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汉魏文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所谓的“辽河平原”内。郡东多为丘陵,并且密林连绵不绝,唯一可通乐浪的道路,乃是从大梁水中游迤逦而南,经西安平而至番汗。番汗县南方就是两郡的天然边界浿水,也即后世的清川江,过了浿水,那就是乐浪地界啦。
所以是勋先派骑兵去封堵住了这条道路,则公孙康势将再无计南下也。
果不其然,诸葛亮返回首山山麓的当日晚间,公孙康、公孙度兄弟便带着阳仪、韩耀和家眷、奴仆、亲信部曲共千余人。尽载府库之财,悄悄地出了襄平东门,沿着大梁水向东而去。韩耀是临时被从家里给扯过来的——反正他在襄平为吏不久,也没啥亲眷、东西可带——一开始还以为公孙康召他开会,商议守城之策呢。没想到直接被按在马背上,跟着大队就出了城了。
左右瞧瞧,这队伍里不全是当兵的,倒有四成都是士人和仆役,韩耀当即就明白了——这不是要去偷袭幽州军,或者援救公孙模啊。这是要跑啊!赶紧打马追上阳仪,低声问他:“公子携我等将何往耶?”
阳仪轻轻瞪了韩耀一眼:“先主既殁,丧事已发,则宗赐公子即吾主也,勿再以‘公子’二字名之。吾等今将南下乐浪。以投柳子刚。”
韩耀闻言大惊,急忙劝告阳仪:“不可!辽东被兵,而柳毅按兵不动,必有异心也。况彼与阳公素来不睦,若往相投,阳公其危矣!”
阳仪心说柳毅不来救援襄平,倒真不是他的责任,是我一直压着不让他来。如今想起来,真是懊悔莫及啊。不过韩耀说得对,我跟那家伙素有矛盾。尤其经过放他外郡和阻其北援等事,他肯定更是恨我入骨啊。如今他在乐浪,根基已固,我就算有公子……主公罩着,真能跟他再斗得起来吗?说不定直接脑袋就搬家啦!
嗯,倘若异地而处。我必要以不能护守襄平之罪,将对方一刀两段。而主公为了摆脱丢弃先主基业的恶名,也肯定要推个替罪羊出去。正好一拍即合!不成,这太危险了,我得赶紧想辙!
可是这位阳公量庙堂筹算,尚可称职,临机应变,却非所长,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来。韩耀趁机煽动:“吾本布衣,受阳公简拔,乃得为辽东之吏,阳公之难,即耀之耻也。今有上中下三策,阳公可愿听耀否?”
阳仪诚心相问,韩耀便即缓缓说道:“下策,即劝说主公,言柳毅不可信也,乐浪不可往,可转投高句丽去,虽可保阳公不为宵小所害,然道阻且长,高句丽王之心不可测,亦甚险也;中策,请主公暂驻番汗,不入乐浪,而召柳毅前来救护,阳公乃可设谋先取柳毅性命,再拥主公入郡……”
说完下中两策,韩耀突然闭口不言。阳仪就奇怪啊,反复询问,韩耀假作踌躇:“此计虽安,却有违忠诚之义,阳公不罪,耀乃敢言。”阳仪已经猜到了几分,但还是说,我不责怪你,你赶紧讲吧。
韩耀一咬牙关:“于阳公恩厚者,先主也,非时主也,何不即缚公孙康以降是使君,或不失封侯之赏!”咱们干脆反了吧!
阳仪听着这话,先是双眉一挑,似要发作,但最后还是长叹了一声:“之昱既知先主于某恩厚,仪又何忍背其骨肉,绝其宗嗣?吾固知之昱爱我也,然此言休再提起,仪宁死而不为此不义之事!”说着话垂首想了半天:“下策悬危,吾取中策。”
在一般的历史记载中,只要这所谓“上中下三策”提出来,雄才肯定会取上策,弱智会取下策,庸才则取中策——因为中策最四平八稳,瞧着收益虽然不大,但风险也比较小。那么雄才会不会取错策略呢?就理论上而言,那也是免不了的,于是史书就会把三策重新调整顺序,以证明凡成功者必取上策也。
阳仪要取中策,韩耀这个后悔啊,心说早知道我就光说两策给你了。他当然希望在自己的煽动下,阳仪当场背反公孙康,发动政变,然后我们哥儿俩绑着公孙兄弟去投是使君,则自身的功劳必不算小。不过他也很清楚,阳仪采取此策的可能性不大,那么最好你换一条道路,北投高句丽去——这几年辽东方面跟高句丽作战是屡屡获胜,所以在韩耀看起来,高句丽算个屁呀,公孙兄弟投入那蛮荒之地,不过苟延残喘而已,必不为祸。而且说不定,高句丽王就跟当日公孙度斩杀二袁那般,会宰了公孙兄弟,把首级献给是使君呢,则辽东就此顺利平定。
至于南下投奔柳毅,那就不同了,柳毅为公孙故吏,他可能架空公孙康,但还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害死公孙兄弟,倘若派兵堵住浿水,幽州方面若想深入进攻,难度颇大。
所以阳仪要么就此背反公孙氏,要么怂恿公孙康改投高句丽,都正中韩耀的下怀。谁想到阳仪偏偏取了中策,要去番汗赚柳毅来就死——韩耀心说柳毅就那么好糊弄?你那么容易弄得死他?你只是走一步算一步,打算把繁难之事拋到日后再去考虑而已吧?
