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bqg34.org,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汉奸?海盗?
实事求是地讲,日本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倭寇军的主力,绝非是智商有何过人之处,只是因为他们脑子一根筋,打仗不怕死,总是冲在最前面,正是所谓好用又结实。
而根据史料记载,这帮远道而来的日本抢劫犯基本不识路,脑袋也不好使,如果让他们自己上岸转悠,没准儿就被人贩子给卖了。
其实,日本人到中国沿海混饭吃,从朱元璋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但两百多年你抢我抓,也没出什么大乱子。嘉靖年间,倭寇之所以如此庞大,且有组织、无纪律,实在要拜两位仁兄所赐,这两个人,一个叫汪直,另一个叫徐海。
汪直,是明史上的称呼,其他史书大都称王直。十分凑巧,这位兄台正是胡宗宪的老乡,他也是徽州人。要说起这位兄弟的传奇经历,那实在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在许多史书上,汪直的定义大致如此:生性狡诈,偷鸡摸狗,后游荡到日本,勾结倭寇,为日本人带路进犯中国,是罪大恶极的狗汉奸。
倭寇的真相
这的确是一个极其醒目,且振奋人心的结论,但在我看来,它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而且至少我可以肯定一点:汪直不是汉奸。
这里特别声明:本人不是翻案一族,也无意向这方面发展,下此结论,只是因为汪直不符合汉奸的定义。
什么是汉奸?在嘉靖年间,所谓汉奸,就是给日本倭寇干活的人。
按此标准,汪直实在不够格,因为这位兄台确实没帮日本人干活,恰恰相反,是日本人给他打工。
汪直,号五峰。其实那一切传奇风波的起始,只是因为一桩生意。
作为胡宗宪的最强对手,汪直自幼就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不过很可惜,他的聪明并不在读书上。
汪直的脑袋似乎很难接受四书五经的信号,读书对他而言是一种折磨,所以机灵的他很快就给自己找到了另一条出路——做生意。
一般人做生意,都是由小做起,先得摆地摊,开杂货店,慢慢地才能倒钢材,卖军火。而汪直却大为不同,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汪老板的生意起点相当高——国际贸易。
汪直的海上贸易
所谓国际贸易,说穿了就是把国内的货卖到国外,再倒回来。汪直很明白,在街头卖香烟是很难发财的,只有转口贸易才能致富。在明代,海上贸易是被明令禁止的,所谓“片板不得下海”,抓住了可不是闹着玩的。但是历史无数次证明,棍棒打不倒经济规律,发家致富的意志和决心是无法阻拦的。
汪直就是早期下海的发起人之一,他找到了一个叫徐惟学的合伙人,说服他一同外出经商。这个徐惟学也不是善类,早年还干过几年强盗,后来心一横变卖家产也下了海。
汪直的第一笔贸易是在广东进行的,他带着货物在一个深夜悄悄出海,向着更远的南方驶去。
在今天的东南亚一带,汪直以极为悬殊的价格卖出了他的货物,当巨额的利润流入口袋的时候,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兴奋。
于是他下定决心,赌上自己的一切,把这笔生意做到底。
随着生意的不断进行,汪直的船队越来越庞大,手下越来越多,利润也越来越丰厚,汪老板终于成功致富,成为众人模仿的榜样。
如果事情就此打住,应该还不算太坏。汪直的行为从法律上定义,应该算是走私,而最坏的结果无非是树大招风,被省长兼海关关长胡宗宪盯住,然后在某一次走私中被缉私大队长俞大猷抓住,之后判刑、流放或是杀头。
但汪老板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见好就收也绝不是他的人生信条,不久之后,他终于作出了一个改变许多人一生的选择。
东南亚的业务潜力已经不大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汪老板决定转向日本市场。原因很简单——日本人的钱好赚。
