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预约死亡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非常可靠。这是我们的国家统计局颂的数字。”齐大夫很有把握地说。
“假如您的数字准确无误,那我要说,以一个十一亿庞大人口的国家,只使用这样微不足道的镇痛剂,贵国的绝大多数晚期癌症病人,都是活活痛死的!”博士极为愤慨。
我们都愣住了。我们这个民族善于忍受疼痛,我们以坚忍不拔著称于世。我们的每一位久病的英雄都说,把好药留给别人吧,我还能忍。我们的医生习惯了对病人说,到实在不行了,再用镇痛药。刚有一点小痛就用,大痛时怎么办?
我们在思索。
蓝眼珠不依不饶:“每当我看到第三世界国家把大量的海洛因焚毁的时候,都万分遗憾。那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上帝给人感觉痛苦的神经,上帝又给了人克制疼痛的法宝。你们辜负了上帝的公平。”
齐大夫清了清嗓子,说:“詹姆斯博士,我很喜欢这种思维的碰撞。但是您知道吗?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一场悲壮而屈辱的鸦片战争。那场血火之战的挑起者就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缘于他们向我们输入鸦片。我们是鸦片战争的战败国。对此我们刻骨不忘。”
詹姆斯博士的眼睛蒙上云翳。他费力地回忆着,说:“很抱歉”
他毕竟是一个有良知的英国绅士。
他接着说:“抱歉的是,我并不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场战争。我是医生,我除了医学之外,其它一律不感兴趣。我只同您讨论医学。我不明白眼前这位老人发黑溃烂的双腿同10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有什么关联。你们以为不给这位痛不欲生的老人吃镇痛剂,那场战争的结局就会改写吗?我的中国同行,你们是不是把简单的医疗问题想得太复杂了太久远了?而对这个企图以纺织品自杀的老人,太少人道的关注!?”
我们张口结舌。无论我们多么地具有爱国主义情操,也无法同这个英国佬理论。他只懂医学。
我们又走进一间病房。这是一位老媪,用乒乓球一般瓷白的眼珠瞟着房顶。一个穿紫衣的护工正给她喂食。一种混有黄色颗粒的乳汗从她鼻孔的管里推进,少部分自嘴角外溢。尖锐的喉结滚动着,耙子似的把液体驱赶入胃。
“这是什么液体?”
“菠萝奶。”护工小白用英语回答博士。她无法确切称呼这种流质,就把菠萝和牛奶两个单词叠加。
詹姆斯博士听懂了,说:“这是一种残忍。”
一瓶纯白的液体悬挂在半空,好象猪板油。它们凝重地滴进老太婆骨瘦如柴的臂膀。
“这是在输油。”齐大夫简短地说。那是蛋白乳,给不能进食的病人提供高热量。
齐大夫忍不住说:“您可以说得明确一点么?谁对谁残忍?”
詹姆斯博士说:“我说得难道还不明确吗?是中国的临终关怀人员对临终的病人残忍。”
“能说得再详细一点吗?”齐大夫咄咄逼人地问。
“中国人太看重生命的数量,忽视生命的质量。在生命的末期,生命已毫无意义,关键是生存的品位。对于已经无法经口进食的人,你们把导管从她的鼻腔捅进去,强行把复杂的营养成份灌入毫无生气的胃,让她的消化道不得安宁。这难道不是残忍吗?还有你们叫做油的这种粘稠物,进入血管给她疲惫的心脏加重负担。她的肌体是一个衰弱的脚夫。你们却强加她更多的货物,难道不是残忍吗?我研究过你们的禅学,一个老人,不吃任何动物蛋白,拒绝人际交流,在深山老林里面对一块石壁,直至象音乐中的渐弱符号,融化在大自然中,成为你们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这种活着同死了一样的生存状态,不可思议。生命在于动作,没有了动作,犹如剥了皮的青蛙,连标本都不如。当死亡一定要降临的时候,就象一个婴儿的诞生,我们要做的是让它到来的更为舒适和顺利。”
我想到了一个词——“方沟”东西方文化的沟。真是一条深邃的大峡谷,我们可以相互听到歌声,但想走到一起,多么艰难!
