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bqg34.org,金庸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文金庸
年轻时读些什么书?我小时候在一个大家庭中长大。曾祖父有两个儿子,我祖父是大儿子,住在一座大宅子的东半部,叔祖父住在西半部。这座大宅子有五进,前厅挂着一块大匾,是康熙皇帝给我祖先查升写的堂名“澹远堂”三个大字周围有九条金龙作装饰。我祖父有三个儿子,我父亲第三,他还有两个哥哥。叔祖父去世得早,留下四个孙儿。这些堂兄、堂姐都比我年纪大很多,他们都喜欢读小说。
我哥哥查良铿学习古典文学和随梦。在上海上大学,他花费不少钱买书,常常弄得饭钱也不够,受到我父亲的严厉责备。他买的书有茅盾、鲁迅、巴金、老舍等人的著作。我家和各位伯父、堂兄、堂姐等人所拥有的书是互相流通的,大家借来借去。所以我在小学期间,读过的小说就已不少。我父亲、母亲见我一天到晚地看书,不喜欢游玩运动,身体衰弱,很是担忧,常带我到野外去放风筝、骑自行车,但我只敷衍了事地玩一下,又去读小说了。
我上的小学,图书馆里书籍也相当丰富,老师们很鼓励学生读课外书。
我记得有一位姓傅的老师,特地借出他珍藏的小妇人、好妻子、小男儿三部书给我阅读。这三部书的译者郑晓沧先生是美国留学生,是我故乡海宁的出名文人,大家以他为荣,因此,这三部外国书在我故乡竟相当流行。
我年轻时最爱读的三部书是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法国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及其续集。还有一部法国小说十五小豪杰我印象也很深,是15个法国少年航海及在荒岛历险的故事。
文学的想象力是从哪里发芽的?我以为,文学的想象力是天赋的,故事的组织力也是天赋的。同样一个故事,我向妻子、儿女、外孙儿女讲述时,就比别人讲得精彩动听得多,我可以把平平无奇的一件小事,加上许多幻想而说成一件大奇事。我妻子常笑我:“又在作故事啦!也不知是真的还是假的。”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则由于多读书及后天的努力。
15岁出第一本畅销书我出的第一本书是献给投考初中者,它内容平凡,只是搜集了当时许多学校的招考试题,加以分析解答,同时用一种易于翻查的方式来编辑,出版后得到很大成功。我们在浙江南部的丽水出版,书籍一直行销到福建、江西、安徽各地。这本书的收益,支持我们合作的三人顺利从高中毕业,再到重庆去进大学。这本书和文学修养无关,而是商业上的成功。对一个15岁的少年来说,表示我能了解到消费者的需要,用简捷的方式来满足他们。以后我创办明报而得到成功,大概就源于这种洞悉读者心理的直觉能力。
我高中一年级时,在学校壁报上撰文讽刺训导主任沈乃昌先生而被开除,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危机之一。因为给学校开除,不但失却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连吃饭、住宿的生活也发生问题,后来终于在原校长张印通先生及旧同学好友余兆文君的帮助下进入衢州中学,那是生死系于一线的大难。“不怕重大压力而在文学中畅所欲言”这也是后来所以得到成功的一个重要关键。
我怎样当编辑的?我编过报纸的副刊,要处理、编辑,同时自己撰写关于电影与戏剧的稿件。我对影艺本是门外汉,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每天如痴如狂地阅读电影与艺术的理论书,终于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成为这方面的“半专家”没有实践的经验,但理论方面的知识和对重要戏剧、电影的了解和认识,已超过了普通的电影或戏剧工作者。从此以后“即学即用”便成为我主要的工作方法。不熟悉我的人以为我学问渊博、知识面极广。其实我的方法是:若有需要,立即去学,把“不懂”变作“稍懂”;使自己从“外行”转为“半内行”
文金庸
年轻时读些什么书?我小时候在一个大家庭中长大。曾祖父有两个儿子,我祖父是大儿子,住在一座大宅子的东半部,叔祖父住在西半部。这座大宅子有五进,前厅挂着一块大匾,是康熙皇帝给我祖先查升写的堂名“澹远堂”三个大字周围有九条金龙作装饰。我祖父有三个儿子,我父亲第三,他还有两个哥哥。叔祖父去世得早,留下四个孙儿。这些堂兄、堂姐都比我年纪大很多,他们都喜欢读小说。
我哥哥查良铿学习古典文学和随梦。在上海上大学,他花费不少钱买书,常常弄得饭钱也不够,受到我父亲的严厉责备。他买的书有茅盾、鲁迅、巴金、老舍等人的著作。我家和各位伯父、堂兄、堂姐等人所拥有的书是互相流通的,大家借来借去。所以我在小学期间,读过的小说就已不少。我父亲、母亲见我一天到晚地看书,不喜欢游玩运动,身体衰弱,很是担忧,常带我到野外去放风筝、骑自行车,但我只敷衍了事地玩一下,又去读小说了。
我上的小学,图书馆里书籍也相当丰富,老师们很鼓励学生读课外书。
我记得有一位姓傅的老师,特地借出他珍藏的小妇人、好妻子、小男儿三部书给我阅读。这三部书的译者郑晓沧先生是美国留学生,是我故乡海宁的出名文人,大家以他为荣,因此,这三部外国书在我故乡竟相当流行。
我年轻时最爱读的三部书是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法国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及其续集。还有一部法国小说十五小豪杰我印象也很深,是15个法国少年航海及在荒岛历险的故事。
文学的想象力是从哪里发芽的?我以为,文学的想象力是天赋的,故事的组织力也是天赋的。同样一个故事,我向妻子、儿女、外孙儿女讲述时,就比别人讲得精彩动听得多,我可以把平平无奇的一件小事,加上许多幻想而说成一件大奇事。我妻子常笑我:“又在作故事啦!也不知是真的还是假的。”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则由于多读书及后天的努力。
15岁出第一本畅销书我出的第一本书是献给投考初中者,它内容平凡,只是搜集了当时许多学校的招考试题,加以分析解答,同时用一种易于翻查的方式来编辑,出版后得到很大成功。我们在浙江南部的丽水出版,书籍一直行销到福建、江西、安徽各地。这本书的收益,支持我们合作的三人顺利从高中毕业,再到重庆去进大学。这本书和文学修养无关,而是商业上的成功。对一个15岁的少年来说,表示我能了解到消费者的需要,用简捷的方式来满足他们。以后我创办明报而得到成功,大概就源于这种洞悉读者心理的直觉能力。
我高中一年级时,在学校壁报上撰文讽刺训导主任沈乃昌先生而被开除,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危机之一。因为给学校开除,不但失却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连吃饭、住宿的生活也发生问题,后来终于在原校长张印通先生及旧同学好友余兆文君的帮助下进入衢州中学,那是生死系于一线的大难。“不怕重大压力而在文学中畅所欲言”这也是后来所以得到成功的一个重要关键。
我怎样当编辑的?我编过报纸的副刊,要处理、编辑,同时自己撰写关于电影与戏剧的稿件。我对影艺本是门外汉,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每天如痴如狂地阅读电影与艺术的理论书,终于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成为这方面的“半专家”没有实践的经验,但理论方面的知识和对重要戏剧、电影的了解和认识,已超过了普通的电影或戏剧工作者。从此以后“即学即用”便成为我主要的工作方法。不熟悉我的人以为我学问渊博、知识面极广。其实我的方法是:若有需要,立即去学,把“不懂”变作“稍懂”;使自己从“外行”转为“半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