就地理而言,日本实在是个鸟不生蛋的地方,除了火山和地震外,差不多什么都缺。汪直贩运货物到这里,想开多高价就开多高价,独此一家,爱买不买。
除了提高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外,汪老板还为减少日本人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为在提供日常物品的同时,他还走私一种十分特别的货物。
其实这种货物大家并不陌生,近几百年来,在国家贸易品的排名中,它始终盘踞排行榜第一名——军火。
在东南亚贸易中,汪直和葡萄牙人成了铁哥们儿。葡老外们喜欢中国的瓷器、茶叶,口袋里却没钱,只好拿枪去换,且唯恐汪直不收,所以价格便宜,算是半卖半送。
汪直充分发挥了奸商的本色,每次都表现得极其为难,还经常表示下不为例,结果一转手,就把它们送到了日本——以十倍的价格。
参考消息
物以希为贵
明朝时期的日本可不是如今的模样,他们每次派遣使者带到大明的礼物不是硫黄、陶罐,就是折扇、武士刀,基本乏人问津。到了嘉靖年间,日本的茶道形成,贵族之间的攀比之风盛行,所需的诸种唐物,如丝绸、茶叶等,都已经涨到天价。甚至当时日本的当铺都把唐物当做奢侈品,并规定举凡唐物典当,每月的借款利息不得超过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六。
别说十倍,就是一百倍,估计日本人也照买不误。当时正是战国时代,彼此之间打来打去不亦乐乎,大刀长矛也用腻了,大家都改玩枪了。
在汪直的订货名单中,岛津、织田等诸侯都是大客户。汪老板还比较讲信用,有时还会去调查战争杀伤情况,确保售后服务。
当然了,在贸易进行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插曲。东南亚和浙江沿海向来是海盗聚集地,汪直的船队经常由于目标太大,被人抢劫。汪老板气得不行:我运的是军火,你竟敢抢我?!
一怒之下,他组织了私人武装。开始还只是护航,后来发现海盗这活儿来钱更快,索性兼职干起了海盗。就这样,汪直由一个海外淘金者变成海商,最后又成为了武装走私集团的头目。
然而,这远不是终点。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汪氏海外贸易有限公司兼海盗无限集团亟需寻找一个固定的办公场所。当然困难是存在的,嘉靖先生虽说忙着修道,但绝不会允许汪老板在他鼻子下面开办事处。
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汪直决定把总公司搬到日本,具体位置在日本九州南部(今日本冲绳附近),他在那里占据了一片地方,作为自己的基地。
汪老板的生意做得很大,他不但有大型船队、私人武装,还过了一把皇帝瘾。在他的辖区内,住着四千多名中国移民,服从他的管理,他还雇用了很多来找工作的日本人,身体好的担任保镖或是打手,体格差的就安排扫大街,当下人使唤。
汪直对公司的发展十分满意,还给自己的这片自留地取了个名字——“宋国”。
必须说明的是,汪老板在日本开公司,是没有经过当局允许的,也没有到有关部门注册,成立多年一分税钱也没交过。这事往大了说,就是非法侵占他国领土,是对国家尊严的大胆挑衅。
但从头到尾日本人连个屁都不敢放,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敢。
在日本史书里,战国被描述成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无数勇猛之士在万军之中横冲直撞,着实壮观。
但是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比如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桶狭间战役,那位威震日本、号称无人可挡的大诸侯今川义元,手底下的全部兵力不过四五万人,仅此而已。
汪直的海上贸易
当时,一般战役两方人数加在一起也就五六千人,要摆在中国,这也就是个仪仗队。不过倒怪不得日本同志们,毕竟人口有限,要组织个大规模战役难度太大,说句寒碜话,能战死个几千人已经很不容易了。
汪老板之所以如此嚣张,也正是欺负日本人少。当时光隶属于他的军队人数已经近万,而且都配备最新型火枪。其所在的九州地区民风彪悍,诸侯十分好战,汪直却对他们毫无顾忌,还经常派几千人拿着洋枪,开着战船,从他们的海岸招摇过市,这帮人别说武力对抗,连吱都不敢吱一声。
