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新宋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某有办法!”陈知昱看着李周淡淡的道。
“哦?”李周好奇的望着陈知昱,一副愿闻其详的样子。
“某家姐见灾民可怜,想放粮施粥。”
“放粮施粥?哪怕陈家家大业大,放粮施粥也不是长久之计啊。”李周闻言后,顿时失望了,他本来以为陈知昱有什么好办法,结果却是放粮施粥。
“是啊,某也觉得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与家姐商议出来一个办法。以工赈灾!”陈知昱看到这个李县尉失望的表情,也没在意,再次开口道。
“以工赈灾?何为以工赈灾?”李周秉承这不懂就问的精神。
“县尉莫急,听我道来,皇佑二年,范文正于杭州时,两浙地区发生饥荒。文正公召集各佛寺的首领道:‘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杭州诸寺工作鼎兴。文正公又命令当地官府翻新仓库吏舍,日役千夫。通过以工代赈帮助灾民度过了灾荒。这一年两浙地区唯有杭州没有出现流民。不劳而得是最可怕的,所以带动百姓通过劳作来获取粮食则是最好不过的方法。”陈知昱解释道。
“可县里没有那么多的钱财粮食给予这些灾民,并且长安没那么多的寺院啊。”李周思索了一会道。
“长安寺院虽不多,但商人却是不少。寺院做的,商人如何做不得。”
“君泽有何妙计?”李周并不轻看陈知昱,毕竟万鲜楼的手段还历历在目。
“某记得城西二十里处有一大片荒地,何不让灾民在哪里建村,建村后周边的也有许多能运作的地方,比如商人可以买地,在当地建造作坊招收工人。若来年开春,百姓想留可留,不想留商人也必须放人回去!”陈知昱说到。
“君泽也说到那一片是荒地,那会有商人来购买。”李周还是觉得行不通。
“若无商人购买,陈李两家愿当人先。”陈知昱说的很真诚。
“如此甚好,那某就替知县多谢陈家主和李家主了,此事若成,本官自当上奏官家,替君泽表功。”李周自然就同意了,这个结局是最好的,不成的话他没损失,还得了买地的钱,成的话那就是政绩了,这一点他还是看得出来的,所以前面喊陈家主以示尊重,后面喊君泽以示亲近。
“不过有一事需要县尉帮忙。”
“君泽但说无妨。”
“无论是施粥还是招收民工,前期陈李两家人手不够,需要人手。”陈知昱也开出了条件,而且是县衙必须答应的条件。
“此乃小事,君泽尽可放心。”
.......
当天下午购地的事就办成了,陈李两家开始放粮布粥,同时放出消息将会招收灾民做工,保证他们不会能度过这个冬天。
陈知昱先是采购了长安城里的所有帐篷和廉价的被褥,当天就让衙役和陈李两家的人与灾民配合在换地上搭建了一个个简单的避风避寒居所,供灾民居住。
晚上陈家家中,陈知昱书桌上左边摆着荒地的地图,右边他在画着一张张图纸。
“昱哥,这是房子?”陈乔儿走到陈知昱身后看着他正专心画着一张张图。
“是的,给灾民住的。别看这些房子小,但是每个房子却是能住八个人。而且房子连在一起,即坚固有防寒还能剩下不少物料。”陈知昱解释道。
“这么小的房子如何能住得了八个人。”陈乔儿目瞪口呆。
“因为还有这个东西,此纸上之物乃是上下铺,即上下两张床,可住两人。”陈知昱拿出了一张画着简易上下铺的图纸给陈乔儿看。
“昱哥的想法真是巧夺天工,此物对于赈灾作用太大了。”陈乔儿一下就想通了其中的关键。
第二天一早,陈知昱就让罗晋宋卓云等人拿着图纸找城中的木匠,并告诉他们,这个东西有多少造多少,而他则和陈乔儿来到了灾民待的聚集地施粥。
有了简易的居住点以及吃了东西,灾民们看起来好多了。不过陈知昱还是发现了问题,灾民所住之地可谓是脏乱差,随地大小便的人大有人在,经过一番思索,陈知昱深知卫生的重要性,连忙让人去建造茅厕和洗漱的地方。随即他颁布了一系列的要求:
第一条、不准随地大小解,必须到指定的地方去。
第二条、不准哄抢赈灾及建筑物资,会有专人负责发放。
第三条、每七天最少洗一次澡。
三个要求若违反其中任意一条,将逐出新村,新村取自于万象更新的意思,是陈知昱和李周共同商议的名字。
灾民可互相举报,被举报人没做到以上三条的,一经核实,举报人可得十文钱。
随着大量的钱财的投入,仅仅十天,也就是腊月十六的时候,新村就建立起了二十八巷房子,每两巷配备一口水井,每巷三排,每排十间,每五间配备一个茅厕、厨房和洗浴间。
