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世界未解之谜(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自从公元1世纪倭奴国王第一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开始,日本无论在生产技术方面还是在文化制度方面,都以中国为摹本,包括文字、青铜器、铁器、法律,甚至吃饭的筷子。可以说,日本文化首先吸吮的是中国文化的乳汁。这一学习中国的热潮在唐朝发展到顶峰,他们数十次派出遣唐使漂洋过海前来取经。日本古籍中说的“衣冠唐制”、“文物汉宫仪”、“和魂汉才”等都反映了这一历史。如今,中国文化的痕迹在日本依然随处可见日文中1800个当用汉字就是每个有文化的日本人必须掌握的。这是否能间接证明日本人的祖先就是中国人,所以天生对中国文化有着亲近感呢?
不能就此推论。而且随着对日本的深入了解,不少学者认为日本同中国似同实异,尤其在文化的深层次上根本不同。例如,在思想信仰方面,我国历史上是一元性地罢百尊一,日本是多元性地“三位一体”(儒教、佛教、神道):在审美观念上,中国人崇尚尽善尽美的圆满,日本人欣赏“残缺”和“不足”,中国的皇帝可以“禅让”,日本的天皇则是“万世一系”等等。他们当初引进儒教,实际上仅利用其用语,实质上却传布与儒教异质的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
香港有学者大胆推测:徐福是日本开国君主神武天皇。这大大加强了中日两国人民“同种”论的分量。他援引中日两国古籍,综合了考古学、地理学的研究,认为所谓的“澶洲”(《后汉书·东夷传》中认为的徐福留住之地)就在日本。徐福东渡后建立了一个“徐福王国”,也就是日本国,其本人也就成了开国君主神武天皇。《日本神武开国新考》一出版,即引起很大反响。日本人旋即将此译为日文,题为《神武天皇=徐福传说之谜》,并举行了一系列考证活动。例如,日本历史学家自发地成立了“日本民族头盖骨指数测定会”,由文部省提供经费,组织全国各大学解剖学教授,对各大学男女学生的头盖骨进行测定,并历时5年收集了足以代表日本全国280个县市居民的7万人的测定结果,交由日本体质人类学家—长谷部言人博士整理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日本人头盖骨指数,大多与中国浙江、江苏、安徽等省的指数完全相同,与中国其他省份的指数略有差别。由此得出结论,日本史前时代的祖先,曾在中国大陆东海沿岸居住。这一测定结果能否为徐福是日本的开国君主提供旁证?并有力地支撑中日两国“同文同种”的观点?还是给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更增添了一层迷雾?
不少学者认为,徐福仅是传说中人物,并非实有其人。古籍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是大海中的海市蜃楼,根本不可能是日本。他们并指出,既然徐福带领大批童男童女到日本,为什么当时没有汉字传入日本,直到公元2世纪汉字才传入日本?既然传说徐福将造纸术传到日本,为何当时日本仍用竹简书写文字?“徐福东渡”完全是后人附会编造的,把他说成日本第一代天皇,更是无稽之谈。
看来这个悬案有待于下一世纪的进一步考证和研究。
伊丽莎白女王为何终身不嫁
十六世纪初,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爱上了王后的侍女,美丽的安妮·博林,遂以王后没有男嗣,在将来可能发生继承纠纷为由要求离婚。王后阿拉贡·凯塞林是亨利的寡嫂,他们生有一个女儿玛丽·都铎。
英国是天主教国家,亨利的离婚要求遭到了罗马大主教的拒绝。亨利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决定进行宗教改革,建立独立的英国安立甘教会,以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
1533年,坎特伯雷大主教克兰默在距伦敦30英里的女修道院开庭审理亨利离婚案。王后阿拉贡·凯塞林拒绝出庭,克兰默遂于5月23日判决亨利与凯塞林的婚姻无效。两天后,亨利就与已经怀孕的安妮举行了秘密婚礼。28日,克兰默宣布亨利与安妮的婚姻有效。同年9月,亨利被教皇开除出教。安妮也为亨利八世生了一个女儿,取名伊丽莎白·都铎,她随父亲加入了英国国教。
1554年,玛丽·都铎君临天下,她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为了将英国带回天主教门下,她实施了一系列的血腥镇压,人称“血腥玛丽”。她的残暴手段使帝国进一步的分裂,一时间,各种阴谋谣言不断,而伊丽莎白·都铎因涉嫌卷入新教运动也被玛丽软禁。
1558年,玛丽一世驾崩。因其膝下无子女,伊丽莎白便在英格兰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和新教徒的拥戴下,继承大典,称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自幼聪慧、貌美,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才思敏捷,博览群书,通晓意大利、法兰西、西班牙等国语言。在她统治期间,注意任用贤才,积极推进国家在政治、经济、宗教等各方面的改革。她在位44年,带领大英帝国进入“黄金时期”,成为当时欧洲最富强的国家,为英国的强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她却终身未嫁,引起了人们对她的种种猜测。难道守身如玉67年,号称“嫁给了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从来没有过正常人的情欲?一生都未有过惊心动魄的爱情经历吗?
