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大明:我成了皇长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于一个皇位继承人来说,被朝廷百官忌惮,并不是什么好信号。
朱元璋这话的劝阻,也是出于这个考虑,朱标这个儿子自己很满意,同时的,他都打算在百年之后下达一道旨意,朱雄英这个皇长孙永不废除。
要说这大明老朱家,也算是一个奇葩家族了。
封建时代,太子名义上是储君,是未来的皇帝,但接班人这个位子真的不好坐,你要干得太好,皇帝就会怀疑你小子会不会拉起一支太子党,想干掉老子提前上台;你要干得太差,那皇帝对你又很失望,认为你不堪大用。
所以皇帝还活着的情况下,接班人处理政务的分寸非常难把握,而接班人的人际交往更是如履薄冰,生怕被扣上私自结交外臣图谋不轨的帽子。
细数历朝历代那些太子们的下场,无非分为四大类:
第一,遭遇非正常死亡,人生以悲剧结尾: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废太子,是汉景帝的长子刘荣。刘荣之所以被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生母栗姬。
第二,被软禁致死,孤独终老,这个办法也算是除了赐死以外,处置废太子最常用的办法,比如康熙的次子胤礽。
第三,很幸运地得以善终。
代表就是汉光武帝的太子刘秀;唐睿宗李旦的长子李宪。
第四,成为皇帝,登上皇位。
一般来说,成为废太子后就几乎是与皇位无缘了。但凡事总有例外,历史上还真的有废太子,会再次成为太子,并成功地登上皇位,历史上的这个代表就是东汉汉安帝刘祜的儿子刘保,为什么呢?因为汉安帝刘祜只有一个儿子。
所以,其实,历史上的太子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风光,这是风险最大、回报最高的职业,成则一步登天,败则身死名裂。
有的太子,老爹身体太好,苦等几十年也无法继位,比如《康熙王朝》中的康熙太子胤礽;有的太子,自身过于优秀,引起皇帝猜忌和打压,比如《汉武大帝》中的汉武帝太子刘据;有的太子,自己身体素质不行,来不及等到继承大位就英年早逝,比如《大明风华》中的朱元璋太子朱标;还有的太子运气不好,国家亡在父亲手中,最后被俘或自杀,比如《三国演义》中刘禅的太子刘璿。
细算之下,反而是朱元璋与朱棣两位心大,在位期间那是一点个不怕太子的势力过大。
明太祖深读史书,吸取强汉盛唐的经验教训,汉有巫蛊之祸,起因就是江充挑拨皇帝和太子的关系;唐代则给太子府配备了独立武装东宫六率,让太子能匡扶时弊。
朱元璋吸收二者,虽不能给太子军权,但允许太子培养一批“太子党”,以减轻皇权独裁下的危害,同时减少皇帝和太子因沟通不及时产生的的误会。这一制度就是太子府官制。
太子府官制,自秦汉大一统以来历朝都有,最着名的就是太子太傅、太子冼马等职了。但是,历代算来,这些官职空有荣誉,没啥实权,只有明朝真正建立起了属于太子的政治班子。
明太祖明文规定,选拔一部分名士朝臣兼职太子府。换句话说,这些人身兼二职,一方面是朝中各部的大臣,每天点卯上朝;同时他们又是太子府的官员,退朝之后还要去太子府报到,和太子商议天下大事。这样,接班人在老皇帝在世之时就有了一批亲信。
如果太子监国,这批“太子党”就能保证朝堂平稳,不至于骚乱,即便接班人突然即位成了新皇帝,新皇也不至于太过仓促,他能有一支听命于自己的班子,快速稳定局面;如果是藩王窃国、奸臣窃权,朝中大臣多为太子的亲信,藩王奸臣也很难动摇太子的地位。这就是朱元璋最初的设想。
大明两京的出现无疑极大地促进了“太子党”的发展。
因为成祖在北京忙于军务无力顾及其他,太子朱高炽监国,在南京主持政务说一不二。
