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限之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盗中最重:盗三宝物最重,属於佛法僧的东西,是大众所发心供养, 如果盗取是最重罪。
淫中最重:淫阿罗汉比丘尼为最重;对已证阿罗汉的比丘尼,如果强迫 淫奸,必堕无间地狱。
妄中最重:以不实语,挑拨僧团是非,使僧团分裂为最重 。
另外两种
谤正法:若外道谤正法,因为不懂佛法而乱说,如蛇吞青蛙,猫吃耗子,虽有罪但不犯重。
若修学佛法的出家弟子,在佛法中自毁正法,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则为谤法重罪。
若学声闻乘赞叹声闻乘,说大乘非佛说;学大乘而呵斥小乘,认为不应该学,同属谤法罪。
若只重持戒而废定慧,或重定而废戒慧,或重慧而废戒定,有所偏废,劝人不要学,都是谤法。
若只修学一种法门而轻慢其他,认为学了无作用而不应该学,或劝人不要学,同属谤法罪。
疑三宝:佛法僧三宝,是佛弟子的皈依处。皈依三宝,受持净戒,不论出家在家,
若於三宝外还信其他外道鬼神,疑与佛同等或胜於佛;见外道典籍,赞为胜於三藏十二部。
皈依外道邪众,对佛教出家僧众无信心。与佛法不相应者,都是以疑三宝而表现出不信的行为。
例如皈依三宝而又主张结合他教,认为一切宗教都是教人行善,皆可信仰,是疑三宝的无间重罪。
十恶轮
1.谤阿兰若:梵语阿兰若,意思是无事处,寂静无嚣闹处。比丘在寂静处修清净行,近於中国的闭关住茅蓬。
住阿兰若比丘精进於禅思,佛制应受上等供养。佛世时在僧团需随众,若真正修习定慧,紧要关头则允许暂时自由不用随众。
若有人毁谤阿兰若比丘,是十恶轮之一。如加以诽毁,障碍修行,等於破坏行人的最大目的。
2.谤於别乘
声闻乘谤独觉、菩萨乘
独觉乘谤声闻、菩萨乘
菩萨乘谤独觉、声闻乘
这三种都属于诽谤正法
3.瞋害比丘
瞋害有学有德有修行的比丘:如辱骂殴打,或带有目的加以种种迫害,或拉拢利用恶势力破坏有德比丘。
瞋害破戒比丘:对於破戒比丘,轻视怀恨或逼害,认为根本不像出家人,不值得尊重。属于十恶轮之一。
4.侵夺清净僧物回与破戒比丘:有些坏比丘能拉拢恶势力。帮助坏比丘争夺寺庙财物等,护助破戒比丘,则为十恶轮重罪。
5.毁害法师:对讲经弘法的法师加以毁害或蓄谋驱逐迫害等。
6.侵夺僧物
7.毁寺逐僧
临堕已堕的救度
特重於如何使人不作重恶业,不堕落地狱。对已经作重恶业而必堕地狱的众生的救度。认为人在一生中免不了会犯下过错,所以都有堕落恶道的可能。而救济方法在死前比较容易,死后则更为困难。。依业力因果而论,作什么业便得什么果,是自作自受。另一方面人们又不忍祖宗亲属在地狱受苦。认为,不应只图自己的利乐,不应忘弃祖先及六亲眷属恩德,所以对未堕和已堕恶道者都要以方便救拔。
【临终时的救度】
施舍作福:佛教认为,当病人最危险和最痛苦时,则很可能堕落。救度的方法是把属于他的东西,最好是他最心爱的东西,用以布施。最为心爱之物能施,其他则无不可施之物。以最爱物布施,功德也最大。众生为钱财而造罪的最多,若能以金钱或最心爱之物布施,并对病重者说明可以获大功德果报。一方面使其舍弃贪执,另一方面增其福德,这样便可以减少堕落恶道的可能,这是佛教对病人临终的根本救度法。
於三宝前修功德,诵经及称佛名号:凭仗三宝力的加被,使临命终时得大利益。《地藏菩萨本愿经》说明,人在临终时境界不好,罪业又重,最容易堕落。如果本人的父母兄弟姊妹等亲属,为之设福修功德,燃灯造旛,诵经或念佛菩萨名号,都能令死者离开危险的道路,走向平安的前途。
更简要的方法是,在人临命终时,若能听闻地藏菩萨名号,一声圣号直达耳根,知有地藏菩萨,此人即永不历三恶道苦;若更能为其
布施念经,放生作福,则更不会堕落。
【命终后的拔济】
救济方法:对于作恶业的,可以在临终时仗三宝威力来救拔。如果已经死了,《地藏菩萨本愿经》说明,应该在七七日内,为他修福、布施、念佛、回向,令他远离三恶道苦,生於人间或天道。
