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大明太子我的隐藏人格被老朱揭晓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秋意虽浓,应天府依旧有些暑热,但皇宫后苑却显得凉爽宜人。祖孙二人坐在石凳上,倍感惬意。
深思皇祖父的教诲后,朱高炽认真思考,即便有秦始皇相助,也不能过度依赖,自我才是最坚实的依靠。
实则,未予蓝玉封赏并非只关乎用人策略。他已是大将军,武将领袖,与太子过往亲近,多重身份使他在朝廷人脉深厚。
权势渐增,人易骄矜,心生邪念。若持续赏赐,只会加剧蓝玉的傲慢,壮大其派系势力。
任何朝代,受帝王宠幸的臣子都会成为众矢之的。若此情延续至朱高炽登基,无异于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朱元璋自然不愿目睹如此局面,他登上九五之尊,全凭对人性的洞察。
他深知,世上并无绝对忠诚,须让孙儿尽早认清人心之复杂。
再者,蓝玉身为武将,头脑精明,自尊心强,易受小人煽动。连年征战,战功赫赫,军中威望日益高涨。
朱元璋已察觉其态度变化,心中生出警惕。若在君王面前尚且傲慢,面对朝臣恐更嚣张。
对于这类武将,朱元璋了如指掌。大明立国以来,国力增强,军队壮大,将领易滋生傲气。
朱高炽性情善良,朱元璋忧虑他难以驾驭这些握有兵权之人,故借铲除北元残部之机,予以警示。
能领会其中三成深意,收放自如,方能治国平天下。
收敛起内心的抵触,便能安居于大明,否则,自有应对之策。望着石桌边深陷沉思的孙子,朱元璋不自觉地紧握双拳。
“炽儿,有些知识爷爷能传你,但有些智慧,你得自己去探索。大明的江山,终究属于你,但在那之前,让爷爷替你清除那些恶徒吧。”
……
朝会后的两日,朱高炽终于搬进了皇宫。本该住在东宫,但由于吕氏的守丧期未满,他被安置在了奉天殿的偏殿内。
平日,朱高炽在朱元璋的书房研习儒家学问,由方孝儒和刘三吾作为师长教导,而朱元璋则在隔壁的御案上批阅奏章。
先前病了一场,奏章堆积如山,如今一并处理,确实费心费力,但这正是帝王应尽的责任。
那天,朱高炽坐在屏风前研读儒家经典,手中的书是方孝儒亲笔抄录,每句下都有详尽注释,十分周到。然而,面对一行行字,他心中满是不耐。好不容易说服皇爷爷免去上书房的苦差,又被这个老儒生抓了回去。
在这里学习与在上书房受禁毫无差异,但皇爷爷就在隔壁,朱高炽强迫自己聚精会神,凝视着细小的字迹,困倦却仿佛洞悉了他的心思,如潮水般袭来。
书中的内容大多是孔子、孟子的教诲,深奥难解,对于拥有现代思维的人来说,这无异于五行之火的煎熬。
起初,朱高炽尚有兴致,许多流传的真理令他受益匪浅,但老儒生的教学方式却无情地消磨了这份热情。
每日上课,理解还不够,还要全文背诵,如此长篇,要一字不漏地记住,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师长们坚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日都要反复诵读这些教诲五六遍,加上摇头晃脑的姿态,朱高炽实在无法忍受,干脆放任自流。
然而,在半学半玩中,朱高炽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师长们虽然教授孔孟之道,但孟子的教诲在教材中出现得极少,就连孟子的着作中,一些经典言论也被删去。发现这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朱高炽自然不愿放过,花了整整七天时间,在藏书阁中翻阅典籍,才明白,孟子宣扬的许多理念是统治者难以接受的。
儒家伦理原本是用来约束民众的工具,通过等级秩序构建稳定的社会架构。
而孟子则无所顾忌,他倡导的是无君无臣,人人平等的理念。
尽管朱元璋未曾受过正规教育,却深谙此道,他在讨伐大元时曾借孟子的教诲激励士气。待到明朝建立,他又明智地将这些言论从教育体系中剔除。
明白这点后,朱高炽重陷无趣,但很快,他找到了新的消遣——那些藏于大明书库的历史典籍。尽管阅读颇费力,总比枯坐研读儒家经典要好。
学习片刻,朱高炽用力摇头,显然需要提神醒脑。他从袖中抽出一本《宋史》,置于儒学讲义之下,饶有兴致地翻阅,困倦感瞬间消散无踪。
正当他沉浸在书中世界,眼前忽然一暗,一片阴影遮挡过来。原来是朱元璋已悄然走到他面前。
“皇爷爷!”
