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qg34.org,民国战神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得不说的是,朝鲜第一个成为中华民国的经济殖民地,一定程度上还是幸运的。因为中华民国尽管在消耗性物质上会对朝鲜进行剥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朝鲜人还是可以有各种各样成本低廉的娱乐活动。这种娱乐会偏向于精神,当物质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如果有足够的精神满足,实际上也还是可以的。

    沈凝云制定下的这种殖民核心理念,被后来的中华民国很彻底的贯彻了下去。

    `````

    1915年,中华民国整个国家都开始进入疯狂运转的状态,民族财团的投资随着出口的增加而一笔接着一笔向各省砸去。

    李余盛是一名1913年移民到西域省的普通棉农,他在西域清池(伊塞克湖)边拥有一个主要用来种植棉花的小农场。

    起初移民到这里的时候,遍地都没有人烟,听说都被国防军给杀光了。一开始日子过得很辛苦,开辟这块农场花了不少功夫。

    为了经营这个农场,还掉银行的贷款,李余盛非常勤奋,不过上一年棉花价格一般般,虽然还是有不少的利润,但分期还了贷款后就不剩下多少了。

    1915年,随着欧洲战争的爆发,棉花价格大涨。李余盛的农场全部种满了棉花,因为气候适宜,产出的棉花质量非常好,收购商都是抢着要。

    这一年李余盛一家通过种植棉花,还掉银行贷款后,就赚到了将近三千银元,使李余盛一家迅速富有了起来。

    像他这样在西域种植棉花的农场主非常多,因为战争的爆发,他们的腰包几乎都鼓了起来,几乎都赚到了钱。种植棉花,是一种很保险的行业。

    西北政府逐渐开始给棉农进行补贴,这个政策很快交给了中央政府拨款实施,使这些棉农不会亏本,就算行情不好的年头,也只是赚得不多。

    棉农是一种劳动比较繁琐的职业,此时民族财团在西域建立的棉花种植农场虽然使用了摘棉机,但是种植棉花依旧比较繁琐。如果棉农不赚钱了,那么就没有人去种棉花了。

    这一年这些棉农赚到了一大笔钱,许多西域及西北各省的棉农都迅速成长为中产阶级。李余盛就是其中一员,今年赚到了钱,李余盛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买一辆小货车,方便农场的运输。

    他还在农场里修个别墅,木构的别墅也不需要多少钱。如果还有剩下的钱,可以拿去投资买一些股票,可以获得长期分红。

    ```````

    林庆喜原先则是一名乡下农民,如今在西北的工地上修铁路,对于林庆喜来说,这份工作虽然累,但是却感到非常满足了。以前在乡下当佃农,交租子就让一家人吃不饱饭,妻儿都得半饿着肚子。

    如今在工地上做工,一个月的收入就高达40元,尽管交税后只剩下36元,但是却能够敞开的吃饱肚子了,而且工地上待遇很不错,经常能吃到肉,工地上还专门配备了医疗单位,修铁路的环境并不是那么艰苦,所以工地上死人的情况并不常见。

    过去修铁路之所以死亡率高,主要是因为后勤跟不上,加上工程建设方为了尽快完工通车,让工人不停的干活。结果工人又吃不饱,也没有足够的睡眠和医疗,如果环境恶劣一些的地方,那么死亡率自然就很高了。

    不过此时中华民国的铁路修建并不是那样的,修建铁路的时候,后勤供应都是很充足的,而且还有医疗单位。后勤能够供应上,主要是有汽车运输队的存在。

    林庆喜此时已经登记成为了工人户口,可以享有失业保险福利和养老福利,子女上学也有保障。

    收入确实是增加了,不过开销相比农村自然也是增加了。子女要上学,家里要买房子。并没有出现钱多得可以不用干活的现象,不过日子却是好好得多了,解决温饱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子女可以上学,自己只要继续工作,还可以买一套房子,说不定还能买辆汽车。

    现在到处都在建设,根本不怕没活干。而且林庆喜还把儿子送到学校,大儿子已经快中学毕业了,而且成绩很不错,明年就可以考大学了。如果考上个好大学,那么基本上林庆喜一家就可以成为中产阶级了。

    这个时代缺乏人才,没有什么人才过剩的问题。所以大学生是非常吃香的,基本上到处都是抢着要的。

    `````

    王海东是个机床制造技工,他是西北最早的一批技工,凭着他的刻苦学习和钻研,上个月成功拿到了八级技工的证书,成为了一名顶级技工,收入顿时暴涨。作为一名精密制造行业的技工,普通精密制造业技工一个月的工资就有五十元,而达到他这种级别的技工,一个月的收入已经上千元了,比学校里的教授收入还要高。

    王海东一家成功迈入顶级的中产阶级行列,他在兰州买了一栋别墅,家里还买了两辆家庭汽车,还安装了电话,并使用上了刚出现在市场上的洗衣机、吸尘器等电器。

    最近王海东正忙于制造施工机械所需的精密机床,在西北,精密制造业技工从来都有干不完的活,不管经济是繁荣还是萧条。但是经济繁荣时期,制造任务实在是太多了。多到整个西北的精密制造业技工都忙得工作十二三个小时都算是正常的程度。

