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梦穿康熙换乾坤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这……”谈迁又一次指挥大家将现场进行了定格处理。
弘毅知道,谈迁较早地放弃了科考,转而全心治史,是在明天启元年。修史的直接动因,是不满意晚明的当代史纂修事业。所以,他所著的《国榷》,虽然纵贯有明一代,却将重点放在了天启年间及其以后的二十多年。而天启年间,正是魏忠贤乱政的时期,朝政混乱,民不聊生。所以,对于晚明的内忧外患、宦官干政、以致民生凋敝、日薄西山,谈迁是十分清楚明白的。
“大明倾覆,初论,乃是闯贼兴乱;再考,实则天意失、气运断、万民弃,纵使崇祯第励精图治,也是病入膏肓罢了。大清入关,不是亡大明、窃社稷,而是除闯贼、行大义。”弘毅说此话时,死死盯住谈迁,毫无避让之意。
“可戡乱之后,清兵仍可退居关外,迎还明主!”谈迁有些懊恼。
“退居关外?迎还明主?哈哈,谈老先生,此话说得真是果决!”弘毅爽朗大笑,竟把几位跟随而来的文化人吓得直冒冷汗!
“假使清兵一退,神州九万里,何处有明军?那不是再将这大好河山拱手让与闯贼西贼?真要到那时,中华版图难道还要回到长城以南?难道要放弃万里江山而自闭于江南一隅不成?退一万步说,大清可以不要天下,但天下万民却需要大清!泱泱中华,难道作为孔圣门生,谈老先生就忍心为了什么华夏正宗的虚名,而让黎民百姓荼毒水火不成?”
“这……”谈迁再一次无语。
“玄烨今日拜见先生,只为学问而来,所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望先生海涵。在玄烨看来,华夏五千年生生不息,不是因为一家一主英明神武,而是神州万民自强不息。周享国祚八百年,最后却因为礼崩乐坏而让位于秦;秦一统华夏,却因暴殄天物、失信失德,二世而终。汉唐盛世,何其壮哉,最终却是外戚专权,内官专政,不也归于尘土?大明昌盛,最后却也躲不过自掘坟墓的悲惨运气!先生,玄烨谬论乎?”弘毅故意发问。
“皇子所言不……不差!”谈迁作为史家,在历史面前最终还是抛弃了那些面子上的俗套,承认了历朝历代的必然规律。
“但,你就能保证清室能万世永昌?”谈迁突然目光炯炯,铿锵一问。
“谈老!”朱之锡大声喝止,季开生、闵叙二人也是立即站起身来。杨雍建稍作犹豫,最终还是配合着大家伙起立壮壮声威。那是因为,谈迁之问,也在他的心中反复。
“呵呵,朱大人不必如此。玄烨也有此一问!”
“啊?……”所有文化人都傻在当场。
“是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从来就没有什么帝室能够做到万世一脉!”弘毅坚定地说道。
历史上,乾隆皇帝曾经钦定“大清二十五宝[5]”,为什么是二十五宝?有一个重要原因,乾隆就认为纵观历朝历代,绝无什么万世永昌,有清一代,如果能够像大周一样,传承二十五代,就算是得于天眷了!弘毅看过类似的资料,心中早就深有同感。
看到谈迁没有说话的意思,弘毅知道他是想好好听听自己的“见解”,于是正色说道:
“华夏自古任何帝室都不能万世一脉,可华夏人民却可以万世相传!华夏者,认同中原文明,传承华夏语文,秉持华夏礼仪,皆是中华民族!上古有百族,得炎黄而趋一统;西周有肃慎,我满洲先祖,也是华夏一员。就连大明朝日夜防备、殚精竭虑的蒙人,现在也是大清臣属,早已融入华夏大一统了。今后数百年,华夏民人如若可以兼爱非攻[6],则中华民族成矣!”
“若中华民族可以万代永续,则环宇之内,才可以使孔门圣学广播四海,才可以让华夏文明独领风骚!那时,满汉蒙乌(乌斯藏,今西藏)、回壮苗维,种源不同,却终是华夏一员,就如兄弟手足,长短不一,却是源于一脉!这一脉的根基,就是在这片古老的华夏大地!那时候,泱泱中华才是真正的中国!”
“先生俢史,此中深意,不可不察!”
