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明贼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李信前世作为狂热的军史爱好者,自然从各种论坛帖子中知道了不止一种引信的制作方法,只有燧石是在明朝时代取得最为容易的材料。并且,使用燧石作为引信的核心原理也很简单,大体与后世的燧石火机相当。在竹管中固定一粒燧石,放入硫粉以及适量的黑火药,再将一截只有竹筒一半长度的簧片探入到竹筒底部,最后再将一根表面加工出锉纹的铁棍紧贴着燧石半放入其中,顶在簧片之上,使之能够承载一定的压力,从而防止误操作。一旦引信被触发,表面布满锉纹的铁棍向里运动与燧石摩擦而产生火花,从而引燃极易燃烧的硫粉。
原理不难,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不少之前仅凭理论忽视的问题。最大一点便是泥土潮湿,很容易导致引信受潮而失效。最后还是老铁工提出了用蜡封来防潮,才解决了这一难题。
李信的话让鲁之藩大失所望,叹口气又道:“事关高阳生死,不管难度多大,都得克服,本官这就回去动员全城百姓捐铁捐物。”随即又冲老铁工抱拳一礼。“这里就拜托老汉全力施为,总要在鞑子下次攻城前造出尽可能多的地雷。”
老铁工一双浑浊的老眼闪烁着激动。“大人都说这高阳城生死着落在老汉身上,老汉就是拼了这条老命也要把这物什打够了数!”
第二天,鞑子并没有再次攻城,其军营里也出奇的平静。鲁之藩趁此机会带着人连夜在城西工地外侧大范围铺设地雷,他果真劝服了全城的富户,将家中铁器陶器、瓷器纷纷的捐了出来。有多少铺多少。城西的城墙改造事关高阳生死,只好不计成本的造雷,埋雷。一连三天,竟然埋了大约有数千颗之多。这回鲁之藩算是心中有了些底气,一人一颗雷也炸死那些狗鞑子了。
于是从第三天开始,大批的民壮开始出城施工。此前鞑子防火烧了一些木料,但火着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损失并不大。除去表面碳化的一些木料,大多数都完好无损,大伙干劲十足,水泥石料灌注的进度竟比预期提前搞的七七八八了。与此同时,每天轮流派出一支千人队在西城外操练,既保护民夫,同时又给民夫们以信心。
又是一连三天高阳城都平安无事,城外的鞑子安静的有点过分。李信开始狐疑,鳌拜此人绝不是无勇无谋之辈,一连三天按兵不动,绝不会是惧怕,或者束手无策,他下一步棋究竟要怎么走呢?李信对此一无所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中如吊桶般七上八下,这种忐忑的感觉愈发强烈。
就在李信疑虑重重的时候,孙承宗遣二子孙鉁来见他,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明日县衙准备正式给民壮授名,家父特地令孙某来征询李小兄可有其他意见。”
这果真是个好消息,一旦民壮有了正式的名分,战死受伤的抚恤都会有相应的制度跟进,由此也可以为他们省去一份后顾之忧。
李信此前曾详细了解了一下明代的兵制。在明朝早期卫所制的军户是军队兵员的主要来源,但嘉靖以后卫所制渐趋瓦解,又开始采用募兵制。卫所制与募兵制最根本的区别并不在于它招兵的方式,而是在于地位。有明一代武人地位低下,卫所制下的军户乃是世袭,虽不是贱籍,但地位低下却堪比贱籍,寻常良家子弟如何愿意入籍参军?
但募兵制不同,兵员不入军籍来去自由,这就为良家子从军大开了方便之门。即便大战之后无法因功得官,大不了继续回家种地。正是有了基于以上的两点认识,李信才提出了让这支民壮队伍正式改组为高阳军的建议。
“阁部可有了章程?”
李信先是见礼,然后不答反问,这件事关乎的问题太多,非有分量有担当的人不能一肩挑起来,恰恰孙承宗这两点都符合。
“自是按朝廷体制一一落实,其他的只等大战之后再向朝廷报备!”
不愧是孙承宗,好大魄力,李信心中暗赞。所谓报备无非是向朝廷请准将临时的差遣转为正式,可不要小瞧了这数千民壮的规模,一旦按照朝廷的体制计算下来,正七品的把总,正六品的千总等等武官也有十数人。
忽然有皂隶急急赶来报信:“李教习,典史大人请您去西城。”
李信眉毛一挑,一种不详的预感油然而生。
“可是敌袭?”
皂隶语气迟疑。
“像也不像,教习去了一看便知!”
