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乾隆朝的那些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 再有,吴达善快刀斩乱麻迅速审结良卿一案:
良卿所犯罪行主要有三:一是对刘标造成的历年亏空不但不及早查参,反而想借移设钱局谋图掩饰。后又示意道府赔认未遂,才将此事参出。二是将刘标借出在外应行归案查抄之银批留私抵亏项,始终隐瞒未报;三是在办理普安州民吴国治等控告差役滥派一案中,违例派本州知州陈旭会审,以致酿成冤情,实属欺君罔上。
据此,吴达善等提出:良卿除收受属员馈送等轻罪不议外,应照各衙门合奏公事,规避增减紧关情节朦胧奏准斩监候律,拟斩。但良卿受恩深重,敢于匿情欺罔,应请旨即行正法。对于方世俊的处理,吴达善等认为:方世俊屡受贿赂,已属败检贪官。在刘标开矿一事中,不秉公办事,收受贿赂一千两白银,实属贪赃枉法。
据此,吴达善等提出:“方世俊除收受刘标馈送朝珠、玉器等物轻罪不议外,应照枉法赃八十两绞监候律,拟绞。但系封疆大吏婪藏执法,亦应请旨即行正法,以昭炯戒。
对于方四的处理意见,吴达善等提出:“方四于刘标求厂开矿,从中说合,得受银四百两。合依监临官吏家人因事受财照官吏受财律定罪,不准减等。无禄人,枉法赃一百二十两绞律,拟绞监候,秋后处决。”
对于刘标,初步判处绞刑,但是由于所犯罪行较重,归于亏缺案内从重定罪,即行斩决。对于高积,吴达善等审理认为,高积将官库水银贩卖渔利,复转贩货物,勒令属员分买,藐视法律,营私贪赃,实属罪无可恕。拟判处绞监候,秋后处决。
对于永泰,则判处斩监候,秋后处决。
吴达善呈送给乾隆帝御览的奏折上,被乾隆用笔写下几个大大的红字,‘三法司核拟速奏,该员定需严惩不怠’,足见当时乾隆的愤慨。
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初九日,良卿在贵州伏法。
由陈道海一手暗中推动的良卿弹劾刘标一案,最终以处决两位巡抚、一位按察使,一位知府而告结束,这应该算是倒在陈道海手里的第二批贪官,比起前次的两淮盐引案规模也只小上一点点。
(纵观发生于乾隆朝的三大案,两淮盐引案、甘肃米捐案、闽浙亏空案均有陈道海的身影。只要有陈道海在场兴风作浪的案子,必将是一片血雨腥风,官吏伤亡惨重,这都成了大清官吏之后的共识,而陈道海日后也被戴上了‘官屠’的绰号。陈道海成长的历史,也算是乾隆朝反腐倡廉的历史。)
在审理良卿一案的同时,朱珪也上了条陈,他认为贵州官场已腐烂,众多官员勾结一气,贪赃枉法,随意买卖府库中物,又任意加派谣役,若不出重手整治,受苦的将是贵州百姓,恳请乾隆帝能降旨吴达善借良卿案而一查到底,不能因上司勒买,且全省官员都牵涉其中而就法不责众,网开一面。
乾隆三十五年七月,朝廷旨意下,朱珪升迁为山西按察使,一月之内需到任,不得延误。接到圣旨后,朱珪
愣了。这左迁的旨意也下得太快了些,吏部的效率居然如此之高,令人费解了,看来是有皇上的意思在里面。
“皇上现在已无过去的宏图大志,年岁渐长后开始贪图享乐。如今朝中勋贵尽皆闭口,专侍奉承,哪能更张现实,这国运焉能不败乎。前有两淮盐引案,今有良卿案,后事未知啊。
现今自己明之不可为而为之,实为不识实务,终落得个调任山西的下场。天下的官场一般黑,山西也非净土,难道这天下就没希望可言了吗?
越想越气,气急攻心,心口一甜,嘴一张,直接喷了口血出来,飞溅到白色帏幕上。
见朱珪身子晃了几晃,一副摇摇欲倒的样子,一直在书房内呆着的陈道海赶紧上前用力撑住。而朱珪也终于稳住了激荡的心情,可胸中一口闷气始终郁积在心,不吐实不畅快,击节高唱道,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意呀!!!”
