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霜冷长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
这个消息传来时,她正从基层演出十几天归来,颈椎和腰椎疼得实在受不住,扒在床边上,让头从床沿上垂下来,长长的头发泻到地板上。我看不到她的脸,她一直不说话,我想这个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委屈的人,这下一定感到委屈了。也许她在流泪?我走近前去。
传来一声长长的叹息,说了半句:"我们家乡啊——"没再说下去。
"我们家乡啊——"这个句式、我曾从汪道涵先生那里听到过。汪老也是同乡人,那天正与我们夫妻聊天。
"我们家乡啊,历来是热衷内耗、自相猜忌,只要出色一点就会活得很累,一到了外面倒都变得生龙活虎。"这是汪老的话。
我是一个研究群体文化心理的人,从妻子的境遇,更懂得了汪老的话。她没有进人权力结构,只是一个与世无争的艺术家,也没有任何人指责过她在人品上有什么毛病,对她的意见永远只有一条:不容易看到她的舞台演出。但是哄传这个意见的任何人都没有统计过她的工作量,更没有把她的工作量在全国范围内对比,只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结果,居然活生生把一个最辛劳的人谣传成懒人,而巳还百口莫辩。她从来不知道如何为自己声辩,在实在气忿的时候,最重的一句话也无非是:"真想换个地方。"
北京一个重要的文艺团体几年来一直等着把她调过去。上海市的一位领导曾几次与我商量,能不能成立一个以她命名、由她领衔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剧团。全国各地喜欢她艺术的企业家们的想法,就更多了。一位广受尊敬的老大姐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她:"文化是不分地域的,你还年轻,何苦成为某种不良心理气氛的牺牲品?"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产生效果。她对家乡有一种神秘的皈依意识,我说不清是积极还是消极,反正是把我感动了。
记得十年前安徽洪水滔天之时,我邀国际知名的大导演马科到合肥排红楼梦。照妻子的说法,家乡越是遭灾越要表现出文化上的平静和大气。我们一大群人从那时起就在努力构建着黄佐临先生企盼了几十年的戏曲音乐剧雏型,虽然当时灾情严重,生活非常艰难,天天有停电、断餐之虞,大家却信心十足、日夜修改探讨,创作气氛如火如茶。马兰除了排戏,一有空就上街为灾民募捐。马科导演有一天上街,发现这个情景,追踪几日,终于对我说:"抗洪救灾是大事,但像她这样全国一流的艺术家天天站在街上,在外地是无法想象的,我看着都痛心,适可而止吧!"但就在马科导演跟我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正在直播北京工人体育馆里的赈灾汇演,她一身白衣蓝裤赶到了,全场掌声未息,她就含泪开口:"我的家乡受灾了!"接下来的镜头表明,她的这种语言方式,感动了台下无数熟悉她的北京观众,那天她为家乡募到的救灾款,数字不小。马科导演对着屏幕沉思了片刻,第二天,他把全部导演费都捐掉了,劳累几月,分文未取。
妻子对家乡的感情之深,有时到了好笑的地步。例如看电视,她平日感兴趣的是国际新闻,拉宾、萨达姆、索罗斯什么的,但国内新闻中只要有刑事案件的报道,总会怔怔地等一会儿,等播音员说出罪犯来自何处。如果不是安徽,她会舒一口气,站起来,喝一口水。我知道她有这个毛病,因此只要电视里报道的罪犯有浙江的,就会大声嚷嚷:"看,浙江,我家乡的!"她笑了,说:"这有什么可炫耀的?还是安徽多一点,你用不着安慰我。"我立即说:"我们浙江才凶呢,千岛湖事件"
说到千岛湖事件,她产生了回忆。事件发生时她正带团在台湾演出,台湾有传媒说那几个罪犯来自新安江,而新安江又来自安徽,因此要大家拒看安徽戏。我说:"你看,这件事我们两头都洗不干净了。"
去年,有一家当地亏损企业请她参加一场义务演出,她想既是"当地"又是"亏损",义不容辞,答应得比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邀请还快,而且郑重其事,要我陪她前往。她把我看得很重,从来不要我陪她演出,这是第一次。但那天到礼堂门口一看,正面赫然一条红布横幅,上书热烈欢迎某某先生文艺晚会。她就觉得有点不对劲,立即打听某某先生是谁。别人告诉她,这是外省某企业的一位干部,那家企业兼并了本省的这家企业,被兼并的企业用一台晚会欢迎他。演出已经开始,妻子所在剧院一个上了年岁的高个儿男演员,正在使劲演唱。妻子一见,怆然停步,再也迈不动腿了。
她在自言自语:"兼并就兼并吧,两边都是国营企业,两边都是国家干部,有必要低三下四地专门为某个个人开个晚会吗?国家领导人来也没有拉过这样的横幅啊!"