不成,韩耀心说我可不能跟你们去番汗,那样既难完成是使君交付的使命,还很可能因为党同阳仪而为柳毅所害——老子还是赶紧闪人算了!(未完待续)
所谓的“辽河平原”内。郡东多为丘陵,并且密林连绵不绝,唯一可通乐浪的道路,乃是从大梁水中游迤逦而南,经西安平而至番汗。番汗县南方就是两郡的天然边界浿水,也即后世的清川江,过了浿水,那就是乐浪地界啦。
所以是勋先派骑兵去封堵住了这条道路,则公孙康势将再无计南下也。
果不其然,诸葛亮返回首山山麓的当日晚间,公孙康、公孙度兄弟便带着阳仪、韩耀和家眷、奴仆、亲信部曲共千余人。尽载府库之财,悄悄地出了襄平东门,沿着大梁水向东而去。韩耀是临时被从家里给扯过来的——反正他在襄平为吏不久,也没啥亲眷、东西可带——一开始还以为公孙康召他开会,商议守城之策呢。没想到直接被按在马背上,跟着大队就出了城了。
左右瞧瞧,这队伍里不全是当兵的,倒有四成都是士人和仆役,韩耀当即就明白了——这不是要去偷袭幽州军,或者援救公孙模啊。这是要跑啊!赶紧打马追上阳仪,低声问他:“公子携我等将何往耶?”
阳仪轻轻瞪了韩耀一眼:“先主既殁,丧事已发,则宗赐公子即吾主也,勿再以‘公子’二字名之。吾等今将南下乐浪。以投柳子刚。”
韩耀闻言大惊,急忙劝告阳仪:“不可!辽东被兵,而柳毅按兵不动,必有异心也。况彼与阳公素来不睦,若往相投,阳公其危矣!”
阳仪心说柳毅不来救援襄平,倒真不是他的责任,是我一直压着不让他来。如今想起来,真是懊悔莫及啊。不过韩耀说得对,我跟那家伙素有矛盾。尤其经过放他外郡和阻其北援等事,他肯定更是恨我入骨啊。如今他在乐浪,根基已固,我就算有公子……主公罩着,真能跟他再斗得起来吗?说不定直接脑袋就搬家啦!
嗯,倘若异地而处。我必要以不能护守襄平之罪,将对方一刀两段。而主公为了摆脱丢弃先主基业的恶名,也肯定要推个替罪羊出去。正好一拍即合!不成,这太危险了,我得赶紧想辙!
可是这位阳公量庙堂筹算,尚可称职,临机应变,却非所长,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来。韩耀趁机煽动:“吾本布衣,受阳公简拔,乃得为辽东之吏,阳公之难,即耀之耻也。今有上中下三策,阳公可愿听耀否?”
阳仪诚心相问,韩耀便即缓缓说道:“下策,即劝说主公,言柳毅不可信也,乐浪不可往,可转投高句丽去,虽可保阳公不为宵小所害,然道阻且长,高句丽王之心不可测,亦甚险也;中策,请主公暂驻番汗,不入乐浪,而召柳毅前来救护,阳公乃可设谋先取柳毅性命,再拥主公入郡……”
说完下中两策,韩耀突然闭口不言。阳仪就奇怪啊,反复询问,韩耀假作踌躇:“此计虽安,却有违忠诚之义,阳公不罪,耀乃敢言。”阳仪已经猜到了几分,但还是说,我不责怪你,你赶紧讲吧。
韩耀一咬牙关:“于阳公恩厚者,先主也,非时主也,何不即缚公孙康以降是使君,或不失封侯之赏!”咱们干脆反了吧!
阳仪听着这话,先是双眉一挑,似要发作,但最后还是长叹了一声:“之昱既知先主于某恩厚,仪又何忍背其骨肉,绝其宗嗣?吾固知之昱爱我也,然此言休再提起,仪宁死而不为此不义之事!”说着话垂首想了半天:“下策悬危,吾取中策。”
在一般的历史记载中,只要这所谓“上中下三策”提出来,雄才肯定会取上策,弱智会取下策,庸才则取中策——因为中策最四平八稳,瞧着收益虽然不大,但风险也比较小。那么雄才会不会取错策略呢?就理论上而言,那也是免不了的,于是史书就会把三策重新调整顺序,以证明凡成功者必取上策也。
阳仪要取中策,韩耀这个后悔啊,心说早知道我就光说两策给你了。他当然希望在自己的煽动下,阳仪当场背反公孙康,发动政变,然后我们哥儿俩绑着公孙兄弟去投是使君,则自身的功劳必不算小。不过他也很清楚,阳仪采取此策的可能性不大,那么最好你换一条道路,北投高句丽去——这几年辽东方面跟高句丽作战是屡屡获胜,所以在韩耀看起来,高句丽算个屁呀,公孙兄弟投入那蛮荒之地,不过苟延残喘而已,必不为祸。而且说不定,高句丽王就跟当日公孙度斩杀二袁那般,会宰了公孙兄弟,把首级献给是使君呢,则辽东就此顺利平定。
至于南下投奔柳毅,那就不同了,柳毅为公孙故吏,他可能架空公孙康,但还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害死公孙兄弟,倘若派兵堵住浿水,幽州方面若想深入进攻,难度颇大。
所以阳仪要么就此背反公孙氏,要么怂恿公孙康改投高句丽,都正中韩耀的下怀。谁想到阳仪偏偏取了中策,要去番汗赚柳毅来就死——韩耀心说柳毅就那么好糊弄?你那么容易弄得死他?你只是走一步算一步,打算把繁难之事拋到日后再去考虑而已吧?
不成,韩耀心说我可不能跟你们去番汗,那样既难完成是使君交付的使命,还很可能因为党同阳仪而为柳毅所害——老子还是赶紧闪人算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