恰恰相反,他们对汪直十分客气,逢年过节还要送礼上供,唯恐得罪了这位有钱又有枪的大爷。
公正地说,汪直确实算不上汉
奸,因为估计日本也没人能用得起他这样的汉奸,倒是很多人日本人要眼巴巴地求他,靠他吃饭。
这就是汪直,这就是胡宗宪即将面对的头号对手,远比任何日本剑道高手都要可怕的对手。
相对而言,第二号人物的实力要差一些,但他却比汪直更具传奇色彩——因为一个女人。
徐海,徽州人,胡宗宪的第二强敌。
说来真是凑巧,他也是徽州人。老天爷实在很公平,谁惹出的麻烦谁来收拾,最终的决战将在这三个徽州人之间展开,只有一个胜利者。
汪直不是汉奸,但徐海是汉奸,货真价实的汉奸。
徐海的别号叫做普静,这个称呼看上去很像是和尚的法号,而实际上,它确实是一个和尚的法号。
在少年的时候,徐海曾经是杭州寺庙的和尚,每天撞钟念经,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有一天,他的叔叔跑来,告诉他自己已经找到了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还有个非常可靠的朋友做合伙人,只要你参加,管保前途远大,衣食无忧。
徐海考虑了很久,终于接受了叔叔的邀请,离开了寺庙,去干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
应该说,这个邀请并非全是忽悠,这份工作确实让他衣食无忧,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说是前途远大。
但问题在于,他的叔叔名叫徐惟学,那位非常可靠的朋友叫做汪直,而那份有前途的工作,自然是走私。
徐海就这么下了水,开始跟着汪老板跑船。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入越来越多,相关业务(驾船、抢劫)也越来越娴熟,如无意外,他将很有可能成为汪直手下的走私头目。其结局无非两种:要么攒点钱,回家买房子娶老婆;要么一直干下去,直到被抓住或是被打死。
参考消息
帮着叔叔数钱
有证据表明,徐海刚刚东渡到日本,就被抵押给日本大隅地方的一个土豪,换来的几万两银子成了叔叔徐惟学的本钱。与其说徐惟学是迫于生意失败,才把跟着自己发财的侄子押给债主,倒不如说他是存心把侄子骗过来卖给日本人的。好在徐海是僧人出身,很多日本民众都把他当成从大明来传道的高僧,经常捐些香油钱。徐海就是靠这些钱赚了第一桶金:开了一家修理厂,专门给海盗们修船。
可是命运之手却将他推向了第三条路,一条更为奇异的道路。
徐惟学原本是汪直的合伙人,双方初始合作愉快。可慢慢地,这位兄台不满意了,两人虽然一同下海,但汪直的能力超过他,生意大过他,利润也高过他,思前想后,徐惟学决定分出去单干。
单干,要有资本,徐老板的钱不够,便四处找人借,而其中最大的一笔借款,债主恰好是日本倭寇。有了钱,徐老板就开始干起了走私兼海盗,但事实证明,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学问题:任何带有商业性质的活动,都是有风险的,走私和海盗也不例外。
徐惟学运气不太好,他的船队经常遇上风暴和明军,好几次血本无归。买走私货要钱,手下的抢劫犯们也要领工资,加上倭寇催款,徐惟学焦头烂额。
欠银行的钱,还不了最多不过是坐牢,可是欠倭寇的钱,还不起就没那么简单了,那可是拿命换来的,绝不容许变成坏账。可是徐惟学的家产已经卖光了,也没有什么可抵押的,于是无奈之下,他干了一件十分缺德的事——抵押自己的侄子。
在徐叔叔看来,侄子也算是他的财产。就这样,徐海成为了倭寇的财产人质。
此时的徐海倒还不以为然,以为不过是多吃几顿日本料理,不久后叔叔就会把他赎回来,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徐惟学实在没有做生意的命,回去后不但没翻本,反而赔得更多,最后还因债务纠纷丢了性命。
当这一消息传到徐海耳朵里时,面对着血本无归、暴跳如雷的倭寇,他没有慌张,镇定地用一句话挽救了自己:
“留下我的性命,我跟你们一起干。”
反正钱也没了,为了不至于人财两空,徐海就此成为了倭寇的一员。当然,在那些日本人的眼里,他们不过是多了个端茶倒水的人而已。
然... -->>
汉奸?海盗?