”
李信前世作为狂热的军史爱好者,自然从各种论坛帖子中知道了不止一种引信的制作方法,只有燧石是在明朝时代取得最为容易的材料。并且,使用燧石作为引信的核心原理也很简单,大体与后世的燧石火机相当。在竹管中固定一粒燧石,放入硫粉以及适量的黑火药,再将一截只有竹筒一半长度的簧片探入到竹筒底部,最后再将一根表面加工出锉纹的铁棍紧贴着燧石半放入其中,顶在簧片之上,使之能够承载一定的压力,从而防止误操作。一旦引信被触发,表面布满锉纹的铁棍向里运动与燧石摩擦而产生火花,从而引燃极易燃烧的硫粉。
原理不难,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不少之前仅凭理论忽视的问题。最大一点便是泥土潮湿,很容易导致引信受潮而失效。最后还是老铁工提出了用蜡封来防潮,才解决了这一难题。
李信的话让鲁之藩大失所望,叹口气又道:“事关高阳生死,不管难度多大,都得克服,本官这就回去动员全城百姓捐铁捐物。”随即又冲老铁工抱拳一礼。“这里就拜托老汉全力施为,总要在鞑子下次攻城前造出尽可能多的地雷。”
老铁工一双浑浊的老眼闪烁着激动。“大人都说这高阳城生死着落在老汉身上,老汉就是拼了这条老命也要把这物什打够了数!”
第二天,鞑子并没有再次攻城,其军营里也出奇的平静。鲁之藩趁此机会带着人连夜在城西工地外侧大范围铺设地雷,他果真劝服了全城的富户,将家中铁器陶器、瓷器纷纷的捐了出来。有多少铺多少。城西的城墙改造事关高阳生死,只好不计成本的造雷,埋雷。一连三天,竟然埋了大约有数千颗之多。这回鲁之藩算是心中有了些底气,一人一颗雷也炸死那些狗鞑子了。
于是从第三天开始,大批的民壮开始出城施工。此前鞑子防火烧了一些木料,但火着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损失并不大。除去表面碳化的一些木料,大多数都完好无损,大伙干劲十足,水泥石料灌注的进度竟比预期提前搞的七七八八了。与此同时,每天轮流派出一支千人队在西城外操练,既保护民夫,同时又给民夫们以信心。
又是一连三天高阳城都平安无事,城外的鞑子安静的有点过分。李信开始狐疑,鳌拜此人绝不是无勇无谋之辈,一连三天按兵不动,绝不会是惧怕,或者束手无策,他下一步棋究竟要怎么走呢?李信对此一无所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中如吊桶般七上八下,这种忐忑的感觉愈发强烈。
就在李信疑虑重重的时候,孙承宗遣二子孙鉁来见他,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明日县衙准备正式给民壮授名,家父特地令孙某来征询李小兄可有其他意见。”
这果真是个好消息,一旦民壮有了正式的名分,战死受伤的抚恤都会有相应的制度跟进,由此也可以为他们省去一份后顾之忧。
李信此前曾详细了解了一下明代的兵制。在明朝早期卫所制的军户是军队兵员的主要来源,但嘉靖以后卫所制渐趋瓦解,又开始采用募兵制。卫所制与募兵制最根本的区别并不在于它招兵的方式,而是在于地位。有明一代武人地位低下,卫所制下的军户乃是世袭,虽不是贱籍,但地位低下却堪比贱籍,寻常良家子弟如何愿意入籍参军?
但募兵制不同,兵员不入军籍来去自由,这就为良家子从军大开了方便之门。即便大战之后无法因功得官,大不了继续回家种地。正是有了基于以上的两点认识,李信才提出了让这支民壮队伍正式改组为高阳军的建议。
“阁部可有了章程?”
李信先是见礼,然后不答反问,这件事关乎的问题太多,非有分量有担当的人不能一肩挑起来,恰恰孙承宗这两点都符合。
“自是按朝廷体制一一落实,其他的只等大战之后再向朝廷报备!”
不愧是孙承宗,好大魄力,李信心中暗赞。所谓报备无非是向朝廷请准将临时的差遣转为正式,可不要小瞧了这数千民壮的规模,一旦按照朝廷的体制计算下来,正七品的把总,正六品的千总等等武官也有十数人。
忽然有皂隶急急赶来报信:“李教习,典史大人请您去西城。”
李信眉毛一挑,一种不详的预感油然而生。
“可是敌袭?”
皂隶语气迟疑。
“像也不像,教习去了一看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