那位被欢迎的外省企业于部年纪不大,一心只想见到他崇拜的艺术家,连忙赶到场外,反复邀请入座。她客气地与他握手,又抬头看了一眼那条横幅,说:"真抱歉,今天我们自己省里有点事。"
据说,这次拒演,又使她遭到本省同胞的非难。
越是遇到这样的事情,她越觉得家乡需要重振内在的文化素质。对于中国科技大学存在于合肥,她一提起就兴奋,朱清时校长希望聘请我担任兼职教授,她竭力促成。但她更清楚推进黄梅戏艺术的重要性,因为毕竟是全国最受欢迎的剧种,只是这几年由于在艺术上过于保守、在内容上过于杂乱而急速下滑。她对国际间的艺术趋向并不陌生,深知只有为这个剧种重新呼唤来生气勃勃的创造精神,才有出路。为此,她投注了整整几年时间进行观摩和寻访,其中包括寻访愿意到安徽来奋斗一场的海内外艺术家。这番努力得到了文比厅的支持,秋千架开始排演。
在排演的过程中,她一再对我说,最大的担忧,是怕外来的艺术家看不起本地人。"是对你们剧院的演员没信心?"我问。
"不是,"她说,"是怕外来的艺术家看见本地某些以内耗为专业的评论者,稍微像样一点的东西一出来他们一定写文章嘲弄,万一外来艺术家看到这种文章,以为我们本地人都是这种水平,那多丢人!"
"嘲弄建设者,不止是本地的毛病。"我安慰道,"你能不能到时候请人把这种嘲弄文章收集齐,印在全国巡回演出的说明书里,这说明书也就有了史料价值,多有意思!"
"会不会注明是本地的报纸刊登的?"她问。
"当然,"我说,"什么报纸,几月几日,什么署名,都注明。"
"这岂不是又在出我们的丑了!"她有点难过。
在机场告别时,我看着她说:"两千多里地的长途汽车,颈椎、腰椎怎么办?"
她笑了,说:"说不定哪一天我真站不起来了。"
"那时,我正好因用脑过度而成了傻子,两人天天面对面。"我说。
"我不走穴,没有钱,你被盗版,也没有钱,你没有官位,我也没有官位,两个人就像回到了太古时代,那才叫纯粹。"她说。
"一个傻子推着一个不良于行的女子,在夕阳下晃悠。"我说。
"到那时,动脑筋的是我,动肢体的是你,正好倒过来。"她说。
说到这个地步两人已经很开心,大笑一阵后我进了安检门,她又上了那辆出租车走了。几年来,她一会儿对我说,演戏的事太烦太苦,今后说什么也不能把我牵扯进去了;一会儿又觉得我写作更苦更伤心,还不如继续帮她搞戏。说来说去,两头都无法落脚。多享受一点家庭气氛吧,前两天见安徽一家报纸刊登批判文章,说"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样的情感方式,是放弃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这种批判语气在这块土地上为什么永远显得义正词严?结果是,写作不行,演戏不行,回家也不行。
只能荡在秋千上。
说不定确实会遇上挺大的麻烦。哪一天,真的傻坐在夕阳下了。
那就趁现在还健康,特意留下一些印记吧。昨天与她商量过,这本新书的扉页,就印我们去年冬天在南京古道上拍的照片,而在书的封面上,一定要印上她为我刻的图章。对于照片,她倒没什么异议,只希望印单色;对于图章,则求我让她重新刻一方更好的。我说没时间了,而且我敢担保,多数读者只会为她的篆刻水平而惊讶。何华先生曾撰文称赞她对外国现代音乐和中国古代篆刻的见识,这在国外好几家报纸都转载了,这次终于由我来提供一个小小的证据。她说:"真的篆刻家该笑我了。"我说:"反正业余,无所谓,我写一幅业余的书法作为书名,与你陪绑。"
到北京交了稿子,下午便在旅馆里睡了一觉。醒来已是晚上,想到她还没有睡过,立即打她的手机,问她现在在哪里。她说,南京的录音己完成,正在向连云港赶,现正坐在苏北洪泽镇的一家路边小店吃晚饭,司机丢了什么东西,返回去找了,估计至少要等两个多小时。她说小店不大干净,但菜很新鲜,要我放心,早点休息。
于是我开始写这篇文章,作为新书的后记。
写完,我想,司机早该回来了,妻子正坐在长途汽车上。此时已是深夜,汽车上的其他人都已入睡,我不能再打手机。她现在,一定揉一揉颈椎、腰椎,然后抱着小小的化妆包,摇摇晃晃地开始打盹。我远远看去,还是无法读解这种不为名、不为利而又不断重复的艰难行程。
谁也没有认出她来。苏北平原的夜幕下,颠簸着我的疲惫不堪的妻子。
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三日深夜,于北京。
人!"
