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生于1871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虽然这一次只是清国的海军前来,但是,我想提醒各位的是,根据我们现在对海军的观察,如果清国的陆军也同样具备海军的素质,那么,帝国陆军在现有装备下是否还能战胜数倍于己的敌人?”
当下日本陆军已经完成整编的只有六万多名士兵,另外还有十七万的陆军在陆续整编过程中,而清国的陆军总量目前在七十万人,远远高于日本陆军。
“大山君,你的顾虑我们明白。但是根据帝国在中国的情报人员传递回来的消息,清国陆军在直隶省及其以北地区部署的兵力不会超过十五万人。清国看上去兵力众多,但是中国非常大,他们还要兼顾南方和战乱不断的西北地区,不可能把所有士兵都集中到东北和直隶。同时,清国的陆军训练水平远远赶不上海军,所以,在这一点上,希望大山君能够顾全大局。”
大山岩这个时候提出意见,只是为了刷一下存在感而已。如果能混口汤喝当然更好。不过同为长洲大佬的山县有朋格局更高一点,一盆凉水将大山岩的梦想浇灭了。
“让我们回到主题吧。”山县有朋继续道:“增加百分之五十的军费是不可想象的,但请松方君尽可能设法为海军筹措更多的军费吧。”
松方正义无奈道:“作为帝国的一员,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但是,各位,帝国的经济真的已经无法在负担了。中国现在已经在纺织品的出口上挤压我们的生存空间。相比较拥有无穷的原材料的清国来说,我们匮乏的资源使帝国在竞争中面临成本上的劣势。而帝国在劳动力上的优势也基本被清国所抵消。而且,我们发展军工所需要的铁矿基本全靠进口,清国趁机大量对外采购铁矿,使铁矿的价格不断抬升,这也让帝国大量的白银外流。”
伊东祐亨道:“可恶的中国人!正是因为如此,大日本帝国更要发展军备,将中国击败,否则,我们将永远被中国人掐住喉咙!”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只能寻求借款了。”始终没有说话的山本权兵卫此时道。
因为要处理清国海军接待的事情,海军大臣西乡从道没有参加这一次会议,而是安排他的副手山本权兵卫确权代表。
这货也是个神人,和当时大多数日本海军军官一样,山本权兵卫是鹿儿岛人,萨摩藩的。十一岁时就参加了萨英战争,在弁天炮台帮着搬炮弹——在一起搬炮弹的还有东乡平八郎,炮手不是别人,就是后来日本最早的元帅大山岩——这个炮台可谓价值连城,而且英国舰队旗舰尤里亚勒斯的舰长和副舰长就是被这个炮台送去见上帝的。
山本在海军中素以睿智机敏著称,洞察力极强。现在陆军在军费上被海军压着无法翻身,就是因为山本权兵卫的一番演说。
当时也是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同样是谋划和清帝国之间的战争。当时陆军测算日本国内能动员的士兵总共大约有24万人,而清军则有98万陆军。但日本陆军并不害怕那98万大清陆军,因为一来分得太散,不一定能动员的起来。二来清军的军事素养和作战能力确实不敢恭维。
所以川上主持制定的‘征清大作战构想’在一开始没怎么考虑海军的作用,一开口就是发扬200米内硬功夫,刺刀见红,打到清国的直隶平原,在那里和清军决战什么的。当时任海军省官方主事,仅仅是大佐军衔的山本权兵卫大佐冷不防将了井上操六中将一军:“陆军有没有优秀的工兵?”
川上下意识的回答道:“帝国陆军的工兵都非常优秀。”
“那好,请陆军的工兵们现在开始就赶快在九州到釜山之间架一座桥起来,要不然陆军过不了海。”
陆军这才注意到他们的作战计划理有根本的缺陷:没有考虑制海权。
山本继续道:“征清作战是渡海作战,没有海军的护送,陆军无法登陆。在海军夺得黄海的控制权以前,运兵运粮的所有船只都在北洋水师威胁下,如果北洋水师一旦切断陆军的兵员,军火,粮草补给线,不管在朝鲜登陆了多少人,也不管这些人如何善战,就只有失败这个唯一的结果”。
“所以这次作战,海军最大和最终的任务就只是自主行动,夺得并且确保制海权。其余的陆军部队运输以及护航活动,都不能对海军的自主夺得制海权行动构成障碍”。
川上和在场的山县有朋、大山岩都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海权第一的论调。但是川上对于这种直截了当地反对自己的意见并不以为杵,听了进去——山本只是一个海军大佐,而川上是陆军中将,那个时候日本还没有元帅,大将只有几个(大山岩,小松宫彰仁亲王和山县有朋),中将就相当于后来的大将。参谋次长川上可谓是陆军二号人物,山本的发问,应该说是有点犯上的。当然有一点很重要,川上操六也是萨摩藩出身。原来和山本权兵卫在鹿儿岛的健儿社是前后辈关系,要不然“陆军二号人物”也不一定会听得进一个海军省大佐主事的讽刺。
就这样,在那个‘征清大作战构想’中,才出现了根据制海权的变化而采取不同行动的方案。这也是后来历次会议海军在军费的分配上压制陆军的缘由。
其实山本权兵卫对日本海军最大的贡献,或者说是对中国海军最大的威胁是对于如何对付日本海军威胁最大的北洋舰队的定远级铁甲舰。作为曾经留学德国,日本海军首屈一指的克虏伯大炮专家,曾经担任过海兵的炮术教官的他,在一开始想的就是利用速射炮的数量优势,首发命中,然后像急风暴雨似的攻击,摧毁其上层建筑,杀伤人员... -->>
“虽然这一次只是清国的海军前来,但是,我想提醒各位的是,根据我们现在对海军的观察,如果清国的陆军也同样具备海军的素质,那么,帝国陆军在现有装备下是否还能战胜数倍于己的敌人?”