齐大夫用比英国人更为地道的姿势抱着双肩说:“我从理论上同意您的观点,詹姆斯博士。但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这样一句话,对具体情况要做具体分析”
正说着,小白捧着一个多层奶油蛋糕。图案繁复,床上架屋,堂皇得象古罗马的竞技场。
“奶奶,您要的蛋糕来了。先拿来给您瞧瞧,让您高兴高兴。等一会儿,您的儿子女儿儿媳妇女婿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来了,我们就把蜡烛点着,说什么您也要吃一块寿糕,有一点没能叫您满意,就是我在店里买生日蜡烛,人家说,老人家那么高寿,得插多少支蜡烛?寿糕还不成了马蜂窝?我说,那不成,说什么我们也得插上,奶奶就等着这一天哪!后来他们给想了个办法,您多大岁数,就插了两个蜡做的数字。待会儿,数字蜡点起红红的火苗,多好看哪!”女孩子兴致勃勃地讲着,完全不顾及半昏迷的老太是否听得见。就象喋喋不休的母亲,相信她的婴儿一定记住她的话。
老妇真的抖开眼皮,用明亮得骇人的眸子,盯住了蛋糕上的红色阿拉伯数字。
“78”象灯塔似的戳在奶油中,柔软的烛芯象男孩调皮的卷发,耷拉在一旁,引诱你点燃。
老人自豪地看了所有人一眼,嘴唇动了动。她什么声音都没有发出,她象不屑于为不认识的人浪费精力。不过我们都听到了她的话:“终于活到78岁啦!”
詹姆斯博士翻着硬而卷的睫毛说:“是这位老妇人要求你们把她的生命一定保存到78岁诞辰这一天吗?”
齐大夫说:“是的。”
詹姆斯博士说:“请原谅我刚才的唐突。”
齐大夫说:“我们这间的共同之处大于我们的不同之处。”
詹姆斯博士说:“是的。在临终关怀医院里,病人是最靠近上帝的人。我们要象服从上帝一样,服从他们。”
我们又走进一间病房。仰卧病人是位秃头老汉,呜呜在哭。音色凄厉,象有人往生了锈的管道里吹气。
“爷爷,别哭了。那东西是不能要了,对您的病不好。”小白也跟过来,和颜悦色地劝。
“他为什么这样悲痛?”詹姆斯博士问。
我也是第一次看人哭得这样伤心。许多文学作品里都形容老人眼泪如何浑浊,其实不确。他的泪珠晶莹,每一粒都有钮扣大。
>
“非常可靠。这是我们的国家统计局颂的数字。”齐大夫很有把握地说。
“假如您的数字准确无误,那我要说,以一个十一亿庞大人口的国家,只使用这样微不足道的镇痛剂,贵国的绝大多数晚期癌症病人,都是活活痛死的!”博士极为愤慨。
我们都愣住了。我们这个民族善于忍受疼痛,我们以坚忍不拔著称于世。我们的每一位久病的英雄都说,把好药留给别人吧,我还能忍。我们的医生习惯了对病人说,到实在不行了,再用镇痛药。刚有一点小痛就用,大痛时怎么办?
我们在思索。
蓝眼珠不依不饶:“每当我看到第三世界国家把大量的海洛因焚毁的时候,都万分遗憾。那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上帝给人感觉痛苦的神经,上帝又给了人克制疼痛的法宝。你们辜负了上帝的公平。”
齐大夫清了清嗓子,说:“詹姆斯博士,我很喜欢这种思维的碰撞。但是您知道吗?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一场悲壮而屈辱的鸦片战争。那场血火之战的挑起者就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缘于他们向我们输入鸦片。我们是鸦片战争的战败国。对此我们刻骨不忘。”
詹姆斯博士的眼睛蒙上云翳。他费力地回忆着,说:“很抱歉”
他毕竟是一个有良知的英国绅士。
他接着说:“抱歉的是,我并不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场战争。我是医生,我除了医学之外,其它一律不感兴趣。我只同您讨论医学。我不明白眼前这位老人发黑溃烂的双腿同10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有什么关联。你们以为不给这位痛不欲生的老人吃镇痛剂,那场战争的结局就会改写吗?我的中国同行,你们是不是把简单的医疗问题想得太复杂了太久远了?而对这个企图以纺织品自杀的老人,太少人道的关注!?”
我们张口结舌。无论我们多么地具有爱国主义情操,也无法同这个英国佬理论。他只懂医学。
我们又走进一间病房。这是一位老媪,用乒乓球一般瓷白的眼珠瞟着房顶。一个穿紫衣的护工正给她喂食。一种混有黄色颗粒的乳汗从她鼻孔的管里推进,少部分自嘴角外溢。尖锐的喉结滚动着,耙子似的把液体驱赶入胃。
“这是什么液体?”