这个消息传来时,她正从基层演出十几天归来,颈椎和腰椎疼得实在受不住,扒在床边上,让头从床沿上垂下来,长长的头发泻到地板上。我看不到她的脸,她一直不说话,我想这个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委屈的人,这下一定感到委屈了。也许她在流泪?我走近前去。
传来一声长长的叹息,说了半句:"我们家乡啊——"没再说下去。
"我们家乡啊——"这个句式、我曾从汪道涵先生那里听到过。汪老也是同乡人,那天正与我们夫妻聊天。
"我们家乡啊,历来是热衷内耗、自相猜忌,只要出色一点就会活得很累,一到了外面倒都变得生龙活虎。"这是汪老的话。
我是一个研究群体文化心理的人,从妻子的境遇,更懂得了汪老的话。她没有进人权力结构,只是一个与世无争的艺术家,也没有任何人指责过她在人品上有什么毛病,对她的意见永远只有一条:不容易看到她的舞台演出。但是哄传这个意见的任何人都没有统计过她的工作量,更没有把她的工作量在全国范围内对比,只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结果,居然活生生把一个最辛劳的人谣传成懒人,而巳还百口莫辩。她从来不知道如何为自己声辩,在实在气忿的时候,最重的一句话也无非是:"真想换个地方。"
北京一个重要的文艺团体几年来一直等着把她调过去。上海市的一位领导曾几次与我商量,能不能成立一个以她命名、由她领衔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剧团。全国各地喜欢她艺术的企业家们的想法,就更多了。一位广受尊敬的老大姐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她:"文化是不分地域的,你还年轻,何苦成为某种不良心理气氛的牺牲品?"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产生效果。她对家乡有一种神秘的皈依意识,我说不清是积极还是消极,反正是把我感动了。
记得十年前安徽洪水滔天之时,我邀国际知名的大导演马科到合肥排红楼梦。照妻子的说法,家乡越是遭灾越要表现出文化上的平静和大气。我们一大群人从那时起就在努力构建着黄佐临先生企盼了几十年的戏曲音乐剧雏型,虽然当时灾情严重,生活非常艰难,天天有停电、断餐之虞,大家却信心十足、日夜修改探讨,创作气氛如火如茶。马兰除了排戏,一有空就上街为灾民募捐。马科导演有一天上街,发现这个情景,追踪几日,终于对我说:"抗洪救灾是大事,但像她这样全国一流的艺术家天天站在街上,在外地是无法想象的,我看着都痛心,适可而止吧!"但就在马科导演跟我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正在直播北京工人体育馆里的赈灾汇演,她一身白衣蓝裤赶到了,全场掌声未息,她就含泪开口:"我的家乡受灾了!"接下来的镜头表明,她的这种语言方式,感动了台下无数熟悉她的北京观众,那天她为家乡募到的救灾款,数字不小。马科导演对着屏幕沉思了片刻,第二天,他把全部导演费都捐掉了,劳累几月,分文未取。
妻子对家乡的感情之深,有时到了好笑的地步。例如看电视,她平日感兴趣的是国际新闻,拉宾、萨达姆、索罗斯什么的,但国内新闻中只要有刑事案件的报道,总会怔怔地等一会儿,等播音员说出罪犯来自何处。如果不是安徽,她会舒一口气,站起来,喝一口水。我知道她有这个毛病,因此只要电视里报道的罪犯有浙江的,就会大声嚷嚷:"看,浙江,我家乡的!"她笑了,说:"这有什么可炫耀的?还是安徽多一点,你用不着安慰我。"我立即说:"我们浙江才凶呢,千岛湖事件"
说到千岛湖事件,她产生了回忆。事件发生时她正带团在台湾演出,台湾有传媒说那几个罪犯来自新安江,而新安江又来自安徽,因此要大家拒看安徽戏。我说:"你看,这件事我们两头都洗不干净了。"
去年,有一家当地亏损企业请她参加一场义务演出,她想既是"当地"又是"亏损",义不容辞,答应得比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邀请还快,而且郑重其事,要我陪她前往。她把我看得很重,从来不要我陪她演出,这是第一次。但那天到礼堂门口一看,正面赫然一条红布横幅,上书热烈欢迎某某先生文艺晚会。她就觉得有点不对劲,立即打听某某先生是谁。别人告诉她,这是外省某企业的一位干部,那家企业兼并了本省的这家企业,被兼并的企业用一台晚会欢迎他。演出已经开始,妻子所在剧院一个上了年岁的高个儿男演员,正在使劲演唱。妻子一见,怆然停步,再也迈不动腿了。
她在自言自语:"兼并就兼并吧,两边都是国营企业,两边都是国家干部,有必要低三下四地专门为某个个人开个晚会吗?国家领导人来也没有拉过这样的横幅啊!"