[1]谈迁号“观若”。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统帅。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中国著名的抗清名将。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乾隆追谥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弘光政权为南明朝廷之首个政权。南明是明王朝的继续。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明毅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亡。后来清军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抵抗满清的政权。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前后共历18年。1661年(永历十五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索求永历帝,十二月缅甸国王将永历交于清军,次年四月永历帝与其子等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此后郑氏政权继续奉永历为正朔。168年,延平郡王郑克塽降清,清军占领台湾,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标志着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的覆灭。弘毅以为,南明所有政权不能完全算作是流亡政权。所谓南明的南是史学家加上去的,就像南宋的南也是史学家加上去的一样。这些政权是建立在原来明朝的领土上,其实并不符合流亡政权的定义,只能说原来大明的北方领土被纳入了大清的范围,而被迫迁都、重建政权。就像宋朝失去北方领土、被迫迁都,仍是自称宋,史称南宋,并未因迁都而称呼南宋政权为流亡政府。所以称呼所有的南明政权是流亡政权,严格来说并不正确。至于南明皇帝被迫逃亡缅甸后,则符合流亡政权之定义。
[4]天启为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161年-167年)。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1605年-16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光宗在位仅9天因“红丸案”而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风波,为群臣拥立继位。因其父不得祖父明神宗的宠爱,他自幼也备受冷落。少文化,好木技,被誉为木匠皇帝。神宗临死前才留下遗嘱,册立其为皇太孙。16岁即位,登基后后金威胁日益严重,内部宦官干政愈演愈烈,明朝民生凋敝、日薄西山。后因意外落水成病,167年因服用“仙药”而死,终年岁,遗诏立五弟信王朱由检为帝,即后来的明思宗。庙号熹宗,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葬十三陵之德陵。
[5]清二十五宝为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这二十五方御宝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宝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二十五宝玺是乾隆皇帝根据周朝是历史上皇帝绵延代数最多的朝代,共绵延5代,乾隆皇帝也想让自己的王朝能像周朝那样长久辉煌下去,这是表面的意思。
[6]“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当然,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很注重自卫战争。自卫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自卫就会等于不反侵略。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未完待续)
>
“这……”谈迁又一次指挥大家将现场进行了定格处理。
弘毅知道,谈迁较早地放弃了科考,转而全心治史,是在明天启元年。修史的直接动因,是不满意晚明的当代史纂修事业。所以,他所著的《国榷》,虽然纵贯有明一代,却将重点放在了天启年间及其以后的二十多年。而天启年间,正是魏忠贤乱政的时期,朝政混乱,民不聊生。所以,对于晚明的内忧外患、宦官干政、以致民生凋敝、日薄西山,谈迁是十分清楚明白的。
“大明倾覆,初论,乃是闯贼兴乱;再考,实则天意失、气运断、万民弃,纵使崇祯第励精图治,也是病入膏肓罢了。大清入关,不是亡大明、窃社稷,而是除闯贼、行大义。”弘毅说此话时,死死盯住谈迁,毫无避让之意。
“可戡乱之后,清兵仍可退居关外,迎还明主!”谈迁有些懊恼。
“退居关外?迎还明主?哈哈,谈老先生,此话说得真是果决!”弘毅爽朗大笑,竟把几位跟随而来的文化人吓得直冒冷汗!
“假使清兵一退,神州九万里,何处有明军?那不是再将这大好河山拱手让与闯贼西贼?真要到那时,中华版图难道还要回到长城以南?难道要放弃万里江山而自闭于江南一隅不成?退一万步说,大清可以不要天下,但天下万民却需要大清!泱泱中华,难道作为孔圣门生,谈老先生就忍心为了什么华夏正宗的虚名,而让黎民百姓荼毒水火不成?”
