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敕勒歌:两魏英雄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公元546年,九月,河东。
东魏大军再次从晋州出兵,对西魏发起了又一次大规模进攻。
这是东魏历次征战出兵人数最多的一次,高欢不仅押上了山西大本营的全部兵力,还把河北地区的人马也征调了过来,总人数号称四十万。
之所以下这么大的本钱,是因为高欢身上的压力在与日俱增。
这个压力并非来自于敌人,而是来自于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高欢今年五十一了,按当时的寿命来看,已经算是进入了垂暮之年,生命的终点随时都可能到来。而宇文泰比他小十一岁,正常来说也会比他晚死十年左右,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搞定宇文泰,那剩下的十年时间将不得不由他的儿子高澄来面对这个劲敌。
这对一个负责的父亲来说绝对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
现在东魏的将领以鲜卑为主,大部分人只会打仗争功,文韬武略基本没有,组织性纪律性更是差劲,基本都是靠着高欢的个人魅力才把人心聚拢在一起,而高澄太年轻,有没有能力继续扛起这个担子还不好说。
更要命的是,高澄前段时间大搞反腐,把这帮勋贵里里外外得罪了个遍,如果高欢没了的话,这帮人还会不会帮着高澄都成问题。
高欢本来还寄希望于依靠汉家世族来继续支持自己的事业,毕竟这些人读过书,道理懂得多,办事也稳重,托孤给他们应该可以放心。
在汉人之中,高欢最敬重就是封隆之和李元忠,这两位不仅是当初支持他信都起兵的元勋,在此后的十多年间也始终鞠躬尽责,忠信如一,跟其他贪腐的官员完全不一样。
没想到在去年,封隆之和李元忠竟然先后都去世了。
这件事对高欢的打击很大,他终于意识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当初邙山之战的时候没有抓住机会继续追击宇文泰是个多么大的错误。
没办法,自己犯的错只能自己来弥补,高欢决定趁着西魏国力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时候,抓紧机会再搞一次西征,彻底消灭掉宇文泰这个大麻烦。
高欢选择的还是传统出兵路线,也就是从晋阳南下,经河东过黄河杀入关中。
而这条路上最大的障碍,依旧是耸立在汾水南岸的那座小城玉璧。
四年前高欢出兵西征的时候,就是被玉璧挡住了去路,当时东魏集中兵力连续攻打了九天九夜也没打下来,最终因为天气原因不得不退兵。
这次高欢之所以要再走玉璧这条路,除了对上次的失败依旧耿耿于怀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玉璧城里那个难缠的王思政刚刚被调走了。
王思政被宇文泰调到了荆州。
宇文泰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现在的策略已经从进攻转向了防守。
王思政守弘农八年没出问题,镇玉璧直接硬刚高欢的十几万大军,俨然就是西魏最强的防御专家。而且他的守城策略跟王罴等人不一样,他善于建立一整套严密的防御体系,追求的是有备无患,而不是仅凭不怕死和运气加成。
放眼整个西魏,有这种战略眼光又能具体实施落地的,只有王思政一人而已。
而荆州那边自从独孤信被调走以后,后面的继任者都不能让宇文泰满意。邙山之战结束后,侯景又在河南地界蠢蠢欲动,荆州的防御压力很大,所以宇文泰才决定把王思政调过去,希望他把河东的成就在荆州复制一遍。
此外,王思政被调走还有另一个隐晦的原因。不管如何努力工作,王思政的保皇派身份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宇文泰的亲信,也难以被宇文泰完全信赖。目前为止,他在河东一带已经经营了将近八年,如果时间再长,搞不好就会形成自己的山头势力,因此即使有风险,宇文泰也要把他调到外地。
作为非心腹又有能力的人,王思政后半生的命运基本已经注定,他只能卖命干活,至死方休。
宇文泰在把王思政调走的时候,让王思政自己挑选一个能够接替他镇守玉璧的将领。王思政推荐了自己的部下,西魏的晋州刺史韦孝宽。