七七日,指七个七日共四十九天,在七七日中作佛事,并不限于头七或二七的日期,而是四十九天内都可以作。在四十九日内,请出家人诵经礼忏,设斋供养,以此功德回向先亡。在亡者下一生的业报还未现前的过渡阶段,使亡者从恶道中转回来改变受生的目的地。
佛教的“七七日”受报原理:人死后,有的即刻受果报,有的经过一段时间才受。作无间重罪的,此一念死,后一念立刻下地狱,中间一念距离都没有,即成无间狱。生天道亦是这样,若作重善业,此一念死下一念即生天。若生人间、畜生 、饿鬼等,大多经过一段时间才受果报。
从死后到再受生这一阶段名“中阴身”,中阴身七天死一次,死后在第二念立即再受另一中阴身。
可能在第一天或第二天受后生果报,最久经过四十九日的七生七死,即决定受生。中阴身是过渡阶段的过渡形态。
七七日内,亡者在念念间,都希望眷属为之祈求三宝加庇且广修福德,而能在堕落的边缘得到改善机会。
死者在中阴身无力做主,只有希望眷属为他拔度超荐。若过了七七日无人济拔, 只好随业受三恶道苦。
超度佛事的功德分配:家属为死人诵经念佛,功德并不完全归於亡人。
若人命终后,为他布施作福诵经念佛等,所得的一切功德,活人多而死人少。作功德者得六分,死者得一分。
所以《地藏经》说:“存亡两利”。同时《地藏经》强调,在七七日内为亡者做功德,需要家属和诵经者的共同虔诚,才能发生效用。如果斋主杀生食肉,或僧众作佛事不精进,死者不能获益 。所以眷属以清净心诚恳心,并参加素食,在三宝中生信心,才有效果。
(另)十斋日诵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果在“十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三十日)持斋并读诵一遍《地藏菩萨本愿经》,就能远离疾病,衣食富足。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唵 钵啰末邻陀宁 娑婆诃”
一实境界:《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菩萨说,求向大乘者应当依止“一实境界”,才能修信解并进入菩萨种性。对此地藏菩萨宣说了四点:
①生佛无别,同一真如:众生心体本是不生不灭而清净无碍,没有分别而平等无二。一切的众生心圣贤心和诸佛菩萨心,都是这样的真如。
②妄心无体,妄境不实:众生因虚妄心而起种种分别,五蕴觉知等心识都因无明而生妄境,本质也虚幻不可得。 虚妄心生灭而不可实见,所以没有本体。如果不堕虚妄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但因为众生妄心分别而有一切差别相。
③心境互依,似有实无:一切法都依妄心为本而生,但是妄心并无自体,它也是依妄境而有。妄心和境界是相依而生而没有先后。就像梦境因妄念而生,而梦境又再影响心念而增妄想,这是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
④妄心和妄境相互产生,但若妄心消逝则梦醒,一切境界完全消失,所以妄心还是根源。所以一切法都以心为本从心而生,一切法的本质是“心”。
一心二相:地藏菩萨以一实相境界为体,认为心有“心内相”和“心外相”二种相。
①心内相:又有真和妄二种。“真”心就是所谓的真心实相本体,佛性真如没有差别,清净圆满没有障碍,由于太细微隐密所以众生难以发现,无论众生生死轮回到哪一处,真心都恒常不坏。反观“妄”心就是心念的分别觉知,攀缘思虑,忆念思想等心识作用。虽然念念相续不断而能生一切种种境界,但都虚妄不真实。
②心外相:指的是依靠妄心“心内相”所显见的种种虚妄境界相。所以“心外相”是妄境的异名,是“心内相”所生。境界现前便知道是内心和内心的差别在起作用。 如梦所见种种境界,为果为因。皆依无明妄识。心俱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依妄境界熏习力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名众生。