“这……”谈迁再一次无语。
“玄烨今日拜见先生,只为学问而来,所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望先生海涵。在玄烨看来,华夏五千年生生不息,不是因为一家一主英明神武,而是神州万民自强不息。周享国祚八百年,最后却因为礼崩乐坏而让位于秦;秦一统华夏,却因暴殄天物、失信失德,二世而终。汉唐盛世,何其壮哉,最终却是外戚专权,内官专政,不也归于尘土?大明昌盛,最后却也躲不过自掘坟墓的悲惨运气!先生,玄烨谬论乎?”弘毅故意发问。
“皇子所言不……不差!”谈迁作为史家,在历史面前最终还是抛弃了那些面子上的俗套,承认了历朝历代的必然规律。
“但,你就能保证清室能万世永昌?”谈迁突然目光炯炯,铿锵一问。
“谈老!”朱之锡大声喝止,季开生、闵叙二人也是立即站起身来。杨雍建稍作犹豫,最终还是配合着大家伙起立壮壮声威。那是因为,谈迁之问,也在他的心中反复。
“呵呵,朱大人不必如此。玄烨也有此一问!”
“啊?……”所有文化人都傻在当场。
“是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从来就没有什么帝室能够做到万世一脉!”弘毅坚定地说道。
历史上,乾隆皇帝曾经钦定“大清二十五宝[5]”,为什么是二十五宝?有一个重要原因,乾隆就认为纵观历朝历代,绝无什么万世永昌,有清一代,如果能够像大周一样,传承二十五代,就算是得于天眷了!弘毅看过类似的资料,心中早就深有同感。
看到谈迁没有说话的意思,弘毅知道他是想好好听听自己的“见解”,于是正色说道:
“华夏自古任何帝室都不能万世一脉,可华夏人民却可以万世相传!华夏者,认同中原文明,传承华夏语文,秉持华夏礼仪,皆是中华民族!上古有百族,得炎黄而趋一统;西周有肃慎,我满洲先祖,也是华夏一员。就连大明朝日夜防备、殚精竭虑的蒙人,现在也是大清臣属,早已融入华夏大一统了。今后数百年,华夏民人如若可以兼爱非攻[6],则中华民族成矣!”
“若中华民族可以万代永续,则环宇之内,才可以使孔门圣学广播四海,才可以让华夏文明独领风骚!那时,满汉蒙乌(乌斯藏,今西藏)、回壮苗维,种源不同,却终是华夏一员,就如兄弟手足,长短不一,却是源于一脉!这一脉的根基,就是在这片古老的华夏大地!那时候,泱泱中华才是真正的中国!”
“先生俢史,此中深意,不可不察!”
[1]谈迁号“观若”。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统帅。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中国著名的抗清名将。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乾隆追谥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弘光政权为南明朝廷之首个政权。南明是明王朝的继续。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明毅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亡。后来清军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抵抗满清的政权。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前后共历18年。1661年(永历十五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索求永历帝,十二月缅甸国王将永历交于清军,次年四月永历帝与其子等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此后郑氏政权继续奉永历为正朔。168年,延平郡王郑克塽降清,清军占领台湾,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标志着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的覆灭。弘毅以为,南明所有政权不能完全算作是流亡政权。所谓南明的南是史学家加上去的,就像南宋的南也是史学家加上去的一样。这些政权是建立在原来明朝的领土上,其实并不符合流亡政权的定义,只能说原来大明的北方领土被纳入了大清的范围,而被迫迁都、重建政权。就像宋朝失去北方领土、被迫迁都,仍是自称宋,史称南宋,并未因迁都而称呼南宋政权为流亡政府。所以称呼所有的南明政权是流亡政权,严格来说并不正确。至于南明皇帝被迫逃亡缅甸后,则符合流亡政权之定义。
[4]天启为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161年-167年)。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1605年-16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光宗在位仅9天因“红丸案”而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风波,为群臣拥立继位。因其父不得祖父明神宗的宠爱,他自幼也备受冷落。少文化,好木技,被誉为木匠皇帝。神宗临死前才留下遗嘱,册立其为皇太孙。16岁即位,登基后后金威胁日益严重,内部宦官干政愈演愈烈,明朝民生凋敝、日薄西山。后因意外落水成病,167年因服用“仙药”而死,终年岁,遗诏立五弟信王朱由检为帝,即后来的明思宗。庙号熹宗,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葬十三陵之德陵。
[5]清二十五宝为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这二十五方御宝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宝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二十五宝玺是乾隆皇帝根据周朝是历史上皇帝绵延代数最多的朝代,共绵延5代,乾隆皇帝也想让自己的王朝能像周朝那样长久辉煌下去,这是表面的意思。
[6]“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当然,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很注重自卫战争。自卫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自卫就会等于不反侵略。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