们担心。唉,很多中原来的人说起东都洛阳的情形,都说不忍卒睹。家家皆有饿死之人,路边尽是倒毙之尸,原本的三万户人家已经不足三千户,可怜啊!你们能够活着到此,也算是佛祖慈佑了。”
玄奘想起洛阳的惨状,想起在饥饿与绝望中惨死的同修,想起净土寺那熊熊燃烧的大火,以及一路之上绵延数百里无人掩埋的尸骨,不禁心中悲伤,默然无语。
一旁的长捷打破了这压抑的氛围:“二位法师先我们数月离开洛阳,都说你们已经到了益州,怎会在汉川寓居呢?”
“我们原本也是打算去益州的,”空法师答道,“道基、宝暹两位大德比我们先行,开春就已经到了益州。我们走得晚了些,到了这里已经入夏,听说前面山中多涧,夏秋涨水,山僻小路大都已被洪水淹没,梗阻难行。是以便在此地暂住下来,欲待水退了再走。说起来,不觉已两月有余了,更想不到因缘聚会,竟会遇见你们。”
异地相逢,四位法师都不免感慨万分,悲喜交集。玄奘更有一种在沙漠里遇到绿洲的感觉,立即在汉川住了下来,每日里执经问难,将这几个月来学习中的疑惑向两位前辈请教。
“叮~”随着一声清脆的磬响,圣水寺的早课结束了,僧侣们三三两两地从大殿中走了出来。
玄奘身着长袍,踏出大殿,径直往寮舍走去。
时间过得可真快,不知不觉,他和兄长已经在汉川停留了半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他一方面从景空二位法师受学,另一方面也时时留意打听继续南行的道路。
汉川虽然安定,但他还是希望继续往益州去,亲近更多的大德,学习更多的知识。
“弟子打听过了,从汉川到益州有数条通道。”寮舍内,玄奘一面在纸上画着一副简易的地图,一面对二位长老和长捷兄长解释说,“直接往南,溯汉江一直到达源头的金牛县,为金牛道,是去益州最近的道路,文人商旅大都走这条道。除此之外,还有陇上道、米仓道、阴平道,也都可达益州,只是距离远些,路况也不及金牛道。”
“如此说来,走金牛道是为上策。”景法师说道,长捷也在旁边点头。
“老衲听说,走金牛道需穿越大巴山,其中三泉西南沿嘉陵江东岸行六十里,至九井滩,最为险恶,为舟楫之阻;三泉至利州有桥阁15300余间,利州以南,又有剑阁等险要之地,不利行旅往来啊。”空法师略有顾虑地说。
“空法师所言甚是,”玄奘道,“只是高山险滩虽然难行,自古以来从那里走过的也不乏其人。况且道基、宝暹诸位大德皆由此道入蜀,因此弟子认为,此路应当可行。”
“不错,”景法师道,“我们在此地已驻留太久,虽说呆在汉川修行也无不可,但既已决定入蜀,便不可半途而废。蜀地佛法更盛,经典又全,更利于我辈精进修习。”
空法师合掌道:“阿弥陀佛,就依景师所言。”
四位法师达成共识,便各自去做出发的准备。
离开汉川前的最后一晚,景、空二位法师约上长捷兄弟一起出去散步,谁知却独独不见了玄奘。
“四弟就喜欢乱跑,二位师尊不必管他。”长捷道。
三位法师信步走到山门前,却发现玄奘正在这里挖坑,坑旁边放着一棵半人高的杉树苗。
“四弟,你从哪里弄的树苗?”长捷问。
“一位居士供养的,说是拿来供佛,”玄奘边说边直起身子,擦了擦额上的汗,笑道,“玄奘觉得,把这棵杉树苗种在山门前,最好不过了。”
景法师微笑点头,三位法师一起上前,帮助玄奘将这棵小树种下。
虽然仅住了不到一个月,玄奘对汉川已颇有感情,望着这棵刚刚栽种下的幼苗,心中不禁有些留恋:“不知玄奘此生,可有机缘再来汉川?”
景法师笑了:“难怪古语有云,桑下不两宿。真是什么都可以产生牵绊呀!玄奘,出家人四海为家,你怎么就如此勘不破呢?”
玄奘悚然一惊,合掌道:“师父说得是,是弟子过于执著了。”
这时,一队马车从寺门前经过,车上堆着沉重的货物,那些拉车的马老幼不齐,但显然都非壮年,且经历了长途跋涉,个个瘦骨嶙峋,疲惫不堪,仿佛随时都会倒下似的。
车夫不耐烦地举起鞭子,抽打在这些可怜的马身上。挨了打的马身体猛一激灵,低着头,继续奋力地向前挪动。
见此情景,景法师心中不忍,合掌垂目道:“阿弥陀佛,众生皆苦。”
玄奘注意到其中的一匹小白马,它的个头同其它马差不多,但看牙口还不足两岁,浑身上下伤痕累累,肮脏的毛皮凝成一团一团的,四条竹竿般的长腿,细得像是根本支撑不住身体一样,走起路来都摇摇晃晃的。
一般来说,马的年龄乘上三,就可以同人的年龄相对应。幼驹出生后十天左右开始生出乳齿,到两岁半时乳门齿由于永久门齿的生长而被顶落;三岁半时乳中齿脱落,永久中齿出现;四岁半时乳隅齿脱落,永久隅齿出现;到了五岁时切齿全部换完,俗称齐口,这时的马就是一匹成年马了。
不足两岁的小马就用来拉车,无论如何都是一件令人不忍的事情。
见车子吱吱扭扭地行不动,车夫越发烦燥,又一次举起了鞭子——
“施主!”玄奘再也忍耐不住,上前合掌道,“施主慈悲,能否将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