③二相关系:内相和外相是因果关系,也是体用关系。心内相是因是体,心外相是果是用。所以一切法(物质和精神)本质都是“心”。境是妄心的造作,像梦一样是虚妄而不是真实。
唯心识观:
①在一切时一切处,观照身口意的所有活动,知道是心在造作。
②乃至任何外境,当心念执着在上面时,必须很快觉察不要忘记。如果忘记便走出了唯心实观,反而去攀缘外境。(分别性观门)
③念念间都应观察,时时刻刻照顾自己的心,使自己的心紧紧追随心中所起的任何念头,这样使心对所起的任何念头都能清楚知道。(分别性止门)
④知道一切念头是自己内心分别生出,不是外境本身有念有分别。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无量念头,都是自己内心所生,而外面一切境界并没有生起分别来。(依他性观门)
⑤眼前一切境界,自身没有分别念想,那他本身也不会有长短有无。观察成熟时,得知一切外境由心而生,如果离开心就无任何一法任何一相,也不能自见自身有什么差别。(依他性止门)进修:地藏菩萨说修唯心识观通过观色唯心悟本寂而达到“色寂三昧”。得到色寂三昧也仅是名字位中的入手观法,而定慧不深,所以需要进一步修“奢摩他”和“毗婆舍那”这二种观心方法。得到成就能很快超登佛慧,达到“唯心识观”的“最上智慧门”。
真如实观:
①观门:真如实观是对真如实性的观察,这是由唯心识观中依他性止门,观察一切唯心想生,唯心生灭无暂时住,而进入真如实性的观门,观察心性原本不生不灭。观察清楚则是真如实性的观门成就。
②止门:因为心性本没有生灭,并不是色声香味触法,所以不能见闻觉知。也不能另外就不可见闻觉知的境界,拿来当作心性,因为这些都是分别,所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心性虽不可见闻觉知,但见闻觉知的本体就是心性,不可认为凡不见闻觉知的就是心性。这是真如实性的止门。
()须菩提
须菩提是古印度拘萨罗舍卫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种族:属于新·人族。
称号:苏补底、须扶提、须浮帝、薮浮帝修、浮帝、须枫。号称“解空第一”。
所处时代:佛陀时代。
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
在须菩提刚刚出生的时候,就有看相之人称他将来不会被人世间的名闻利养所束缚。
须菩提智慧过人,然而性恶劣,嗔恨炽盛,为亲友厌患,遂舍家入山林。山神导之诣佛所,佛陀为说嗔恚之过患,师自悔责忏罪。后得须陀洹果,复证阿罗汉果。系佛陀弟子中最善解空理者,被誉为‘解空第一’。于佛陀之说法会中,常任佛陀之当机众,屡见于般若经典中。
每次化缘,都会去有钱人家里化缘。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
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就是觉知「空」的智能。
空,太玄妙,太难懂,说有不是,说无也不是。空,不是用言说,也不是用心思可以懂的道理。
在佛陀座下,一千二百五十个大阿罗汉的弟子中,真正能懂得空的道理,真正能体证到空的妙义的,就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
须菩提,我们从他初生的吉兆来看,就知道他是一位不平凡又很奇特的人物。
原来,尊者诞生的那一天,家中所有的财宝、用具都忽然不见了,全家人都非常的忧心,所以很快的请相师回来卜卦。
相师卜卦后,说道:“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你们家所生的是贵子,室中金银宝物在贵子初生时会一切皆空,这象征着他是解空第一人呢!就为他取名空生吧!”