她的政敌为此攻击她有生理缺陷,因此不能够像正常的女人一样结婚生育;持反对观点的人们则说她曾有过私生子;也有很多人认为,她的父亲亨利八世三次杀妻,六娶皇后,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阴影,使她惧怕婚姻,拒绝婚姻。
以伊丽莎白的美貌、品行、才干、地位,获得欧洲各国国王、贵族的青睐与追逐,一直就未间断过。据记载,伊丽莎白在少女时代曾与英国贵族汤姆斯·西摩尔关系密切,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一度成为宫廷的绯闻。但西摩尔追求伊丽莎白主要是想利用她争夺王位,后因阴谋败露,西摩尔被杀,他们之间的这段恋情也就告终。
1568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1556~1598年在位)向伊丽莎白求婚,亦遭到拒绝。腓力二世曾是伊丽莎白的姐夫,她同父异母姐姐玛丽·都铎的丈夫。他早就对伊丽莎白另眼相看,在她遭受玛丽监禁期间曾给予了特别的关照。但伊丽莎白对是否缔结这桩婚姻非常冷静和慎重,玛丽与腓力的结合,曾经给英国带来危害,人们的记忆犹存。她相信腓力向她求婚是为了吞并英国的计划。于是,她以双方的宗教信仰不同为由,委婉地拒绝了腓力的求婚。以后,伊丽莎白又陆续拒绝了其他一些国家王公贵族的求婚,如瑞典王艾力克、罗马皇储查理大公等等。
人们一直相传,伊丽莎白一世虽然终身未曾婚嫁过,但她一直都有个情人,这个神秘的情人就是当时大英帝国的莱斯特伯爵罗伯特·达德利。
伊丽莎白与达德利在孩童时代就已相识,是青梅竹马的玩伴,两人之所... -->>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自从公元1世纪倭奴国王第一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开始,日本无论在生产技术方面还是在文化制度方面,都以中国为摹本,包括文字、青铜器、铁器、法律,甚至吃饭的筷子。可以说,日本文化首先吸吮的是中国文化的乳汁。这一学习中国的热潮在唐朝发展到顶峰,他们数十次派出遣唐使漂洋过海前来取经。日本古籍中说的“衣冠唐制”、“文物汉宫仪”、“和魂汉才”等都反映了这一历史。如今,中国文化的痕迹在日本依然随处可见日文中1800个当用汉字就是每个有文化的日本人必须掌握的。这是否能间接证明日本人的祖先就是中国人,所以天生对中国文化有着亲近感呢?
不能就此推论。而且随着对日本的深入了解,不少学者认为日本同中国似同实异,尤其在文化的深层次上根本不同。例如,在思想信仰方面,我国历史上是一元性地罢百尊一,日本是多元性地“三位一体”(儒教、佛教、神道):在审美观念上,中国人崇尚尽善尽美的圆满,日本人欣赏“残缺”和“不足”,中国的皇帝可以“禅让”,日本的天皇则是“万世一系”等等。他们当初引进儒教,实际上仅利用其用语,实质上却传布与儒教异质的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
香港有学者大胆推测:徐福是日本开国君主神武天皇。这大大加强了中日两国人民“同种”论的分量。他援引中日两国古籍,综合了考古学、地理学的研究,认为所谓的“澶洲”(《后汉书·东夷传》中认为的徐福留住之地)就在日本。徐福东渡后建立了一个“徐福王国”,也就是日本国,其本人也就成了开国君主神武天皇。《日本神武开国新考》一出版,即引起很大反响。日本人旋即将此译为日文,题为《神武天皇=徐福传说之谜》,并举行了一系列考证活动。例如,日本历史学家自发地成立了“日本民族头盖骨指数测定会”,由文部省提供经费,组织全国各大学解剖学教授,对各大学男女学生的头盖骨进行测定,并历时5年收集了足以代表日本全国280个县市居民的7万人的测定结果,交由日本体质人类学家—长谷部言人博士整理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日本人头盖骨指数,大多与中国浙江、江苏、安徽等省的指数完全相同,与中国其他省份的指数略有差别。由此得出结论,日本史前时代的祖先,曾在中国大陆东海沿岸居住。这一测定结果能否为徐福是日本的开国君主提供旁证?并有力地支撑中日两国“同文同种”的观点?还是给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更增添了一层迷雾?