那位被欢迎的外省企业于部年纪不大,一心只想见到他崇拜的艺术家,连忙赶到场外,反复邀请入座。她客气地与他握手,又抬头看了一眼那条横幅,说:"真抱歉,今天我们自己省里有点事。"
据说,这次拒演,又使她遭到本省同胞的非难。
越是遇到这样的事情,她越觉得家乡需要重振内在的文化素质。对于中国科技大学存在于合肥,她一提起就兴奋,朱清时校长希望聘请我担任兼职教授,她竭力促成。但她更清楚推进黄梅戏艺术的重要性,因为毕竟是全国最受欢迎的剧种,只是这几年由于在艺术上过于保守、在内容上过于杂乱而急速下滑。她对国际间的艺术趋向并不陌生,深知只有为这个剧种重新呼唤来生气勃勃的创造精神,才有出路。为此,她投注了整整几年时间进行观摩和寻访,其中包括寻访愿意到安徽来奋斗一场的海内外艺术家。这番努力得到了文比厅的支持,秋千架开始排演。
在排演的过程中,她一再对我说,最大的担忧,是怕外来的艺术家看不起本地人。"是对你们剧院的演员没信心?"我问。
"不是,"她说,"是怕外来的艺术家看见本地某些以内耗为专业的评论者,稍微像样一点的东西一出来他们一定写文章嘲弄,万一外来艺术家看到这种文章,以为我们本地人都是这种水平,那多丢人!"
"嘲弄建设者,不止是本地的毛病。"我安慰道,"你能不能到时候请人把这种嘲弄文章收集齐,印在全国巡回演出的说明书里,这说明书也就有了史料价值,多有意思!"
"会不会注明是本地的报纸刊登的?"她问。
"当然,"我说,"什么报纸,几月几日,什么署名,都注明。"
"这岂不是又在出我们的丑了!"她有点难过。
在机场告别时,我看着她说:"两千多里地的长途汽车,颈椎、腰椎怎么办?"
她笑了,说:"说不定哪一天我真站不起来了。"
"那时,我正好因用脑过度而成了傻子,两人天天面对面。"我说。
"我不走穴,没有钱,你被盗版,也没有钱,你没有官位,我也没有官位,两个人就像回到了太古时代,那才叫纯粹。"她说。
"一个傻子推着一个不良于行的女子,在夕阳下晃悠。"我说。
"到那时,动脑筋的是我,动肢体的是你,正好倒过来。"她说。
说到这个地步两人已经很开心,大笑一阵后我进了安检门,她又上了那辆出租车走了。几年来,她一会儿对我说,演戏的事太烦太苦,今后说什么也不能把我牵扯进去了;一会儿又觉得我写作更苦更伤心,还不如继续帮她搞戏。说来说去,两头都无法落脚。多享受一点家庭气氛吧,前两天见安徽一家报纸刊登批判文章,说"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样的情感方式,是放弃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这种批判语气在这块土地上为什么永远显得义正词严?结果是,写作不行,演戏不行,回家也不行。
只能荡在秋千上。
说不定确实会遇上挺大的麻烦。哪一天,真的傻坐在夕阳下了。
那就趁现在还健康,特意留下一些印记吧。昨天与她商量过,这本新书的扉页,就印我们去年冬天在南京古道上拍的照片,而在书的封面上,一定要印上她为我刻的图章。对于照片,她倒没什么异议,只希望印单色;对于图章,则求我让她重新刻一方更好的。我说没时间了,而且我敢担保,多数读者只会为她的篆刻水平而惊讶。何华先生曾撰文称赞她对外国现代音乐和中国古代篆刻的见识,这在国外好几家报纸都转载了,这次终于由我来提供一个小小的证据。她说:"真的篆刻家该笑我了。"我说:"反正业余,无所谓,我写一幅业余的书法作为书名,与你陪绑。"
到北京交了稿子,下午便在旅馆里睡了一觉。醒来已是晚上,想到她还没有睡过,立即打她的手机,问她现在在哪里。她说,南京的录音己完成,正在向连云港赶,现正坐在苏北洪泽镇的一家路边小店吃晚饭,司机丢了什么东西,返回去找了,估计至少要等两个多小时。她说小店不大干净,但菜很新鲜,要我放心,早点休息。
于是我开始写这篇文章,作为新书的后记。
写完,我想,司机早该回来了,妻子正坐在长途汽车上。此时已是深夜,汽车上的其他人都已入睡,我不能再打手机。她现在,一定揉一揉颈椎、腰椎,然后抱着小小的化妆包,摇摇晃晃地开始打盹。我远远看去,还是无法读解这种不为名、不为利而又不断重复的艰难行程。
谁也没有认出她来。苏北平原的夜幕下,颠簸着我的疲惫不堪的妻子。
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三日深夜,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