实事求是地讲,日本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倭寇军的主力,绝非是智商有何过人之处,只是因为他们脑子一根筋,打仗不怕死,总是冲在最前面,正是所谓好用又结实。
而根据史料记载,这帮远道而来的日本抢劫犯基本不识路,脑袋也不好使,如果让他们自己上岸转悠,没准儿就被人贩子给卖了。
其实,日本人到中国沿海混饭吃,从朱元璋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但两百多年你抢我抓,也没出什么大乱子。嘉靖年间,倭寇之所以如此庞大,且有组织、无纪律,实在要拜两位仁兄所赐,这两个人,一个叫汪直,另一个叫徐海。
汪直,是明史上的称呼,其他史书大都称王直。十分凑巧,这位兄台正是胡宗宪的老乡,他也是徽州人。要说起这位兄弟的传奇经历,那实在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在许多史书上,汪直的定义大致如此:生性狡诈,偷鸡摸狗,后游荡到日本,勾结倭寇,为日本人带路进犯中国,是罪大恶极的狗汉奸。
倭寇的真相
这的确是一个极其醒目,且振奋人心的结论,但在我看来,它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而且至少我可以肯定一点:汪直不是汉奸。
这里特别声明:本人不是翻案一族,也无意向这方面发展,下此结论,只是因为汪直不符合汉奸的定义。
什么是汉奸?在嘉靖年间,所谓汉奸,就是给日本倭寇干活的人。
按此标准,汪直实在不够格,因为这位兄台确实没帮日本人干活,恰恰相反,是日本人给他打工。
汪直,号五峰。其实那一切传奇风波的起始,只是因为一桩生意。
作为胡宗宪的最强对手,汪直自幼就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不过很可惜,他的聪明并不在读书上。
汪直的脑袋似乎很难接受四书五经的信号,读书对他而言是一种折磨,所以机灵的他很快就给自己找到了另一条出路——做生意。
一般人做生意,都是由小做起,先得摆地摊,开杂货店,慢慢地才能倒钢材,卖军火。而汪直却大为不同,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汪老板的生意起点相当高——国际贸易。
汪直的海上贸易
所谓国际贸易,说穿了就是把国内的货卖到国外,再倒回来。汪直很明白,在街头卖香烟是很难发财的,只有转口贸易才能致富。在明代,海上贸易是被明令禁止的,所谓“片板不得下海”,抓住了可不是闹着玩的。但是历史无数次证明,棍棒打不倒经济规律,发家致富的意志和决心是无法阻拦的。
汪直就是早期下海的发起人之一,他找到了一个叫徐惟学的合伙人,说服他一同外出经商。这个徐惟学也不是善类,早年还干过几年强盗,后来心一横变卖家产也下了海。
汪直的第一笔贸易是在广东进行的,他带着货物在一个深夜悄悄出海,向着更远的南方驶去。
在今天的东南亚一带,汪直以极为悬殊的价格卖出了他的货物,当巨额的利润流入口袋的时候,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兴奋。
于是他下定决心,赌上自己的一切,把这笔生意做到底。
随着生意的不断进行,汪直的船队越来越庞大,手下越来越多,利润也越来越丰厚,汪老板终于成功致富,成为众人模仿的榜样。
如果事情就此打住,应该还不算太坏。汪直的行为从法律上定义,应该算是走私,而最坏的结果无非是树大招风,被省长兼海关关长胡宗宪盯住,然后在某一次走私中被缉私大队长俞大猷抓住,之后判刑、流放或是杀头。
但汪老板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见好就收也绝不是他的人生信条,不久之后,他终于作出了一个改变许多人一生的选择。
东南亚的业务潜力已经不大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汪老板决定转向日本市场。原因很简单——日本人的钱好赚。
就地理而言,日本实在是个鸟不生蛋的地方,除了火山和地震外,差不多什么都缺。汪直贩运货物到这里,想开多高价就开多高价,独此一家,爱买不买。