朱高炽见状,坦然地打招呼,不再掩饰。
“爱读历史是好事,学习之余找点乐趣也行,你皇爷爷可不那么古板。”
朱元璋笑容满面,他知道以史为镜,方能洞察未来。
“皇爷爷,我明白这样不对……”
“小子,我了解你不感冒儒学。这样,过来陪陪我,帮我处理奏折,早接触早熟悉。”
朱元璋轻弹朱高炽的额头,随后提议。
秋意虽浓,应天府依旧有些暑热,但皇宫后苑却显得凉爽宜人。祖孙二人坐在石凳上,倍感惬意。
深思皇祖父的教诲后,朱高炽认真思考,即便有秦始皇相助,也不能过度依赖,自我才是最坚实的依靠。
实则,未予蓝玉封赏并非只关乎用人策略。他已是大将军,武将领袖,与太子过往亲近,多重身份使他在朝廷人脉深厚。
权势渐增,人易骄矜,心生邪念。若持续赏赐,只会加剧蓝玉的傲慢,壮大其派系势力。
任何朝代,受帝王宠幸的臣子都会成为众矢之的。若此情延续至朱高炽登基,无异于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朱元璋自然不愿目睹如此局面,他登上九五之尊,全凭对人性的洞察。
他深知,世上并无绝对忠诚,须让孙儿尽早认清人心之复杂。
再者,蓝玉身为武将,头脑精明,自尊心强,易受小人煽动。连年征战,战功赫赫,军中威望日益高涨。
朱元璋已察觉其态度变化,心中生出警惕。若在君王面前尚且傲慢,面对朝臣恐更嚣张。
对于这类武将,朱元璋了如指掌。大明立国以来,国力增强,军队壮大,将领易滋生傲气。
朱高炽性情善良,朱元璋忧虑他难以驾驭这些握有兵权之人,故借铲除北元残部之机,予以警示。
能领会其中三成深意,收放自如,方能治国平天下。
收敛起内心的抵触,便能安居于大明,否则,自有应对之策。望着石桌边深陷沉思的孙子,朱元璋不自觉地紧握双拳。
“炽儿,有些知识爷爷能传你,但有些智慧,你得自己去探索。大明的江山,终究属于你,但在那之前,让爷爷替你清除那些恶徒吧。”
……
朝会后的两日,朱高炽终于搬进了皇宫。本该住在东宫,但由于吕氏的守丧期未满,他被安置在了奉天殿的偏殿内。
平日,朱高炽在朱元璋的书房研习儒家学问,由方孝儒和刘三吾作为师长教导,而朱元璋则在隔壁的御案上批阅奏章。
先前病了一场,奏章堆积如山,如今一并处理,确实费心费力,但这正是帝王应尽的责任。
那天,朱高炽坐在屏风前研读儒家经典,手中的书是方孝儒亲笔抄录,每句下都有详尽注释,十分周到。然而,面对一行行字,他心中满是不耐。好不容易说服皇爷爷免去上书房的苦差,又被这个老儒生抓了回去。
在这里学习与在上书房受禁毫无差异,但皇爷爷就在隔壁,朱高炽强迫自己聚精会神,凝视着细小的字迹,困倦却仿佛洞悉了他的心思,如潮水般袭来。
书中的内容大多是孔子、孟子的教诲,深奥难解,对于拥有现代思维的人来说,这无异于五行之火的煎熬。
起初,朱高炽尚有兴致,许多流传的真理令他受益匪浅,但老儒生的教学方式却无情地消磨了这份热情。
每日上课,理解还不够,还要全文背诵,如此长篇,要一字不漏地记住,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师长们坚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日都要反复诵读这些教诲五六遍,加上摇头晃脑的姿态,朱高炽实在无法忍受,干脆放任自流。
然而,在半学半玩中,朱高炽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师长们虽然教授孔孟之道,但孟子的教诲在教材中出现得极少,就连孟子的着作中,一些经典言论也被删去。发现这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朱高炽自然不愿放过,花了整整七天时间,在藏书阁中翻阅典籍,才明白,孟子宣扬的许多理念是统治者难以接受的。
儒家伦理原本是用来约束民众的工具,通过等级秩序构建稳定的社会架构。
而孟子则无所顾忌,他倡导的是无君无臣,人人平等的理念。
尽管朱元璋未曾受过正规教育,却深谙此道,他在讨伐大元时曾借孟子的教诲激励士气。待到明朝建立,他又明智地将这些言论从教育体系中剔除。
明白这点后,朱高炽重陷无趣,但很快,他找到了新的消遣——那些藏于大明书库的历史典籍。尽管阅读颇费力,总比枯坐研读儒家经典要好。
学习片刻,朱高炽用力摇头,显然需要提神醒脑。他从袖中抽出一本《宋史》,置于儒学讲义之下,饶有兴致地翻阅,困倦感瞬间消散无踪。
正当他沉浸在书中世界,眼前忽然一暗,一片阴影遮挡过来。原来是朱元璋已悄然走到他面前。
“皇爷爷!”
朱高炽见状,坦然地打招呼,不再掩饰。
“爱读历史是好事,学习之余找点乐趣也行,你皇爷爷可不那么古板。”
朱元璋笑容满面,他知道以史为镜,方能洞察未来。
“皇爷爷,我明白这样不对……”
“小子,我了解你不感冒儒学。这样,过来陪陪我,帮我处理奏折,早接触早熟悉。”
朱元璋轻弹朱高炽的额头,随后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