“菠萝奶。”护工小白用英语回答博士。她无法确切称呼这种流质,就把菠萝和牛奶两个单词叠加。
詹姆斯博士听懂了,说:“这是一种残忍。”
一瓶纯白的液体悬挂在半空,好象猪板油。它们凝重地滴进老太婆骨瘦如柴的臂膀。
“这是在输油。”齐大夫简短地说。那是蛋白乳,给不能进食的病人提供高热量。
齐大夫忍不住说:“您可以说得明确一点么?谁对谁残忍?”
詹姆斯博士说:“我说得难道还不明确吗?是中国的临终关怀人员对临终的病人残忍。”
“能说得再详细一点吗?”齐大夫咄咄逼人地问。
“中国人太看重生命的数量,忽视生命的质量。在生命的末期,生命已毫无意义,关键是生存的品位。对于已经无法经口进食的人,你们把导管从她的鼻腔捅进去,强行把复杂的营养成份灌入毫无生气的胃,让她的消化道不得安宁。这难道不是残忍吗?还有你们叫做油的这种粘稠物,进入血管给她疲惫的心脏加重负担。她的肌体是一个衰弱的脚夫。你们却强加她更多的货物,难道不是残忍吗?我研究过你们的禅学,一个老人,不吃任何动物蛋白,拒绝人际交流,在深山老林里面对一块石壁,直至象音乐中的渐弱符号,融化在大自然中,成为你们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这种活着同死了一样的生存状态,不可思议。生命在于动作,没有了动作,犹如剥了皮的青蛙,连标本都不如。当死亡一定要降临的时候,就象一个婴儿的诞生,我们要做的是让它到来的更为舒适和顺利。”
我想到了一个词——“方沟”东西方文化的沟。真是一条深邃的大峡谷,我们可以相互听到歌声,但想走到一起,多么艰难!
齐大夫用比英国人更为地道的姿势抱着双肩说:“我从理论上同意您的观点,詹姆斯博士。但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这样一句话,对具体情况要做具体分析”
正说着,小白捧着一个多层奶油蛋糕。图案繁复,床上架屋,堂皇得象古罗马的竞技场。
“奶奶,您要的蛋糕来了。先拿来给您瞧瞧,让您高兴高兴。等一会儿,您的儿子女儿儿媳妇女婿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来了,我们就把蜡烛点着,说什么您也要吃一块寿糕,有一点没能叫您满意,就是我在店里买生日蜡烛,人家说,老人家那么高寿,得插多少支蜡烛?寿糕还不成了马蜂窝?我说,那不成,说什么我们也得插上,奶奶就等着这一天哪!后来他们给想了个办法,您多大岁数,就插了两个蜡做的数字。待会儿,数字蜡点起红红的火苗,多好看哪!”女孩子兴致勃勃地讲着,完全不顾及半昏迷的老太是否听得见。就象喋喋不休的母亲,相信她的婴儿一定记住她的话。
老妇真的抖开眼皮,用明亮得骇人的眸子,盯住了蛋糕上的红色阿拉伯数字。
“78”象灯塔似的戳在奶油中,柔软的烛芯象男孩调皮的卷发,耷拉在一旁,引诱你点燃。
老人自豪地看了所有人一眼,嘴唇动了动。她什么声音都没有发出,她象不屑于为不认识的人浪费精力。不过我们都听到了她的话:“终于活到78岁啦!”
詹姆斯博士翻着硬而卷的睫毛说:“是这位老妇人要求你们把她的生命一定保存到78岁诞辰这一天吗?”
齐大夫说:“是的。”
詹姆斯博士说:“请原谅我刚才的唐突。”
齐大夫说:“我们这间的共同之处大于我们的不同之处。”
詹姆斯博士说:“是的。在临终关怀医院里,病人是最靠近上帝的人。我们要象服从上帝一样,服从他们。”
我们又走进一间病房。仰卧病人是位秃头老汉,呜呜在哭。音色凄厉,象有人往生了锈的管道里吹气。
“爷爷,别哭了。那东西是不能要了,对您的病不好。”小白也跟过来,和颜悦色地劝。
“他为什么这样悲痛?”詹姆斯博士问。
我也是第一次看人哭得这样伤心。许多文学作品里都形容老人眼泪如何浑浊,其实不确。他的泪珠晶莹,每一粒都有钮扣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