王思政离任的消息传到东魏,高欢激动得不得了,他觉得等待已久的战机终于来了。
韦孝宽虽然参与过很多战斗,但大都是以副将的身份出现,高欢对他不是很熟。高欢之前一直犹豫没有贸然出兵,就是因为有王思政在玉璧挡着,现在王思政被调走,守将换成一个三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这简直就是老天爷在帮自己的忙。
当时高欢还在邺城跟皇帝汇报工作,他反应极快,别的事情都扔到一边,当即起身往回赶,同时下令集结人马。等他回到晋阳的时候,山西地区的部队基本已经集结完毕,整装待发。远路的部队则根据指示,直接到晋州跟大部队会师。
九月初,东魏大军倾巢出动,径直杀到玉璧城下。
时隔四年之后,狭长的汾水谷地再次喧闹起来,人马旌旗遮天蔽日,绵延几十里,而孤零零的玉璧城被围在中间,显得渺小而又无助。
高欢并没有急于攻城,他现在的策略是围城打援。
上次是攻城失利加上天气不好,导致没敢跟西魏的救援部队接火就撤回去了。这次如果宇文泰再敢领兵过来救援的话,来多少我打多少。
结果等了好几天,关中那边什么动静都没有。
宇文泰那边早就得知玉璧被围的消息,但他也看穿了高欢的小算盘。知道现在是考验战略定力的时候,如果真出兵就正中高欢的下怀。
宇文泰选择不出兵,主要原因是现在西魏元气未复,他必须保留实力避免决战。但隐约之中,他的选择也反映了他对异己派别的态度。
韦孝宽跟王思政其实是同一类人,都是支持魏室的保皇派人士。对宇文泰来说,他们都属于打工仔,即使能力再强,关键时刻也是可以被牺牲掉的棋子。
如果韦孝宽能够挡住高欢,那最好不过。如果真的挡不住,那就尽他最大的能力给东魏造成一定的伤亡好了。宇文泰的嫡系和精锐要留到最后决战用,不可能为了救韦孝宽去冒险。
高欢看宇文泰不上钩,不禁有些焦躁。现在是九月,眼看又要入冬了,汾水沿岸的天气情况又复杂多变,难道要让四年前的情况重演一遍?
也罢,你不是不过来救么,那就别怪我玩真的了。等我先把玉璧搞下来,接着就去关中找你算账。
高欢下令开始全力攻城。
这次高欢的准备工作比四年前更加充分,而且他觉得韦孝宽只是个刚上任不久没啥经验的年轻人,打他应该比打王思政要简单得多。
没想到大张旗鼓地攻打了好几天,玉璧城跟上次一样... -->>
公元546年,九月,河东。
东魏大军再次从晋州出兵,对西魏发起了又一次大规模进攻。
这是东魏历次征战出兵人数最多的一次,高欢不仅押上了山西大本营的全部兵力,还把河北地区的人马也征调了过来,总人数号称四十万。
之所以下这么大的本钱,是因为高欢身上的压力在与日俱增。
这个压力并非来自于敌人,而是来自于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高欢今年五十一了,按当时的寿命来看,已经算是进入了垂暮之年,生命的终点随时都可能到来。而宇文泰比他小十一岁,正常来说也会比他晚死十年左右,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搞定宇文泰,那剩下的十年时间将不得不由他的儿子高澄来面对这个劲敌。
这对一个负责的父亲来说绝对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
现在东魏的将领以鲜卑为主,大部分人只会打仗争功,文韬武略基本没有,组织性纪律性更是差劲,基本都是靠着高欢的个人魅力才把人心聚拢在一起,而高澄太年轻,有没有能力继续扛起这个担子还不好说。
更要命的是,高澄前段时间大搞反腐,把这帮勋贵里里外外得罪了个遍,如果高欢没了的话,这帮人还会不会帮着高澄都成问题。
高欢本来还寄希望于依靠汉家世族来继续支持自己的事业,毕竟这些人读过书,道理懂得多,办事也稳重,托孤给他们应该可以放心。
在汉人之中,高欢最敬重就是封隆之和李元忠,这两位不仅是当初支持他信都起兵的元勋,在此后的十多年间也始终鞠躬尽责,忠信如一,跟其他贪腐的官员完全不一样。
没想到在去年,封隆之和李元忠竟然先后都去世了。
这件事对高欢的打击很大,他终于意识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当初邙山之战的时候没有抓住机会继续追击宇文泰是个多么大的错误。
没办法,自己犯的错只能自己来弥补,高欢决定趁着西魏国力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时候,抓紧机会再搞一次西征,彻底消灭掉宇文泰这个大麻烦。