此时的新村村民已经在开始开渠修路以及修建陈家工坊李家工坊了。接近六千的灾民,其实真正的劳动力只有四千五不到,不过也是一股很强的劳动力了。
“君泽好本事啊!仅仅十天,就帮助朝廷解决了一大麻烦啊。”新村内李周,李应贤,陈知昱正在视察成果,对于这个成果李周自然是满意的不能在满意了。
“万事都有源头,找到源头,事情自然解决了。”陈知昱笑了笑道。
“是啊,理清事就顺了。”李应贤也感慨道。“此处的灾民倒是安置了,大宋百姓万万人,别处的灾民却没能遇到李县尉及君泽之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君泽此事却是大功德。”李周颇有感慨。
“哪来的什么大功德,人生一世,但求心安罢了。”陈知昱望着远处正劳动的百姓轻轻说道。
“好,好一句但求心安。君泽可为我辈楷模。”李周这下是真佩服陈知昱了,小小年纪,心思,手段,最重要是有一颗为民之心。
当天晚上,李周回去就写了一篇长长的奏表,将长安城这段时间的事让人快马加鞭送进了京都。
腊月二十四,交年节,祭灶神。
北宋时期是没有小年这一说法的,只有交年节和祭灶神。交年节著名思议意思是泛指新旧岁交替之际。
不过作为后世很注重传统节日的陈知昱来说,祭灶神之后他还是很隆重的对这个小年,陈家的家丁仆役们在陈知昱的带领下开始准备年货、扫尘、剪窗花等等,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
这一天宋都汴梁城中百姓多在家中祭灶神,焚钱纸,送故迎新。
位于宫城的政事堂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陈执中和参知政事程戡等人正在议事。
此时的宋朝保留了唐朝时三省六部制,但虽然保留这些机构和职位,却并不给它们实权,基本属于没有实权的闲散部门。
大宋相职多为三人。当然政事堂中也有其他人,不过以此三人为主。说白了就是话语权在两人手里。
中书门下,作为代替三省的机构政... -->>
“某有办法!”陈知昱看着李周淡淡的道。
“哦?”李周好奇的望着陈知昱,一副愿闻其详的样子。
“某家姐见灾民可怜,想放粮施粥。”
“放粮施粥?哪怕陈家家大业大,放粮施粥也不是长久之计啊。”李周闻言后,顿时失望了,他本来以为陈知昱有什么好办法,结果却是放粮施粥。
“是啊,某也觉得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与家姐商议出来一个办法。以工赈灾!”陈知昱看到这个李县尉失望的表情,也没在意,再次开口道。
“以工赈灾?何为以工赈灾?”李周秉承这不懂就问的精神。
“县尉莫急,听我道来,皇佑二年,范文正于杭州时,两浙地区发生饥荒。文正公召集各佛寺的首领道:‘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杭州诸寺工作鼎兴。文正公又命令当地官府翻新仓库吏舍,日役千夫。通过以工代赈帮助灾民度过了灾荒。这一年两浙地区唯有杭州没有出现流民。不劳而得是最可怕的,所以带动百姓通过劳作来获取粮食则是最好不过的方法。”陈知昱解释道。
“可县里没有那么多的钱财粮食给予这些灾民,并且长安没那么多的寺院啊。”李周思索了一会道。
“长安寺院虽不多,但商人却是不少。寺院做的,商人如何做不得。”
“君泽有何妙计?”李周并不轻看陈知昱,毕竟万鲜楼的手段还历历在目。
“某记得城西二十里处有一大片荒地,何不让灾民在哪里建村,建村后周边的也有许多能运作的地方,比如商人可以买地,在当地建造作坊招收工人。若来年开春,百姓想留可留,不想留商人也必须放人回去!”陈知昱说到。
“君泽也说到那一片是荒地,那会有商人来购买。”李周还是觉得行不通。
“若无商人购买,陈李两家愿当人先。”陈知昱说的很真诚。
“如此甚好,那某就替知县多谢陈家主和李家主了,此事若成,本官自当上奏官家,替君泽表功。”李周自然就同意了,这个结局是最好的,不成的话他没损失,还得了买地的钱,成的话那就是政绩了,这一点他还是看得出来的,所以前面喊陈家主以示尊重,后面喊君泽以示亲近。
“不过有一事需要县尉帮忙。”
“君泽但说无妨。”
“无论是施粥还是招收民工,前期陈李两家人手不够,需要人手。”陈知昱也开出了条件,而且是县衙必须答应的条件。
“此乃小事,君泽尽可放心。”
.......
