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引言
文化最奇妙的力量在于,它能使生活在这个地球某个角落的某一群人以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另一群人(生活在同一地球之上)眼中变作惊世骇俗;使某一群人以为不可或缺的东西,在另一群人那里变得可有可无。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中国,人人都要结婚。谁也不问为什么,谁也不知为什么,总之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似乎别无选择。即使是结婚年龄偏离中位偵前后三年这样的区区小事,也会引起大量猜测和议论,给当事人带来忧虑和忙乱。弓此同时,牛活在地球另外地方的一些人中就有故意选择独居的,就有三四十岁才结婚的(萧伯纳59岁才结婚),也没有人说他们是找不着对象故意在充硬汉。在这里,我们无意评判二者孰优孰劣,只是感慨于文化塑大造社会规范和风习的神力罢了。笔者留学美国时,有一次问起一个美国中年男子为什么没有结婚,答日不知怎么就耽搁下河来,并淡淡地加了一句:也许还是该结婚,结了婚的人责任感文会强些。我问:此话怎讲?答:听说结了婚的人去投票选举的比单身者多。如果这就是位当结婚的理由,那结不结婚真是无所谓了。目前美国每四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单身家庭,独居的人口正在迅速膨胀。1970至1978年间,美国14至4岁之问的独身人数几乎增长三倍一一从150万增加到40万。据统计,加拿大的单身家庭在家庭总数中也占到五分之一。这些人中许多并非被迫独居,而是自愿的。当然,结婚的重要性在中西两种文化中的差别还同许多其他条件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西方,单身并不意味着没有X生活,但在中国,婚姻几乎是X生活惟一被允许的途径,这恐怕也是在中国人人要结婚的原因之一。
这项研究以独身者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他们的组成成分,他们的生活经历,独身的原因,他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感觉和看法以及周围环境的压力等等。在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还会遇到一些独特的问题,文中还包括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期望。
文献综述
关于独身原因的研究
凯斯的研究报告指出,尽管独身者的比例在上升,社会科学和家庭社会学家却往往忽略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或者只将独身现象当做婚姻的剩余或异常行为来看待。他认为,独身现象有两个模式,一个是传统模式,一个是先锋模式。当然,这两种模式中,前者是指银想结婚而没有结成婚的,后者则指故意(或自愿)选择不结婚河这种生活方式的。
康纳尔在西欧社会与口本社会的比较研究中发现,西欧独身女性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因经济状况困窘难以出嫁的,另一种是故意选择了事业而放弃了婚姻的。对日本前工业化时期(1671至1871年)的研究却呈现出另一图景:那时独身女人是极为少见的,并没有人因经济原因嫁不出去,妇女也没有什么事业可作,于是她们全部都结婚。作者认为应当对欧洲为什么会出现相当数量的独身者做进一步的研究。
斯泰因的专著提到,在1970年,美国研究生毕业或肄业及收入年均二万美元以上的女性中有五分之一没结过婚,而这个比例在没上过大学的女性中仅占二十分之一。由此看来,独身女性在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上均高于一般女性。
施莱辛格等人将独身女性分为两类,他们发现在老年女性组中以寡居者为主,而年轻女性多为独身者和离婚者。单身者有5%生活在贫困中,其中住在小城镇和农村的比住在大城市的更为贫困,而以住在大城市郊区的最为富有,有色人种比白种人更为贫困,在小于0岁和大于80岁的年龄组中,有66的人陷于贫困。对于年轻女性来说,有无工作、教育程度和年龄可以解释其经济状况,对于老年妇女来说,是否有一处以上的生活来源、种族和教育程度可以解释其经济状况。总的看来,女性独身者比男性独身者更为贫困,她们大多收人较低或依靠前夫生活。(未完待续)
引言
文化最奇妙的力量在于,它能使生活在这个地球某个角落的某一群人以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另一群人(生活在同一地球之上)眼中变作惊世骇俗;使某一群人以为不可或缺的东西,在另一群人那里变得可有可无。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中国,人人都要结婚。谁也不问为什么,谁也不知为什么,总之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似乎别无选择。即使是结婚年龄偏离中位偵前后三年这样的区区小事,也会引起大量猜测和议论,给当事人带来忧虑和忙乱。弓此同时,牛活在地球另外地方的一些人中就有故意选择独居的,就有三四十岁才结婚的(萧伯纳59岁才结婚),也没有人说他们是找不着对象故意在充硬汉。在这里,我们无意评判二者孰优孰劣,只是感慨于文化塑大造社会规范和风习的神力罢了。笔者留学美国时,有一次问起一个美国中年男子为什么没有结婚,答日不知怎么就耽搁下河来,并淡淡地加了一句:也许还是该结婚,结了婚的人责任感文会强些。我问:此话怎讲?答:听说结了婚的人去投票选举的比单身者多。如果这就是位当结婚的理由,那结不结婚真是无所谓了。目前美国每四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单身家庭,独居的人口正在迅速膨胀。1970至1978年间,美国14至4岁之问的独身人数几乎增长三倍一一从150万增加到40万。据统计,加拿大的单身家庭在家庭总数中也占到五分之一。这些人中许多并非被迫独居,而是自愿的。当然,结婚的重要性在中西两种文化中的差别还同许多其他条件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西方,单身并不意味着没有X生活,但在中国,婚姻几乎是X生活惟一被允许的途径,这恐怕也是在中国人人要结婚的原因之一。
这项研究以独身者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他们的组成成分,他们的生活经历,独身的原因,他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感觉和看法以及周围环境的压力等等。在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还会遇到一些独特的问题,文中还包括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期望。
文献综述
关于独身原因的研究
凯斯的研究报告指出,尽管独身者的比例在上升,社会科学和家庭社会学家却往往忽略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或者只将独身现象当做婚姻的剩余或异常行为来看待。他认为,独身现象有两个模式,一个是传统模式,一个是先锋模式。当然,这两种模式中,前者是指银想结婚而没有结成婚的,后者则指故意(或自愿)选择不结婚河这种生活方式的。
康纳尔在西欧社会与口本社会的比较研究中发现,西欧独身女性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因经济状况困窘难以出嫁的,另一种是故意选择了事业而放弃了婚姻的。对日本前工业化时期(1671至1871年)的研究却呈现出另一图景:那时独身女人是极为少见的,并没有人因经济原因嫁不出去,妇女也没有什么事业可作,于是她们全部都结婚。作者认为应当对欧洲为什么会出现相当数量的独身者做进一步的研究。
斯泰因的专著提到,在1970年,美国研究生毕业或肄业及收入年均二万美元以上的女性中有五分之一没结过婚,而这个比例在没上过大学的女性中仅占二十分之一。由此看来,独身女性在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上均高于一般女性。
施莱辛格等人将独身女性分为两类,他们发现在老年女性组中以寡居者为主,而年轻女性多为独身者和离婚者。单身者有5%生活在贫困中,其中住在小城镇和农村的比住在大城市的更为贫困,而以住在大城市郊区的最为富有,有色人种比白种人更为贫困,在小于0岁和大于80岁的年龄组中,有66的人陷于贫困。对于年轻女性来说,有无工作、教育程度和年龄可以解释其经济状况,对于老年妇女来说,是否有一处以上的生活来源、种族和教育程度可以解释其经济状况。总的看来,女性独身者比男性独身者更为贫困,她们大多收人较低或依靠前夫生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