这首《水龙吟》乃是辛弃疾于乾道四年任建康通判,登临赏心亭俯瞰大好河山,欲赴沙场,一试霜刀。却因朝廷腐败,谗臣当道,竟无人会,登临意,故慷慨而歌。
此词道出朱珪的心声,他朱珪正要大展身手之际,却被朝中贪官所牵制,又因乾隆帝的原因,被迫调离,实在与那辛弃疾的处境相似之极。
陈道海于是劝说道,
“大人,您千万别把自己给气坏了。其实依我看来,这大清朝还是有希望的。”
“哦?”朱珪不禁差异地反问道,
“说说看。”
“我是听说书的人讲过这么个故事,圣祖爷为保我大清江山能稳固发展,在不知选择何人为帝之际,他认为乾隆爷堪可大任,择孙可保大清三代平安,便立雍正爷为帝。
大人,既然乾隆爷已是不思进取,要振我大清,就需在下一代君主身上着手,也只有未来的帝王才能实现大人您的一些抱负。而能影响一代君王之人,非帝师莫属了。”
听到帝师二字,朱珪便想到了康熙朝的伍次友。他以一介布丁,成为玄烨的受业恩师,助其诛螯拜,灭三藩,连康熙帝也明说其受伍次友助力甚多,可见帝师在帝王的内心中的重要性。朱珪从帝师又想到了乾隆百年之后的大清皇帝。
“未来的帝王?”朱珪不住地吟念着,这脑海中不住地闪跃过一件事:
近年来,朝廷内外不断都有人在议论皇上,说他‘贪婪禄位,不立皇储。皇上听后大怒,当场在太和殿上朝文武百官宣布已于三十三年冬选立皇储,并写下诏书密藏于乾清宫光明正大匾之后,并云吴吴苍天可证。
结合到三十三年冬南郊大祀那日,乾隆帝命十四岁的十五阿哥永琰代祀东陵之事,往往代祀者即为储君,这岂不是已经暗示乾隆爷已将祖宗基业托付于永琰?当然,这只是单纯的猜测而已,就算即使成为事实,也能发生变化,就如康熙帝两废太子之事。
朱珪又仔细地分析了一下,在诸皇子中,只有八阿哥永璇与永琰一争这帝位,其他的阿哥们如十一阿哥永瑆、十二阿哥永璂,他们不得皇上之宠信,而十六阿哥永璘又太小。
虽然八阿哥永璇从各方面来说都比永琰优秀,可他却有了师傅了,并不是自己要效忠的对象。那么筛选完毕后只剩下永琰了。
陈道海见朱珪的神情,推测出他大概因已解开了心结,便说道,
“恭喜大人。”
“何喜之有?”朱珪有意反问道。
“大人定是想通了某个道理而喜形于色。”
“好你个小鬼头,观颜察色功夫一等啊。既然你解了我心中难题,便赏你点什么吧!”