除了提高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外,汪老板还为减少日本人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为在提供日常物品的同时,他还走私一种十分特别的货物。
其实这种货物大家并不陌生,近几百年来,在国家贸易品的排名中,它始终盘踞排行榜第一名——军火。
在东南亚贸易中,汪直和葡萄牙人成了铁哥们儿。葡老外们喜欢中国的瓷器、茶叶,口袋里却没钱,只好拿枪去换,且唯恐汪直不收,所以价格便宜,算是半卖半送。
汪直充分发挥了奸商的本色,每次都表现得极其为难,还经常表示下不为例,结果一转手,就把它们送到了日本——以十倍的价格。
参考消息
物以希为贵
明朝时期的日本可不是如今的模样,他们每次派遣使者带到大明的礼物不是硫黄、陶罐,就是折扇、武士刀,基本乏人问津。到了嘉靖年间,日本的茶道形成,贵族之间的攀比之风盛行,所需的诸种唐物,如丝绸、茶叶等,都已经涨到天价。甚至当时日本的当铺都把唐物当做奢侈品,并规定举凡唐物典当,每月的借款利息不得超过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六。
别说十倍,就是一百倍,估计日本人也照买不误。当时正是战国时代,彼此之间打来打去不亦乐乎,大刀长矛也用腻了,大家都改玩枪了。
在汪直的订货名单中,岛津、织田等诸侯都是大客户。汪老板还比较讲信用,有时还会去调查战争杀伤情况,确保售后服务。
当然了,在贸易进行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插曲。东南亚和浙江沿海向来是海盗聚集地,汪直的船队经常由于目标太大,被人抢劫。汪老板气得不行:我运的是军火,你竟敢抢我?!
一怒之下,他组织了私人武装。开始还只是护航,后来发现海盗这活儿来钱更快,索性兼职干起了海盗。就这样,汪直由一个海外淘金者变成海商,最后又成为了武装走私集团的头目。
然而,这远不是终点。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汪氏海外贸易有限公司兼海盗无限集团亟需寻找一个固定的办公场所。当然困难是存在的,嘉靖先生虽说忙着修道,但绝不会允许汪老板在他鼻子下面开办事处。
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汪直决定把总公司搬到日本,具体位置在日本九州南部(今日本冲绳附近),他在那里占据了一片地方,作为自己的基地。
汪老板的生意做得很大,他不但有大型船队、私人武装,还过了一把皇帝瘾。在他的辖区内,住着四千多名中国移民,服从他的管理,他还雇用了很多来找工作的日本人,身体好的担任保镖或是打手,体格差的就安排扫大街,当下人使唤。
汪直对公司的发展十分满意,还给自己的这片自留地取了个名字——“宋国”。
必须说明的是,汪老板在日本开公司,是没有经过当局允许的,也没有到有关部门注册,成立多年一分税钱也没交过。这事往大了说,就是非法侵占他国领土,是对国家尊严的大胆挑衅。
但从头到尾日本人连个屁都不敢放,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敢。
在日本史书里,战国被描述成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无数勇猛之士在万军之中横冲直撞,着实壮观。
但是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比如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桶狭间战役,那位威震日本、号称无人可挡的大诸侯今川义元,手底下的全部兵力不过四五万人,仅此而已。
汪直的海上贸易
当时,一般战役两方人数加在一起也就五六千人,要摆在中国,这也就是个仪仗队。不过倒怪不得日本同志们,毕竟人口有限,要组织个大规模战役难度太大,说句寒碜话,能战死个几千人已经很不容易了。
汪老板之所以如此嚣张,也正是欺负日本人少。当时光隶属于他的军队人数已经近万,而且都配备最新型火枪。其所在的九州地区民风彪悍,诸侯十分好战,汪直却对他们毫无顾忌,还经常派几千人拿着洋枪,开着战船,从他们的海岸招摇过市,这帮人别说武力对抗,连吱都不敢吱一声。