当下日本陆军已经完成整编的只有六万多名士兵,另外还有十七万的陆军在陆续整编过程中,而清国的陆军总量目前在七十万人,远远高于日本陆军。
“大山君,你的顾虑我们明白。但是根据帝国在中国的情报人员传递回来的消息,清国陆军在直隶省及其以北地区部署的兵力不会超过十五万人。清国看上去兵力众多,但是中国非常大,他们还要兼顾南方和战乱不断的西北地区,不可能把所有士兵都集中到东北和直隶。同时,清国的陆军训练水平远远赶不上海军,所以,在这一点上,希望大山君能够顾全大局。”
大山岩这个时候提出意见,只是为了刷一下存在感而已。如果能混口汤喝当然更好。不过同为长洲大佬的山县有朋格局更高一点,一盆凉水将大山岩的梦想浇灭了。
“让我们回到主题吧。”山县有朋继续道:“增加百分之五十的军费是不可想象的,但请松方君尽可能设法为海军筹措更多的军费吧。”
松方正义无奈道:“作为帝国的一员,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但是,各位,帝国的经济真的已经无法在负担了。中国现在已经在纺织品的出口上挤压我们的生存空间。相比较拥有无穷的原材料的清国来说,我们匮乏的资源使帝国在竞争中面临成本上的劣势。而帝国在劳动力上的优势也基本被清国所抵消。而且,我们发展军工所需要的铁矿基本全靠进口,清国趁机大量对外采购铁矿,使铁矿的价格不断抬升,这也让帝国大量的白银外流。”
伊东祐亨道:“可恶的中国人!正是因为如此,大日本帝国更要发展军备,将中国击败,否则,我们将永远被中国人掐住喉咙!”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只能寻求借款了。”始终没有说话的山本权兵卫此时道。
因为要处理清国海军接待的事情,海军大臣西乡从道没有参加这一次会议,而是安排他的副手山本权兵卫确权代表。
这货也是个神人,和当时大多数日本海军军官一样,山本权兵卫是鹿儿岛人,萨摩藩的。十一岁时就参加了萨英战争,在弁天炮台帮着搬炮弹——在一起搬炮弹的还有东乡平八郎,炮手不是别人,就是后来日本最早的元帅大山岩——这个炮台可谓价值连城,而且英国舰队旗舰尤里亚勒斯的舰长和副舰长就是被这个炮台送去见上帝的。
山本在海军中素以睿智机敏著称,洞察力极强。现在陆军在军费上被海军压着无法翻身,就是因为山本权兵卫的一番演说。
当时也是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同样是谋划和清帝国之间的战争。当时陆军测算日本国内能动员的士兵总共大约有24万人,而清军则有98万陆军。但日本陆军并不害怕那98万大清陆军,因为一来分得太散,不一定能动员的起来。二来清军的军事素养和作战能力确实不敢恭维。
所以川上主持制定的‘征清大作战构想’在一开始没怎么考虑海军的作用,一开口就是发扬200米内硬功夫,刺刀见红,打到清国的直隶平原,在那里和清军决战什么的。当时任海军省官方主事,仅仅是大佐军衔的山本权兵卫大佐冷不防将了井上操六中将一军:“陆军有没有优秀的工兵?”
川上下意识的回答道:“帝国陆军的工兵都非常优秀。”
“那好,请陆军的工兵们现在开始就赶快在九州到釜山之间架一座桥起来,要不然陆军过不了海。”
陆军这才注意到他们的作战计划理有根本的缺陷:没有考虑制海权。
山本继续道:“征清作战是渡海作战,没有海军的护送,陆军无法登陆。在海军夺得黄海的控制权以前,运兵运粮的所有船只都在北洋水师威胁下,如果北洋水师一旦切断陆军的兵员,军火,粮草补给线,不管在朝鲜登陆了多少人,也不管这些人如何善战,就只有失败这个唯一的结果”。
“所以这次作战,海军最大和最终的任务就只是自主行动,夺得并且确保制海权。其余的陆军部队运输以及护航活动,都不能对海军的自主夺得制海权行动构成障碍”。
川上和在场的山县有朋、大山岩都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海权第一的论调。但是川上对于这种直截了当地反对自己的意见并不以为杵,听了进去——山本只是一个海军大佐,而川上是陆军中将,那个时候日本还没有元帅,大将只有几个(大山岩,小松宫彰仁亲王和山县有朋),中将就相当于后来的大将。参谋次长川上可谓是陆军二号人物,山本的发问,应该说是有点犯上的。当然有一点很重要,川上操六也是萨摩藩出身。原来和山本权兵卫在鹿儿岛的健儿社是前后辈关系,要不然“陆军二号人物”也不一定会听得进一个海军省大佐主事的讽刺。
就这样,在那个‘征清大作战构想’中,才出现了根据制海权的变化而采取不同行动的方案。这也是后来历次会议海军在军费的分配上压制陆军的缘由。
其实山本权兵卫对日本海军最大的贡献,或者说是对中国海军最大的威胁是对于如何对付日本海军威胁最大的北洋舰队的定远级铁甲舰。作为曾经留学德国,日本海军首屈一指的克虏伯大炮专家,曾经担任过海兵的炮术教官的他,在一开始想的就是利用速射炮的数量优势,首发命中,然后像急风暴雨似的攻击,摧毁其上层建筑,杀伤人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