太子朱高炽以太子府属官执掌枢机,处理天下政务。本来在日常接触上,太子和太子府官员的好感度、亲密度已经远超旁人,再加上太子秉性纯良,政务娴熟,这些属官更对太子死心塌地,在以后汉王夺嫡中,立场坚定地站在了太子一侧。
通过明初接连两次皇帝都让接班人提前理政培养势力,我们就能大致看出明代“太子党”的影响。
一是能促进政权平稳交接。纵观明朝200多年,除朱棣靖难外,明代诸帝政权交接尚算平稳,这不得不说是“太子党”之功。
比如,朱棣曾考虑过以汉王为太子。但朝中文臣都是太子监国时期的手下,这些人兼任太子府官员,对太子忠心耿耿,在汉王朱高煦夺嫡的过程中,他们立场坚定,成功说服成祖传位太子朱高炽。
二是对太孙政治的影响。太孙也是明朝特有的现象,其他朝代似乎很少听到这个名号。
朱元璋喜爱长子朱标,可惜朱标早亡,晚年就是拼尽全力培养太孙朱允炆,奈何敌人太强大,朱允炆实在压不住武夫朱棣。靖难之后,建文忠臣皆遭杀戮,死者就多为朱允炆太孙时期的亲信。这些文臣也算是以死报答了建文皇帝吧。
明代还有两位太孙,朱瞻基和朱由校,他们都是太子还在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孙的。朱瞻基之父仁宗朱高炽身体不好,登基十月而死;朱由校的父亲光宗朱常洛更是个倒霉蛋,登基一月而死。
虽然民间流传很是玄幻,但无论说得多么玄乎,提前立太孙总归是有好处的,太孙即位,就能防住那些虎视眈眈的地方亲王,明朝没有出现过二次靖难。
朱元璋的担心朱雄英能不知道吗?要不是怕那些官员们私下里真的做出狗急跳墙的事,朱雄英现在就想指着朝廷百官的面直接开骂,这些人啊,一个个的真的是太过废物了。
“爷爷,孙儿先回去了啊,这些东西你在心里好好想想吧,要是可以的话,大明完全可以实施了。”
“嗯嗯,回去吧,这件事不用跟你父亲说,他那人心软,要是知道的话肯定会训斥你的。”
“嗯嗯,知道!”
刚回到东宫,朱雄英就看到了在... -->>
对于一个皇位继承人来说,被朝廷百官忌惮,并不是什么好信号。
朱元璋这话的劝阻,也是出于这个考虑,朱标这个儿子自己很满意,同时的,他都打算在百年之后下达一道旨意,朱雄英这个皇长孙永不废除。
要说这大明老朱家,也算是一个奇葩家族了。
封建时代,太子名义上是储君,是未来的皇帝,但接班人这个位子真的不好坐,你要干得太好,皇帝就会怀疑你小子会不会拉起一支太子党,想干掉老子提前上台;你要干得太差,那皇帝对你又很失望,认为你不堪大用。
所以皇帝还活着的情况下,接班人处理政务的分寸非常难把握,而接班人的人际交往更是如履薄冰,生怕被扣上私自结交外臣图谋不轨的帽子。
细数历朝历代那些太子们的下场,无非分为四大类:
第一,遭遇非正常死亡,人生以悲剧结尾: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废太子,是汉景帝的长子刘荣。刘荣之所以被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生母栗姬。
第二,被软禁致死,孤独终老,这个办法也算是除了赐死以外,处置废太子最常用的办法,比如康熙的次子胤礽。
第三,很幸运地得以善终。
代表就是汉光武帝的太子刘秀;唐睿宗李旦的长子李宪。
第四,成为皇帝,登上皇位。
一般来说,成为废太子后就几乎是与皇位无缘了。但凡事总有例外,历史上还真的有废太子,会再次成为太子,并成功地登上皇位,历史上的这个代表就是东汉汉安帝刘祜的儿子刘保,为什么呢?因为汉安帝刘祜只有一个儿子。
所以,其实,历史上的太子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风光,这是风险最大、回报最高的职业,成则一步登天,败则身死名裂。