恰恰相反,他们对汪直十分客气,逢年过节还要送礼上供,唯恐得罪了这位有钱又有枪的大爷。
公正地说,汪直确实算不上汉
奸,因为估计日本也没人能用得起他这样的汉奸,倒是很多人日本人要眼巴巴地求他,靠他吃饭。
这就是汪直,这就是胡宗宪即将面对的头号对手,远比任何日本剑道高手都要可怕的对手。
相对而言,第二号人物的实力要差一些,但他却比汪直更具传奇色彩——因为一个女人。
徐海,徽州人,胡宗宪的第二强敌。
说来真是凑巧,他也是徽州人。老天爷实在很公平,谁惹出的麻烦谁来收拾,最终的决战将在这三个徽州人之间展开,只有一个胜利者。
汪直不是汉奸,但徐海是汉奸,货真价实的汉奸。
徐海的别号叫做普静,这个称呼看上去很像是和尚的法号,而实际上,它确实是一个和尚的法号。
在少年的时候,徐海曾经是杭州寺庙的和尚,每天撞钟念经,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有一天,他的叔叔跑来,告诉他自己已经找到了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还有个非常可靠的朋友做合伙人,只要你参加,管保前途远大,衣食无忧。
徐海考虑了很久,终于接受了叔叔的邀请,离开了寺庙,去干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
应该说,这个邀请并非全是忽悠,这份工作确实让他衣食无忧,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说是前途远大。
但问题在于,他的叔叔名叫徐惟学,那位非常可靠的朋友叫做汪直,而那份有前途的工作,自然是走私。
徐海就这么下了水,开始跟着汪老板跑船。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入越来越多,相关业务(驾船、抢劫)也越来越娴熟,如无意外,他将很有可能成为汪直手下的走私头目。其结局无非两种:要么攒点钱,回家买房子娶老婆;要么一直干下去,直到被抓住或是被打死。
参考消息
帮着叔叔数钱
有证据表明,徐海刚刚东渡到日本,就被抵押给日本大隅地方的一个土豪,换来的几万两银子成了叔叔徐惟学的本钱。与其说徐惟学是迫于生意失败,才把跟着自己发财的侄子押给债主,倒不如说他是存心把侄子骗过来卖给日本人的。好在徐海是僧人出身,很多日本民众都把他当成从大明来传道的高僧,经常捐些香油钱。徐海就是靠这些钱赚了第一桶金:开了一家修理厂,专门给海盗们修船。
可是命运之手却将他推向了第三条路,一条更为奇异的道路。
徐惟学原本是汪直的合伙人,双方初始合作愉快。可慢慢地,这位兄台不满意了,两人虽然一同下海,但汪直的能力超过他,生意大过他,利润也高过他,思前想后,徐惟学决定分出去单干。
单干,要有资本,徐老板的钱不够,便四处找人借,而其中最大的一笔借款,债主恰好是日本倭寇。有了钱,徐老板就开始干起了走私兼海盗,但事实证明,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学问题:任何带有商业性质的活动,都是有风险的,走私和海盗也不例外。
徐惟学运气不太好,他的船队经常遇上风暴和明军,好几次血本无归。买走私货要钱,手下的抢劫犯们也要领工资,加上倭寇催款,徐惟学焦头烂额。
欠银行的钱,还不了最多不过是坐牢,可是欠倭寇的钱,还不起就没那么简单了,那可是拿命换来的,绝不容许变成坏账。可是徐惟学的家产已经卖光了,也没有什么可抵押的,于是无奈之下,他干了一件十分缺德的事——抵押自己的侄子。
在徐叔叔看来,侄子也算是他的财产。就这样,徐海成为了倭寇的财产人质。
此时的徐海倒还不以为然,以为不过是多吃几顿日本料理,不久后叔叔就会把他赎回来,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徐惟学实在没有做生意的命,回去后不但没翻本,反而赔得更多,最后还因债务纠纷丢了性命。
当这一消息传到徐海耳朵里时,面对着血本无归、暴跳如雷的倭寇,他没有慌张,镇定地用一句话挽救了自己:
“留下我的性命,我跟你们一起干。”
反正钱也没了,为了不至于人财两空,徐海就此成为了倭寇的一员。当然,在那些日本人的眼里,他们不过是多了个端茶倒水的人而已。
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