当天下午购地的事就办成了,陈李两家开始放粮布粥,同时放出消息将会招收灾民做工,保证他们不会能度过这个冬天。
陈知昱先是采购了长安城里的所有帐篷和廉价的被褥,当天就让衙役和陈李两家的人与灾民配合在换地上搭建了一个个简单的避风避寒居所,供灾民居住。
晚上陈家家中,陈知昱书桌上左边摆着荒地的地图,右边他在画着一张张图纸。
“昱哥,这是房子?”陈乔儿走到陈知昱身后看着他正专心画着一张张图。
“是的,给灾民住的。别看这些房子小,但是每个房子却是能住八个人。而且房子连在一起,即坚固有防寒还能剩下不少物料。”陈知昱解释道。
“这么小的房子如何能住得了八个人。”陈乔儿目瞪口呆。
“因为还有这个东西,此纸上之物乃是上下铺,即上下两张床,可住两人。”陈知昱拿出了一张画着简易上下铺的图纸给陈乔儿看。
“昱哥的想法真是巧夺天工,此物对于赈灾作用太大了。”陈乔儿一下就想通了其中的关键。
第二天一早,陈知昱就让罗晋宋卓云等人拿着图纸找城中的木匠,并告诉他们,这个东西有多少造多少,而他则和陈乔儿来到了灾民待的聚集地施粥。
有了简易的居住点以及吃了东西,灾民们看起来好多了。不过陈知昱还是发现了问题,灾民所住之地可谓是脏乱差,随地大小便的人大有人在,经过一番思索,陈知昱深知卫生的重要性,连忙让人去建造茅厕和洗漱的地方。随即他颁布了一系列的要求:
第一条、不准随地大小解,必须到指定的地方去。
第二条、不准哄抢赈灾及建筑物资,会有专人负责发放。
第三条、每七天最少洗一次澡。
三个要求若违反其中任意一条,将逐出新村,新村取自于万象更新的意思,是陈知昱和李周共同商议的名字。
灾民可互相举报,被举报人没做到以上三条的,一经核实,举报人可得十文钱。
随着大量的钱财的投入,仅仅十天,也就是腊月十六的时候,新村就建立起了二十八巷房子,每两巷配备一口水井,每巷三排,每排十间,每五间配备一个茅厕、厨房和洗浴间。
此时的新村村民已经在开始开渠修路以及修建陈家工坊李家工坊了。接近六千的灾民,其实真正的劳动力只有四千五不到,不过也是一股很强的劳动力了。
“君泽好本事啊!仅仅十天,就帮助朝廷解决了一大麻烦啊。”新村内李周,李应贤,陈知昱正在视察成果,对于这个成果李周自然是满意的不能在满意了。
“万事都有源头,找到源头,事情自然解决了。”陈知昱笑了笑道。
“是啊,理清事就顺了。”李应贤也感慨道。“此处的灾民倒是安置了,大宋百姓万万人,别处的灾民却没能遇到李县尉及君泽之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君泽此事却是大功德。”李周颇有感慨。
“哪来的什么大功德,人生一世,但求心安罢了。”陈知昱望着远处正劳动的百姓轻轻说道。
“好,好一句但求心安。君泽可为我辈楷模。”李周这下是真佩服陈知昱了,小小年纪,心思,手段,最重要是有一颗为民之心。
当天晚上,李周回去就写了一篇长长的奏表,将长安城这段时间的事让人快马加鞭送进了京都。
腊月二十四,交年节,祭灶神。
北宋时期是没有小年这一说法的,只有交年节和祭灶神。交年节著名思议意思是泛指新旧岁交替之际。
不过作为后世很注重传统节日的陈知昱来说,祭灶神之后他还是很隆重的对这个小年,陈家的家丁仆役们在陈知昱的带领下开始准备年货、扫尘、剪窗花等等,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
这一天宋都汴梁城中百姓多在家中祭灶神,焚钱纸,送故迎新。
位于宫城的政事堂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陈执中和参知政事程戡等人正在议事。
此时的宋朝保留了唐朝时三省六部制,但虽然保留这些机构和职位,却并不给它们实权,基本属于没有实权的闲散部门。
大宋相职多为三人。当然政事堂中也有其他人,不过以此三人为主。说白了就是话语权在两人手里。
中书门下,作为代替三省的机构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