有的太子,老爹身体太好,苦等几十年也无法继位,比如《康熙王朝》中的康熙太子胤礽;有的太子,自身过于优秀,引起皇帝猜忌和打压,比如《汉武大帝》中的汉武帝太子刘据;有的太子,自己身体素质不行,来不及等到继承大位就英年早逝,比如《大明风华》中的朱元璋太子朱标;还有的太子运气不好,国家亡在父亲手中,最后被俘或自杀,比如《三国演义》中刘禅的太子刘璿。
细算之下,反而是朱元璋与朱棣两位心大,在位期间那是一点个不怕太子的势力过大。
明太祖深读史书,吸取强汉盛唐的经验教训,汉有巫蛊之祸,起因就是江充挑拨皇帝和太子的关系;唐代则给太子府配备了独立武装东宫六率,让太子能匡扶时弊。
朱元璋吸收二者,虽不能给太子军权,但允许太子培养一批“太子党”,以减轻皇权独裁下的危害,同时减少皇帝和太子因沟通不及时产生的的误会。这一制度就是太子府官制。
太子府官制,自秦汉大一统以来历朝都有,最着名的就是太子太傅、太子冼马等职了。但是,历代算来,这些官职空有荣誉,没啥实权,只有明朝真正建立起了属于太子的政治班子。
明太祖明文规定,选拔一部分名士朝臣兼职太子府。换句话说,这些人身兼二职,一方面是朝中各部的大臣,每天点卯上朝;同时他们又是太子府的官员,退朝之后还要去太子府报到,和太子商议天下大事。这样,接班人在老皇帝在世之时就有了一批亲信。
如果太子监国,这批“太子党”就能保证朝堂平稳,不至于骚乱,即便接班人突然即位成了新皇帝,新皇也不至于太过仓促,他能有一支听命于自己的班子,快速稳定局面;如果是藩王窃国、奸臣窃权,朝中大臣多为太子的亲信,藩王奸臣也很难动摇太子的地位。这就是朱元璋最初的设想。
大明两京的出现无疑极大地促进了“太子党”的发展。
因为成祖在北京忙于军务无力顾及其他,太子朱高炽监国,在南京主持政务说一不二。
太子朱高炽以太子府属官执掌枢机,处理天下政务。本来在日常接触上,太子和太子府官员的好感度、亲密度已经远超旁人,再加上太子秉性纯良,政务娴熟,这些属官更对太子死心塌地,在以后汉王夺嫡中,立场坚定地站在了太子一侧。
通过明初接连两次皇帝都让接班人提前理政培养势力,我们就能大致看出明代“太子党”的影响。
一是能促进政权平稳交接。纵观明朝200多年,除朱棣靖难外,明代诸帝政权交接尚算平稳,这不得不说是“太子党”之功。
比如,朱棣曾考虑过以汉王为太子。但朝中文臣都是太子监国时期的手下,这些人兼任太子府官员,对太子忠心耿耿,在汉王朱高煦夺嫡的过程中,他们立场坚定,成功说服成祖传位太子朱高炽。
二是对太孙政治的影响。太孙也是明朝特有的现象,其他朝代似乎很少听到这个名号。
朱元璋喜爱长子朱标,可惜朱标早亡,晚年就是拼尽全力培养太孙朱允炆,奈何敌人太强大,朱允炆实在压不住武夫朱棣。靖难之后,建文忠臣皆遭杀戮,死者就多为朱允炆太孙时期的亲信。这些文臣也算是以死报答了建文皇帝吧。
明代还有两位太孙,朱瞻基和朱由校,他们都是太子还在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孙的。朱瞻基之父仁宗朱高炽身体不好,登基十月而死;朱由校的父亲光宗朱常洛更是个倒霉蛋,登基一月而死。
虽然民间流传很是玄幻,但无论说得多么玄乎,提前立太孙总归是有好处的,太孙即位,就能防住那些虎视眈眈的地方亲王,明朝没有出现过二次靖难。
朱元璋的担心朱雄英能不知道吗?要不是怕那些官员们私下里真的做出狗急跳墙的事,朱雄英现在就想指着朝廷百官的面直接开骂,这些人啊,一个个的真的是太过废物了。
“爷爷,孙儿先回去了啊,这些东西你在心里好好想想吧,要是可以的话,大明完全可以实施了。”
“嗯嗯,回去吧,这件事不用跟你父亲说,他那人心软,要是知道的话肯定会训斥你的。”
“嗯嗯,知道!”
刚回到东宫,朱雄英就看到了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