陈道海可不敢推辞,故作姿态的后果很严重的,于是直接提出说道,
“大人,我想跟随您到山西,离开这贵州之地。”
“哦?跟着我?我怕尤拔世尤大人不肯割爱啊!”朱珪答道,
“只要大人您向尤大人提出,我想他应该会应允的。”
以陈道海的聪明才智,加上尤拔世透露出来的珠丝马迹,他已经基本能确定自己这一世可能与那当朝的一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傅恒有关。
现今傅恒病势反复,而尤拔世一直认定自己就是傅恒的私生子,于是对自己的态度也有所转变。若傅恒病死,则自己就成了一弃子,不如现在就随朱珪离开,闯荡一番事业出来,而后再寻机会入京,谋求发展。
“也罢,我可以与尤大人一说,肯与不肯则在尤大人身上了。若应允,你就与我同赴山西一段时间。毕竟你已入了吏途,再想从吏转官,难度颇大。若有机会就把你给推荐到大内侍卫处去。”
这是要自己打前站了啊!陈道海明白朱珪的心思,很是热忱地答应下来。
乾隆三十五年七月,内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一等忠勇公傅恒病逝,尤拔世应允陈道海转换门庭。八月,陈道海随同朱珪启程前往山西。
p; 再有,吴达善快刀斩乱麻迅速审结良卿一案:
良卿所犯罪行主要有三:一是对刘标造成的历年亏空不但不及早查参,反而想借移设钱局谋图掩饰。后又示意道府赔认未遂,才将此事参出。二是将刘标借出在外应行归案查抄之银批留私抵亏项,始终隐瞒未报;三是在办理普安州民吴国治等控告差役滥派一案中,违例派本州知州陈旭会审,以致酿成冤情,实属欺君罔上。
据此,吴达善等提出:良卿除收受属员馈送等轻罪不议外,应照各衙门合奏公事,规避增减紧关情节朦胧奏准斩监候律,拟斩。但良卿受恩深重,敢于匿情欺罔,应请旨即行正法。对于方世俊的处理,吴达善等认为:方世俊屡受贿赂,已属败检贪官。在刘标开矿一事中,不秉公办事,收受贿赂一千两白银,实属贪赃枉法。
据此,吴达善等提出:“方世俊除收受刘标馈送朝珠、玉器等物轻罪不议外,应照枉法赃八十两绞监候律,拟绞。但系封疆大吏婪藏执法,亦应请旨即行正法,以昭炯戒。
对于方四的处理意见,吴达善等提出:“方四于刘标求厂开矿,从中说合,得受银四百两。合依监临官吏家人因事受财照官吏受财律定罪,不准减等。无禄人,枉法赃一百二十两绞律,拟绞监候,秋后处决。”
对于刘标,初步判处绞刑,但是由于所犯罪行较重,归于亏缺案内从重定罪,即行斩决。对于高积,吴达善等审理认为,高积将官库水银贩卖渔利,复转贩货物,勒令属员分买,藐视法律,营私贪赃,实属罪无可恕。拟判处绞监候,秋后处决。
对于永泰,则判处斩监候,秋后处决。
吴达善呈送给乾隆帝御览的奏折上,被乾隆用笔写下几个大大的红字,‘三法司核拟速奏,该员定需严惩不怠’,足见当时乾隆的愤慨。
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初九日,良卿在贵州伏法。
由陈道海一手暗中推动的良卿弹劾刘标一案,最终以处决两位巡抚、一位按察使,一位知府而告结束,这应该算是倒在陈道海手里的第二批贪官,比起前次的两淮盐引案规模也只小上一点点。
(纵观发生于乾隆朝的三大案,两淮盐引案、甘肃米捐案、闽浙亏空案均有陈道海的身影。只要有陈道海在场兴风作浪的案子,必将是一片血雨腥风,官吏伤亡惨重,这都成了大清官吏之后的共识,而陈道海日后也被戴上了‘官屠’的绰号。陈道海成长的历史,也算是乾隆朝反腐倡廉的历史。)
在审理良卿一案的同时,朱珪也上了条陈,他认为贵州官场已腐烂,众多官员勾结一气,贪赃枉法,随意买卖府库中物,又任意加派谣役,若不出重手整治,受苦的将是贵州百姓,恳请乾隆帝能降旨吴达善借良卿案而一查到底,不能因上司勒买,且全省官员都牵涉其中而就法不责众,网开一面。
乾隆三十五年七月,朝廷旨意下,朱珪升迁为山西按察使,一月之内需到任,不得延误。接到圣旨后,朱珪
愣了。这左迁的旨意也下得太快了些,吏部的效率居然如此之高,令人费解了,看来是有皇上的意思在里面。
“皇上现在已无过去的宏图大志,年岁渐长后开始贪图享乐。如今朝中勋贵尽皆闭口,专侍奉承,哪能更张现实,这国运焉能不败乎。前有两淮盐引案,今有良卿案,后事未知啊。
现今自己明之不可为而为之,实为不识实务,终落得个调任山西的下场。天下的官场一般黑,山西也非净土,难道这天下就没希望可言了吗?
越想越气,气急攻心,心口一甜,嘴一张,直接喷了口血出来,飞溅到白色帏幕上。
见朱珪身子晃了几晃,一副摇摇欲倒的样子,一直在书房内呆着的陈道海赶紧上前用力撑住。而朱珪也终于稳住了激荡的心情,可胸中一口闷气始终郁积在心,不吐实不畅快,击节高唱道,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意呀!!!”