不少学者认为,徐福仅是传说中人物,并非实有其人。古籍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是大海中的海市蜃楼,根本不可能是日本。他们并指出,既然徐福带领大批童男童女到日本,为什么当时没有汉字传入日本,直到公元2世纪汉字才传入日本?既然传说徐福将造纸术传到日本,为何当时日本仍用竹简书写文字?“徐福东渡”完全是后人附会编造的,把他说成日本第一代天皇,更是无稽之谈。
看来这个悬案有待于下一世纪的进一步考证和研究。
伊丽莎白女王为何终身不嫁
十六世纪初,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爱上了王后的侍女,美丽的安妮·博林,遂以王后没有男嗣,在将来可能发生继承纠纷为由要求离婚。王后阿拉贡·凯塞林是亨利的寡嫂,他们生有一个女儿玛丽·都铎。
英国是天主教国家,亨利的离婚要求遭到了罗马大主教的拒绝。亨利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决定进行宗教改革,建立独立的英国安立甘教会,以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
1533年,坎特伯雷大主教克兰默在距伦敦30英里的女修道院开庭审理亨利离婚案。王后阿拉贡·凯塞林拒绝出庭,克兰默遂于5月23日判决亨利与凯塞林的婚姻无效。两天后,亨利就与已经怀孕的安妮举行了秘密婚礼。28日,克兰默宣布亨利与安妮的婚姻有效。同年9月,亨利被教皇开除出教。安妮也为亨利八世生了一个女儿,取名伊丽莎白·都铎,她随父亲加入了英国国教。
1554年,玛丽·都铎君临天下,她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为了将英国带回天主教门下,她实施了一系列的血腥镇压,人称“血腥玛丽”。她的残暴手段使帝国进一步的分裂,一时间,各种阴谋谣言不断,而伊丽莎白·都铎因涉嫌卷入新教运动也被玛丽软禁。
1558年,玛丽一世驾崩。因其膝下无子女,伊丽莎白便在英格兰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和新教徒的拥戴下,继承大典,称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自幼聪慧、貌美,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才思敏捷,博览群书,通晓意大利、法兰西、西班牙等国语言。在她统治期间,注意任用贤才,积极推进国家在政治、经济、宗教等各方面的改革。她在位44年,带领大英帝国进入“黄金时期”,成为当时欧洲最富强的国家,为英国的强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她却终身未嫁,引起了人们对她的种种猜测。难道守身如玉67年,号称“嫁给了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从来没有过正常人的情欲?一生都未有过惊心动魄的爱情经历吗?
她的政敌为此攻击她有生理缺陷,因此不能够像正常的女人一样结婚生育;持反对观点的人们则说她曾有过私生子;也有很多人认为,她的父亲亨利八世三次杀妻,六娶皇后,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阴影,使她惧怕婚姻,拒绝婚姻。
以伊丽莎白的美貌、品行、才干、地位,获得欧洲各国国王、贵族的青睐与追逐,一直就未间断过。据记载,伊丽莎白在少女时代曾与英国贵族汤姆斯·西摩尔关系密切,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一度成为宫廷的绯闻。但西摩尔追求伊丽莎白主要是想利用她争夺王位,后因阴谋败露,西摩尔被杀,他们之间的这段恋情也就告终。
1568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1556~1598年在位)向伊丽莎白求婚,亦遭到拒绝。腓力二世曾是伊丽莎白的姐夫,她同父异母姐姐玛丽·都铎的丈夫。他早就对伊丽莎白另眼相看,在她遭受玛丽监禁期间曾给予了特别的关照。但伊丽莎白对是否缔结这桩婚姻非常冷静和慎重,玛丽与腓力的结合,曾经给英国带来危害,人们的记忆犹存。她相信腓力向她求婚是为了吞并英国的计划。于是,她以双方的宗教信仰不同为由,委婉地拒绝了腓力的求婚。以后,伊丽莎白又陆续拒绝了其他一些国家王公贵族的求婚,如瑞典王艾力克、罗马皇储查理大公等等。
人们一直相传,伊丽莎白一世虽然终身未曾婚嫁过,但她一直都有个情人,这个神秘的情人就是当时大英帝国的莱斯特伯爵罗伯特·达德利。
伊丽莎白与达德利在孩童时代就已相识,是青梅竹马的玩伴,两人之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