    中华民国的工业体系,基本上都是由他们这些精密制造技工在支撑着,没有他们工业就无法这么先进。

    因为少帅沈凝云提出的各种先进公式及制造手法,王海东在吃透后,此时已是世界上顶级技工了,任何一个国家的精密制造业都无法与中华民国相提并论了。此时的英法美这些列强,连狙击步枪的瞄准镜都造不出来。

    `````

    林宗成是江苏省的一名大地主,手上有上万亩土地。此前作为地主,并不是很有钱赚。因为粮价逐年降低,主要是列强输入粮食。再则生产力不够高,又是佃租制度。加之西北农业技术扩散时,各省粮食大幅度增产,导致粮价大跌。

    不过好在西北见各省粮食产量大增后迅速减少了西北粮食产量,西北的土地开始增加饲用玉米的种植,以增加肉类产量,从而在各省购入粮食,终于使粮价稳定了下来。

    林宗成敏锐的察觉到,传统的佃租制度已无任何前途了。中央已开始出台了佃租限制制度,坐在家里翘着脚收佃租的时代正在远去。

    为此林宗成还专门跑到西北去考察,考察后发现,西北已经开始使用机械化种植技术了,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大型农机生产的场面,当场让他震撼了。

    机械化农业下,一名劳动力甚至可以忙完几千亩土地的劳动。这让林宗成意识到,如果跟不上西北农业的发展,必然将会被淘汰。

    两条路摆在了他面前,一条路是用土地入股西北的农垦公司,到时候依旧可以坐在家里等分红。不过毕竟是别人在经营,盈亏还是别人说的算,让他感觉不靠谱。因此只剩下第二条路,那就是自己搞农业机械化。

    林宗成1914年在西北购买了联合水稻收割机,以及插秧机、耕耘机等农机,同时在西北聘请了一名农业技术人员,开始在江苏发展起了第一个农业机械化水道种植点。为此林宗成砸入了十万元进去。

    而原先的那些佃农,则被林宗成遣散了。遣送这些佃农现在也变得非常容易了,因为遣散的佃农可以转为工人户口,就算是失业了也饿不死。何况现在到处都在招工,到哪里随便做做工不比在农村租地种田要强啊?

    到了1915年,林宗成的机械化水道种植基地算是搞出来了,在西北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用了杂交水稻种子,以及化肥。并用农机进行耕作,到了秋收的时候,每亩竟然平均产出高达350公斤。

    虽然杂交水稻的最高亩产可以达到700公斤,但是机械化种植并不是精耕细作,所以产量达到350公斤已经很高了。在以前,没有杂交水稻和化肥的情况下,一亩地能产出个200公斤就是逆天的高产了。

    350公斤的产量,一亩地的水稻能卖3。5元,一万多亩土地,让他收入达到了3。5万元,刨除几个工人和农机烧的油钱,以及请货车运货的钱,以及种子、肥料的钱,还有3万元的盈利。

    这让林宗成大喜过望,只要三年多时间,就可以收回农机的投资了。而三年后,农机则是自己的东西。

    而且使用农机种植的土地,三年内是免税的。三年后,税收也不是很高。国家对于农业机械化是极力支持的。

    初获成功的林宗成顿时看到了一个发财的路子。立即学着西北农业的模式,自己成立了一家农垦公司。

    而且周围的地主看到他的成功后,也纷纷跑来取经,也被林宗成拉来入伙,周围地主出地出钱,一起组建农垦公司,迅速就把土地规模扩大到了十五万亩。

    接着林宗成又以农垦公司的资产做抵押,向中联储旗下的中华民国农业银行贷款了800万元。

    拿到这笔钱后,林宗成的农垦公司一边购买农机进行农业机械化,一边购入土地。不出几年,林宗成和一群地主组建的农垦公司就发展到了拥有三百多万亩土地的大公司。

    因为欧洲爆发大战,首先有大量粮食可以出口。再则中华民国在这种形势下工商业迅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转型为工业人口,而且收入大大的增长,老百姓的购买力变强了,不需要向以前那样节衣缩食,因此对粮食需求量大大提高,产出的粮食根本不愁销路。

    林宗成的成功不是个例,在中华民国限制佃租后,大量地主开始转型,有了成功的例子后,各省地主纷纷跟进,对土地进行了农业机械化改革。

    大量的民资投入农业改革之后,西北农机基本上是供不应求。不过西北农机制造业的规模也迅猛扩张,1915年全年制造出的大型农机就达到了三十万辆,中小型农机更是高达上百万的规模。

    这些农机刚生产出来就被抢购一空,迅速投入到各省的农业生产当中,迅速的提高了整个中华民国的农业生产力。

    农业生产力提升,所需的劳动力也减少了,大量的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