高欢选择的还是传统出兵路线,也就是从晋阳南下,经河东过黄河杀入关中。
而这条路上最大的障碍,依旧是耸立在汾水南岸的那座小城玉璧。
四年前高欢出兵西征的时候,就是被玉璧挡住了去路,当时东魏集中兵力连续攻打了九天九夜也没打下来,最终因为天气原因不得不退兵。
这次高欢之所以要再走玉璧这条路,除了对上次的失败依旧耿耿于怀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玉璧城里那个难缠的王思政刚刚被调走了。
王思政被宇文泰调到了荆州。
宇文泰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现在的策略已经从进攻转向了防守。
王思政守弘农八年没出问题,镇玉璧直接硬刚高欢的十几万大军,俨然就是西魏最强的防御专家。而且他的守城策略跟王罴等人不一样,他善于建立一整套严密的防御体系,追求的是有备无患,而不是仅凭不怕死和运气加成。
放眼整个西魏,有这种战略眼光又能具体实施落地的,只有王思政一人而已。
而荆州那边自从独孤信被调走以后,后面的继任者都不能让宇文泰满意。邙山之战结束后,侯景又在河南地界蠢蠢欲动,荆州的防御压力很大,所以宇文泰才决定把王思政调过去,希望他把河东的成就在荆州复制一遍。
此外,王思政被调走还有另一个隐晦的原因。不管如何努力工作,王思政的保皇派身份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宇文泰的亲信,也难以被宇文泰完全信赖。目前为止,他在河东一带已经经营了将近八年,如果时间再长,搞不好就会形成自己的山头势力,因此即使有风险,宇文泰也要把他调到外地。
作为非心腹又有能力的人,王思政后半生的命运基本已经注定,他只能卖命干活,至死方休。
宇文泰在把王思政调走的时候,让王思政自己挑选一个能够接替他镇守玉璧的将领。王思政推荐了自己的部下,西魏的晋州刺史韦孝宽。
王思政离任的消息传到东魏,高欢激动得不得了,他觉得等待已久的战机终于来了。
韦孝宽虽然参与过很多战斗,但大都是以副将的身份出现,高欢对他不是很熟。高欢之前一直犹豫没有贸然出兵,就是因为有王思政在玉璧挡着,现在王思政被调走,守将换成一个三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这简直就是老天爷在帮自己的忙。
当时高欢还在邺城跟皇帝汇报工作,他反应极快,别的事情都扔到一边,当即起身往回赶,同时下令集结人马。等他回到晋阳的时候,山西地区的部队基本已经集结完毕,整装待发。远路的部队则根据指示,直接到晋州跟大部队会师。
九月初,东魏大军倾巢出动,径直杀到玉璧城下。
时隔四年之后,狭长的汾水谷地再次喧闹起来,人马旌旗遮天蔽日,绵延几十里,而孤零零的玉璧城被围在中间,显得渺小而又无助。
高欢并没有急于攻城,他现在的策略是围城打援。
上次是攻城失利加上天气不好,导致没敢跟西魏的救援部队接火就撤回去了。这次如果宇文泰再敢领兵过来救援的话,来多少我打多少。
结果等了好几天,关中那边什么动静都没有。
宇文泰那边早就得知玉璧被围的消息,但他也看穿了高欢的小算盘。知道现在是考验战略定力的时候,如果真出兵就正中高欢的下怀。
宇文泰选择不出兵,主要原因是现在西魏元气未复,他必须保留实力避免决战。但隐约之中,他的选择也反映了他对异己派别的态度。
韦孝宽跟王思政其实是同一类人,都是支持魏室的保皇派人士。对宇文泰来说,他们都属于打工仔,即使能力再强,关键时刻也是可以被牺牲掉的棋子。
如果韦孝宽能够挡住高欢,那最好不过。如果真的挡不住,那就尽他最大的能力给东魏造成一定的伤亡好了。宇文泰的嫡系和精锐要留到最后决战用,不可能为了救韦孝宽去冒险。
高欢看宇文泰不上钩,不禁有些焦躁。现在是九月,眼看又要入冬了,汾水沿岸的天气情况又复杂多变,难道要让四年前的情况重演一遍?
也罢,你不是不过来救么,那就别怪我玩真的了。等我先把玉璧搞下来,接着就去关中找你算账。
高欢下令开始全力攻城。
这次高欢的准备工作比四年前更加充分,而且他觉得韦孝宽只是个刚上任不久没啥经验的年轻人,打他应该比打王思政要简单得多。
没想到大张旗鼓地攻打了好几天,玉璧城跟上次一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