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bqg34.org,唐朝小地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百零一章 种子
春祭之后,朝中上下,不得轻闲,毕竟安排春耕,不只是做下样子,就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什么劝课农桑,备水利,开垦荒田之类的事情,也需要朝廷统筹安排,这种政令十分的繁琐细碎,但是又不得忽略,而且非常重要,朝堂君臣少不了要忙碌一段日子。
长安人口将近百万,这样的大城市,以耕地为生的百姓,只是占了少数,大部人都是所谓的城郭户,所以不怎么关心什么农桑水利,平日是什么模样,现在就是什么模样,最关心的依然是各种家常俚短,流言蜚语,奇闻逸事。
日子过得安逸了,八卦之心,日渐增长,这是必然的规律,后世已经证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古代自然没有例外,街头巷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什么新鲜事儿,如果不能参与其中,说道几句,那岂不是证明自己见识不如隔壁的某人。
可见,攀比之心,人皆有之,就是自诩饱读圣贤书的文人士子,也避免不了这种劣根性,见到那些新科进士,兴高采烈的捧着录科录回来,虽说其中也有自己的名字,也难免吃味,更何况没有名字的,情何以堪。
要知道科举才结束不久,大部分的应试生贡,或是流恋京城的繁华,或是觉得无颜面见江东父老,还没有返乡离去,什么曲江宴,碑铭刻字,眼不见,心不烦,忍了,现在又弄出个什么登科录,真是,是可忍,孰……也要忍。
没有办法,谁叫技不如人,文人相轻,但是也要脸面的,毕竟里子已经输了,再不要脸,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话虽如此,不过心里真是羡慕妒嫉恨呀。
“凭什么……”
“凭人家考上进士。”
“他们的进士,有水分,不是真才实学。”
“……没错,有什么可得意,无非是背后有人提携而已。”
酸溜溜的谈论几句,响应的人却不是很多,毕竟这种事情,大家心里都清楚,而且科举又不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所以众人对于科举的公平、公正的期待值不是很高,何况若是自身才华出众,比如像韩瑞一样,还参加什么科举,大可直接征召入仕。
所以,一些人私下愤愤诅骂两句,出口恶气也就罢了,没有引起什么风波,注意力仍在登科录上面,这件事情,大家早有耳闻,本来也不会那么介意的,但是登科录的形制实在是太过超前,装钉印刷精美,拿在手中,闲庭散步,一下子,就成为了最为新潮的读书方式,令人为之向往,自然引起了轰动。
“掌柜,店里可有书册……什么书都行,随便给本孝经吧……不是这种,算了,看来你这里没有,我到别的地店铺瞧下。”
一时之间,长安城中的书行店铺,涌来许多文人书生,一开始的时候,东主掌柜伙计,见到生意上门,自然是高兴之极,热情洋溢的招呼,还未推销出几本最新上市的书籍,却在文人书生的抢白下茫然摇头,眼巴巴的看着客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最后居然连一单生意也没有做成,空欢喜了一场。
之后几日,随着诸科及第的士子,也每人一本登科录,这下子,其他人更加坐不住了,仔细打听,知道那是官刻坊的出品,一般人肯定不用指望,有几个反应机灵的,干脆呼朋唤友,自己凑钱,让私人刻坊,给自己印刷几本。
装线书而已,根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拿笺纸印上文字,随后对折起来,叠放整齐,穿线钉好,就可以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不难,民间刻坊的匠人,随意打量几眼,就纷纷答应,接下这个活计,不过却要费些时日,按照需要刻印的书籍,重新雕刻版印,毕竟以前印染的是书卷,一卷好几尺长,与书册的版页,规格不合,肯定要重新刻过。
没有活字印刷术的时代,就是这样麻烦,没有办法,大家只能等待了。
可是没想,一些装线书,孝经、论语、礼、易、春秋、庄子、老子,道德经之类的书籍,又开始小范围的流传出来,无论是装钉的风格,还是排版的位置,目录、页码方面的细节,甚至连字体……
等等,文字也相似,一些个得到装线经书,又十分细心之人,终于发现了其中不对劲的地方,众所周知,在木板雕刻文字,本来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哪怕最高明的刻工,就是相同的文字,也不可能每次都刻得一个模样。