相师的话,安定了全家人的心,从此,尊者的大名,有人称他空生,也有人称他善吉,直到三天以后,尊者家中的财宝和用具,才又恢复原状。
解空第一的尊者,初生的征兆,真是稀奇万分,古今难得的事。
nbsp;盗中最重:盗三宝物最重,属於佛法僧的东西,是大众所发心供养, 如果盗取是最重罪。
淫中最重:淫阿罗汉比丘尼为最重;对已证阿罗汉的比丘尼,如果强迫 淫奸,必堕无间地狱。
妄中最重:以不实语,挑拨僧团是非,使僧团分裂为最重 。
另外两种
谤正法:若外道谤正法,因为不懂佛法而乱说,如蛇吞青蛙,猫吃耗子,虽有罪但不犯重。
若修学佛法的出家弟子,在佛法中自毁正法,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则为谤法重罪。
若学声闻乘赞叹声闻乘,说大乘非佛说;学大乘而呵斥小乘,认为不应该学,同属谤法罪。
若只重持戒而废定慧,或重定而废戒慧,或重慧而废戒定,有所偏废,劝人不要学,都是谤法。
若只修学一种法门而轻慢其他,认为学了无作用而不应该学,或劝人不要学,同属谤法罪。
疑三宝:佛法僧三宝,是佛弟子的皈依处。皈依三宝,受持净戒,不论出家在家,
若於三宝外还信其他外道鬼神,疑与佛同等或胜於佛;见外道典籍,赞为胜於三藏十二部。
皈依外道邪众,对佛教出家僧众无信心。与佛法不相应者,都是以疑三宝而表现出不信的行为。
例如皈依三宝而又主张结合他教,认为一切宗教都是教人行善,皆可信仰,是疑三宝的无间重罪。
十恶轮
1.谤阿兰若:梵语阿兰若,意思是无事处,寂静无嚣闹处。比丘在寂静处修清净行,近於中国的闭关住茅蓬。
住阿兰若比丘精进於禅思,佛制应受上等供养。佛世时在僧团需随众,若真正修习定慧,紧要关头则允许暂时自由不用随众。
若有人毁谤阿兰若比丘,是十恶轮之一。如加以诽毁,障碍修行,等於破坏行人的最大目的。
2.谤於别乘
声闻乘谤独觉、菩萨乘
独觉乘谤声闻、菩萨乘
菩萨乘谤独觉、声闻乘
这三种都属于诽谤正法
3.瞋害比丘
瞋害有学有德有修行的比丘:如辱骂殴打,或带有目的加以种种迫害,或拉拢利用恶势力破坏有德比丘。
瞋害破戒比丘:对於破戒比丘,轻视怀恨或逼害,认为根本不像出家人,不值得尊重。属于十恶轮之一。
4.侵夺清净僧物回与破戒比丘:有些坏比丘能拉拢恶势力。帮助坏比丘争夺寺庙财物等,护助破戒比丘,则为十恶轮重罪。
5.毁害法师:对讲经弘法的法师加以毁害或蓄谋驱逐迫害等。
6.侵夺僧物
7.毁寺逐僧
临堕已堕的救度
特重於如何使人不作重恶业,不堕落地狱。对已经作重恶业而必堕地狱的众生的救度。认为人在一生中免不了会犯下过错,所以都有堕落恶道的可能。而救济方法在死前比较容易,死后则更为困难。。依业力因果而论,作什么业便得什么果,是自作自受。另一方面人们又不忍祖宗亲属在地狱受苦。认为,不应只图自己的利乐,不应忘弃祖先及六亲眷属恩德,所以对未堕和已堕恶道者都要以方便救拔。
【临终时的救度】
施舍作福:佛教认为,当病人最危险和最痛苦时,则很可能堕落。救度的方法是把属于他的东西,最好是他最心爱的东西,用以布施。最为心爱之物能施,其他则无不可施之物。以最爱物布施,功德也最大。众生为钱财而造罪的最多,若能以金钱或最心爱之物布施,并对病重者说明可以获大功德果报。一方面使其舍弃贪执,另一方面增其福德,这样便可以减少堕落恶道的可能,这是佛教对病人临终的根本救度法。
於三宝前修功德,诵经及称佛名号:凭仗三宝力的加被,使临命终时得大利益。《地藏菩萨本愿经》说明,人在临终时境界不好,罪业又重,最容易堕落。如果本人的父母兄弟姊妹等亲属,为之设福修功德,燃灯造旛,诵经或念佛菩萨名号,都能令死者离开危险的道路,走向平安的前途。
更简要的方法是,在人临命终时,若能听闻地藏菩萨名号,一声圣号直达耳根,知有地藏菩萨,此人即永不历三恶道苦;若更能为其
布施念经,放生作福,则更不会堕落。
【命终后的拔济】
救济方法:对于作恶业的,可以在临终时仗三宝威力来救拔。如果已经死了,《地藏菩萨本愿经》说明,应该在七七日内,为他修福、布施、念佛、回向,令他远离三恶道苦,生於人间或天道。