这首《水龙吟》乃是辛弃疾于乾道四年任建康通判,登临赏心亭俯瞰大好河山,欲赴沙场,一试霜刀。却因朝廷腐败,谗臣当道,竟无人会,登临意,故慷慨而歌。
此词道出朱珪的心声,他朱珪正要大展身手之际,却被朝中贪官所牵制,又因乾隆帝的原因,被迫调离,实在与那辛弃疾的处境相似之极。
陈道海于是劝说道,
“大人,您千万别把自己给气坏了。其实依我看来,这大清朝还是有希望的。”
“哦?”朱珪不禁差异地反问道,
“说说看。”
“我是听说书的人讲过这么个故事,圣祖爷为保我大清江山能稳固发展,在不知选择何人为帝之际,他认为乾隆爷堪可大任,择孙可保大清三代平安,便立雍正爷为帝。
大人,既然乾隆爷已是不思进取,要振我大清,就需在下一代君主身上着手,也只有未来的帝王才能实现大人您的一些抱负。而能影响一代君王之人,非帝师莫属了。”
听到帝师二字,朱珪便想到了康熙朝的伍次友。他以一介布丁,成为玄烨的受业恩师,助其诛螯拜,灭三藩,连康熙帝也明说其受伍次友助力甚多,可见帝师在帝王的内心中的重要性。朱珪从帝师又想到了乾隆百年之后的大清皇帝。
“未来的帝王?”朱珪不住地吟念着,这脑海中不住地闪跃过一件事:
近年来,朝廷内外不断都有人在议论皇上,说他‘贪婪禄位,不立皇储。皇上听后大怒,当场在太和殿上朝文武百官宣布已于三十三年冬选立皇储,并写下诏书密藏于乾清宫光明正大匾之后,并云吴吴苍天可证。
结合到三十三年冬南郊大祀那日,乾隆帝命十四岁的十五阿哥永琰代祀东陵之事,往往代祀者即为储君,这岂不是已经暗示乾隆爷已将祖宗基业托付于永琰?当然,这只是单纯的猜测而已,就算即使成为事实,也能发生变化,就如康熙帝两废太子之事。
朱珪又仔细地分析了一下,在诸皇子中,只有八阿哥永璇与永琰一争这帝位,其他的阿哥们如十一阿哥永瑆、十二阿哥永璂,他们不得皇上之宠信,而十六阿哥永璘又太小。
虽然八阿哥永璇从各方面来说都比永琰优秀,可他却有了师傅了,并不是自己要效忠的对象。那么筛选完毕后只剩下永琰了。
陈道海见朱珪的神情,推测出他大概因已解开了心结,便说道,
“恭喜大人。”
“何喜之有?”朱珪有意反问道。
“大人定是想通了某个道理而喜形于色。”
“好你个小鬼头,观颜察色功夫一等啊。既然你解了我心中难题,便赏你点什么吧!”
陈道海可不敢推辞,故作姿态的后果很严重的,于是直接提出说道,
“大人,我想跟随您到山西,离开这贵州之地。”
“哦?跟着我?我怕尤拔世尤大人不肯割爱啊!”朱珪答道,
“只要大人您向尤大人提出,我想他应该会应允的。”
以陈道海的聪明才智,加上尤拔世透露出来的珠丝马迹,他已经基本能确定自己这一世可能与那当朝的一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傅恒有关。
现今傅恒病势反复,而尤拔世一直认定自己就是傅恒的私生子,于是对自己的态度也有所转变。若傅恒病死,则自己就成了一弃子,不如现在就随朱珪离开,闯荡一番事业出来,而后再寻机会入京,谋求发展。
“也罢,我可以与尤大人一说,肯与不肯则在尤大人身上了。若应允,你就与我同赴山西一段时间。毕竟你已入了吏途,再想从吏转官,难度颇大。若有机会就把你给推荐到大内侍卫处去。”
这是要自己打前站了啊!陈道海明白朱珪的心思,很是热忱地答应下来。
乾隆三十五年七月,内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一等忠勇公傅恒病逝,尤拔世应允陈道海转换门庭。八月,陈道海随同朱珪启程前往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