就是虞世南、欧阳询这样的书法大家,也不敢保证,自己前一秒,与后一秒,一个字,完全相同,除非是印章... -->>
第三百零一章 种子
春祭之后,朝中上下,不得轻闲,毕竟安排春耕,不只是做下样子,就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什么劝课农桑,备水利,开垦荒田之类的事情,也需要朝廷统筹安排,这种政令十分的繁琐细碎,但是又不得忽略,而且非常重要,朝堂君臣少不了要忙碌一段日子。
长安人口将近百万,这样的大城市,以耕地为生的百姓,只是占了少数,大部人都是所谓的城郭户,所以不怎么关心什么农桑水利,平日是什么模样,现在就是什么模样,最关心的依然是各种家常俚短,流言蜚语,奇闻逸事。
日子过得安逸了,八卦之心,日渐增长,这是必然的规律,后世已经证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古代自然没有例外,街头巷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什么新鲜事儿,如果不能参与其中,说道几句,那岂不是证明自己见识不如隔壁的某人。
可见,攀比之心,人皆有之,就是自诩饱读圣贤书的文人士子,也避免不了这种劣根性,见到那些新科进士,兴高采烈的捧着录科录回来,虽说其中也有自己的名字,也难免吃味,更何况没有名字的,情何以堪。
要知道科举才结束不久,大部分的应试生贡,或是流恋京城的繁华,或是觉得无颜面见江东父老,还没有返乡离去,什么曲江宴,碑铭刻字,眼不见,心不烦,忍了,现在又弄出个什么登科录,真是,是可忍,孰……也要忍。
没有办法,谁叫技不如人,文人相轻,但是也要脸面的,毕竟里子已经输了,再不要脸,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话虽如此,不过心里真是羡慕妒嫉恨呀。
“凭什么……”
“凭人家考上进士。”
“他们的进士,有水分,不是真才实学。”
“……没错,有什么可得意,无非是背后有人提携而已。”
酸溜溜的谈论几句,响应的人却不是很多,毕竟这种事情,大家心里都清楚,而且科举又不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所以众人对于科举的公平、公正的期待值不是很高,何况若是自身才华出众,比如像韩瑞一样,还参加什么科举,大可直接征召入仕。
所以,一些人私下愤愤诅骂两句,出口恶气也就罢了,没有引起什么风波,注意力仍在登科录上面,这件事情,大家早有耳闻,本来也不会那么介意的,但是登科录的形制实在是太过超前,装钉印刷精美,拿在手中,闲庭散步,一下子,就成为了最为新潮的读书方式,令人为之向往,自然引起了轰动。
“掌柜,店里可有书册……什么书都行,随便给本孝经吧……不是这种,算了,看来你这里没有,我到别的地店铺瞧下。”
一时之间,长安城中的书行店铺,涌来许多文人书生,一开始的时候,东主掌柜伙计,见到生意上门,自然是高兴之极,热情洋溢的招呼,还未推销出几本最新上市的书籍,却在文人书生的抢白下茫然摇头,眼巴巴的看着客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最后居然连一单生意也没有做成,空欢喜了一场。
之后几日,随着诸科及第的士子,也每人一本登科录,这下子,其他人更加坐不住了,仔细打听,知道那是官刻坊的出品,一般人肯定不用指望,有几个反应机灵的,干脆呼朋唤友,自己凑钱,让私人刻坊,给自己印刷几本。
装线书而已,根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拿笺纸印上文字,随后对折起来,叠放整齐,穿线钉好,就可以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不难,民间刻坊的匠人,随意打量几眼,就纷纷答应,接下这个活计,不过却要费些时日,按照需要刻印的书籍,重新雕刻版印,毕竟以前印染的是书卷,一卷好几尺长,与书册的版页,规格不合,肯定要重新刻过。
没有活字印刷术的时代,就是这样麻烦,没有办法,大家只能等待了。
可是没想,一些装线书,孝经、论语、礼、易、春秋、庄子、老子,道德经之类的书籍,又开始小范围的流传出来,无论是装钉的风格,还是排版的位置,目录、页码方面的细节,甚至连字体……
等等,文字也相似,一些个得到装线经书,又十分细心之人,终于发现了其中不对劲的地方,众所周知,在木板雕刻文字,本来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哪怕最高明的刻工,就是相同的文字,也不可能每次都刻得一个模样。
就是虞世南、欧阳询这样的书法大家,也不敢保证,自己前一秒,与后一秒,一个字,完全相同,除非是印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