七七日,指七个七日共四十九天,在七七日中作佛事,并不限于头七或二七的日期,而是四十九天内都可以作。在四十九日内,请出家人诵经礼忏,设斋供养,以此功德回向先亡。在亡者下一生的业报还未现前的过渡阶段,使亡者从恶道中转回来改变受生的目的地。
佛教的“七七日”受报原理:人死后,有的即刻受果报,有的经过一段时间才受。作无间重罪的,此一念死,后一念立刻下地狱,中间一念距离都没有,即成无间狱。生天道亦是这样,若作重善业,此一念死下一念即生天。若生人间、畜生 、饿鬼等,大多经过一段时间才受果报。
从死后到再受生这一阶段名“中阴身”,中阴身七天死一次,死后在第二念立即再受另一中阴身。
可能在第一天或第二天受后生果报,最久经过四十九日的七生七死,即决定受生。中阴身是过渡阶段的过渡形态。
七七日内,亡者在念念间,都希望眷属为之祈求三宝加庇且广修福德,而能在堕落的边缘得到改善机会。
死者在中阴身无力做主,只有希望眷属为他拔度超荐。若过了七七日无人济拔, 只好随业受三恶道苦。
超度佛事的功德分配:家属为死人诵经念佛,功德并不完全归於亡人。
若人命终后,为他布施作福诵经念佛等,所得的一切功德,活人多而死人少。作功德者得六分,死者得一分。
所以《地藏经》说:“存亡两利”。同时《地藏经》强调,在七七日内为亡者做功德,需要家属和诵经者的共同虔诚,才能发生效用。如果斋主杀生食肉,或僧众作佛事不精进,死者不能获益 。所以眷属以清净心诚恳心,并参加素食,在三宝中生信心,才有效果。
(另)十斋日诵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果在“十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三十日)持斋并读诵一遍《地藏菩萨本愿经》,就能远离疾病,衣食富足。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唵 钵啰末邻陀宁 娑婆诃”
一实境界:《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菩萨说,求向大乘者应当依止“一实境界”,才能修信解并进入菩萨种性。对此地藏菩萨宣说了四点:
①生佛无别,同一真如:众生心体本是不生不灭而清净无碍,没有分别而平等无二。一切的众生心圣贤心和诸佛菩萨心,都是这样的真如。
②妄心无体,妄境不实:众生因虚妄心而起种种分别,五蕴觉知等心识都因无明而生妄境,本质也虚幻不可得。 虚妄心生灭而不可实见,所以没有本体。如果不堕虚妄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但因为众生妄心分别而有一切差别相。
③心境互依,似有实无:一切法都依妄心为本而生,但是妄心并无自体,它也是依妄境而有。妄心和境界是相依而生而没有先后。就像梦境因妄念而生,而梦境又再影响心念而增妄想,这是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
④妄心和妄境相互产生,但若妄心消逝则梦醒,一切境界完全消失,所以妄心还是根源。所以一切法都以心为本从心而生,一切法的本质是“心”。
一心二相:地藏菩萨以一实相境界为体,认为心有“心内相”和“心外相”二种相。
①心内相:又有真和妄二种。“真”心就是所谓的真心实相本体,佛性真如没有差别,清净圆满没有障碍,由于太细微隐密所以众生难以发现,无论众生生死轮回到哪一处,真心都恒常不坏。反观“妄”心就是心念的分别觉知,攀缘思虑,忆念思想等心识作用。虽然念念相续不断而能生一切种种境界,但都虚妄不真实。
②心外相:指的是依靠妄心“心内相”所显见的种种虚妄境界相。所以“心外相”是妄境的异名,是“心内相”所生。境界现前便知道是内心和内心的差别在起作用。 如梦所见种种境界,为果为因。皆依无明妄识。心俱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依妄境界熏习力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名众生。
③二相关系:内相和外相是因果关系,也是体用关系。心内相是因是体,心外相是果是用。所以一切法(物质和精神)本质都是“心”。境是妄心的造作,像梦一样是虚妄而不是真实。
唯心识观:
①在一切时一切处,观照身口意的所有活动,知道是心在造作。
②乃至任何外境,当心念执着在上面时,必须很快觉察不要忘记。如果忘记便走出了唯心实观,反而去攀缘外境。(分别性观门)
③念念间都应观察,时时刻刻照顾自己的心,使自己的心紧紧追随心中所起的任何念头,这样使心对所起的任何念头都能清楚知道。(分别性止门)
④知道一切念头是自己内心分别生出,不是外境本身有念有分别。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无量念头,都是自己内心所生,而外面一切境界并没有生起分别来。(依他性观门)
⑤眼前一切境界,自身没有分别念想,那他本身也不会有长短有无。观察成熟时,得知一切外境由心而生,如果离开心就无任何一法任何一相,也不能自见自身有什么差别。(依他性止门)进修:地藏菩萨说修唯心识观通过观色唯心悟本寂而达到“色寂三昧”。得到色寂三昧也仅是名字位中的入手观法,而定慧不深,所以需要进一步修“奢摩他”和“毗婆舍那”这二种观心方法。得到成就能很快超登佛慧,达到“唯心识观”的“最上智慧门”。
真如实观:
①观门:真如实观是对真如实性的观察,这是由唯心识观中依他性止门,观察一切唯心想生,唯心生灭无暂时住,而进入真如实性的观门,观察心性原本不生不灭。观察清楚则是真如实性的观门成就。
②止门:因为心性本没有生灭,并不是色声香味触法,所以不能见闻觉知。也不能另外就不可见闻觉知的境界,拿来当作心性,因为这些都是分别,所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心性虽不可见闻觉知,但见闻觉知的本体就是心性,不可认为凡不见闻觉知的就是心性。这是真如实性的止门。
()须菩提
须菩提是古印度拘萨罗舍卫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种族:属于新·人族。
称号:苏补底、须扶提、须浮帝、薮浮帝修、浮帝、须枫。号称“解空第一”。
所处时代:佛陀时代。
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
在须菩提刚刚出生的时候,就有看相之人称他将来不会被人世间的名闻利养所束缚。
须菩提智慧过人,然而性恶劣,嗔恨炽盛,为亲友厌患,遂舍家入山林。山神导之诣佛所,佛陀为说嗔恚之过患,师自悔责忏罪。后得须陀洹果,复证阿罗汉果。系佛陀弟子中最善解空理者,被誉为‘解空第一’。于佛陀之说法会中,常任佛陀之当机众,屡见于般若经典中。
每次化缘,都会去有钱人家里化缘。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
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就是觉知「空」的智能。
空,太玄妙,太难懂,说有不是,说无也不是。空,不是用言说,也不是用心思可以懂的道理。
在佛陀座下,一千二百五十个大阿罗汉的弟子中,真正能懂得空的道理,真正能体证到空的妙义的,就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
须菩提,我们从他初生的吉兆来看,就知道他是一位不平凡又很奇特的人物。
原来,尊者诞生的那一天,家中所有的财宝、用具都忽然不见了,全家人都非常的忧心,所以很快的请相师回来卜卦。
相师卜卦后,说道:“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你们家所生的是贵子,室中金银宝物在贵子初生时会一切皆空,这象征着他是解空第一人呢!就为他取名空生吧!”
相师的话,安定了全家人的心,从此,尊者的大名,有人称他空生,也有人称他善吉,直到三天以后,尊者家中的财宝和用具,才又恢复原状。
解空第一的尊者,初生的征兆,真是稀奇万分,古今难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