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穿越到刘辩的三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萧延嗣淡淡一笑,冲胡昭说道:“吾亦深爱莲花,吾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站在萧延嗣布身后的陈琳得此佳句,又忙取出笔墨,抄录起来。
胡昭听了萧延嗣这番话,仿佛梦中苏醒,顿时惊呆在那里,喃喃自语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寥寥几句,虽不成赋,却已道尽莲花之美,吾再思索十年,也休想做出如此好的句子,论起文采,吾远不如余。”
胡昭这才收起自己刚才的疏懒无礼,正视起萧延嗣。跟司马徽一样,胡昭又是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仔仔细细地把萧延嗣打量了一遍。经过司马徽那一遭,萧延嗣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便大大方方地立在那里,让胡昭看个究竟。
胡昭看罢,赶忙整顿衣冠,上前躬身施礼:“胡昭拜见萧驸马,先前胡昭无礼之甚,还望驸马爷多多海涵。”
萧延嗣连忙上前把胡昭搀扶起来:“孔明先生乃奉孝之师,亦是我师,是我萧延嗣该进弟子之礼才是。”
胡昭诚惶诚恐道:“吾观驸马爷之相,贵不可言,贵不可言,胡昭不敢妄言,亦不敢奢望为帝王之师。”声音竟然是越说越小,最后一小句只有萧延嗣听到。
萧延嗣大为惊奇,也压低声音问道:“先生之意,吾有九五之分?”
胡昭浑身一震:“明公之相,贵不可言,为帝为王,皆在明公一念之间。”
萧延嗣朗声大笑:“先生过誉了,吾虽有上扶国家、下安黎庶之志,怎奈智力短少,生性疏懒,要做一个诸侯可没有那么多心思。所以来颍川宝地,寻得贤才辅佐于我,望先生不辞劳苦,前往荆州助陛下一臂之力。”
萧延嗣故意大笑,是想让跟随身后的人们误解胡昭是在称赞他,如同刚才司马徽那样,如此便没有人怀疑到什么天子之分上,胡昭今日对萧延嗣所言若有一言片语流入朝野,萧延嗣必会迅速声名狼藉,自己和刘辩苦心建立的亲密关系定会出现裂缝。
胡昭不禁暗叹萧延嗣之谨慎小心,同时也对萧延嗣心胸坦荡而钦佩。只是胡昭向来喜爱清静淡泊的教学生涯,不喜生不由己的宦海浮沉,所以自从二十岁成名以来,屡次拒绝公府征召,这次也不例外,他虽然看出萧延嗣的命数,但也因为生性疏懒,不愿侍奉权贵,便欲推辞。
萧延嗣见状,忙给郭嘉施了眼色,让郭嘉去劝说他师父。郭嘉便绘声绘色地把萧延嗣刚才跟司马徽交流的一切事情都告诉了胡昭。听郭嘉说完,胡昭的表情甚是古怪。
他在心里深处是接受不了萧延嗣那个“全民教育”的提法,那无疑是断了他这种讲私学谋名誉的学霸后路,但论起公理来,他不得不承认,唯有萧延嗣这样,才能真正教化民众,真正实现儒教治国的仁义理想,若是还像陈荀二家的想法,儒家思想只能曲高和寡,普通民众追逐物欲漠视儒教,远的不说,单说几年前,黄巾贼挟裹流民杀将而来,仁义二字在那群暴民眼里算个屁。
胡昭暗自揣摩,若是有萧延嗣强力的推动,真正实现了儒家思想在社会所有阶层的普及,自己追随萧延嗣成此盛事,那自己的公德善莫大焉,怎么也比隐居山中只教授区区几十人要强得多。
胡昭自然不知道,萧延嗣另一个深层意思是要打破世家对仕途的垄断,为多年后的科举制度做好铺垫。胡昭已经习惯了讲私学谋名誉的学霸生涯,习惯了面对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世家子弟,对于教授寒门子弟甚至贩夫走卒,他并没有半点心里准备,追随萧延嗣的利弊之间,他反复衡量,很快就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
萧延嗣见胡昭陷入沉思,便示意身后躁动的典韦等人安静下来,一群人陪同胡昭静静地站立在荷塘边,等待胡昭最后的决定。
萧延嗣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但他不打算就这样放过胡昭,既然不能礼聘之,那就力聘之,就像历史上曹操屡次派人请司马懿,司马懿都托病不从,曹操便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恐惧,只得就职。既然曹操对胡昭徒弟用这个招数,那么萧延嗣对胡昭也可以如此。
胡昭慢慢抬起头,凝视着郭嘉:“奉孝,既然你已经为萧驸马出力,又何须为师前去奔波?为师我只想做闲云野鹤,归隐山林。”
郭嘉冷冷一笑道:“先生,我跟随您多年,怎不知你胸中抱负,不为姜子牙,便为孔仲尼。先生,你却不曾想过,姜太公若不逃离朝歌奔赴渭水垂钓,文王那里认得他;孔圣若不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儒学安能传遍天下。先生,你隐居山中,却想闻名天下,... -->>
萧延嗣淡淡一笑,冲胡昭说道:“吾亦深爱莲花,吾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站在萧延嗣布身后的陈琳得此佳句,又忙取出笔墨,抄录起来。
胡昭听了萧延嗣这番话,仿佛梦中苏醒,顿时惊呆在那里,喃喃自语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寥寥几句,虽不成赋,却已道尽莲花之美,吾再思索十年,也休想做出如此好的句子,论起文采,吾远不如余。”
胡昭这才收起自己刚才的疏懒无礼,正视起萧延嗣。跟司马徽一样,胡昭又是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仔仔细细地把萧延嗣打量了一遍。经过司马徽那一遭,萧延嗣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便大大方方地立在那里,让胡昭看个究竟。
胡昭看罢,赶忙整顿衣冠,上前躬身施礼:“胡昭拜见萧驸马,先前胡昭无礼之甚,还望驸马爷多多海涵。”
萧延嗣连忙上前把胡昭搀扶起来:“孔明先生乃奉孝之师,亦是我师,是我萧延嗣该进弟子之礼才是。”
胡昭诚惶诚恐道:“吾观驸马爷之相,贵不可言,贵不可言,胡昭不敢妄言,亦不敢奢望为帝王之师。”声音竟然是越说越小,最后一小句只有萧延嗣听到。
萧延嗣大为惊奇,也压低声音问道:“先生之意,吾有九五之分?”
胡昭浑身一震:“明公之相,贵不可言,为帝为王,皆在明公一念之间。”
萧延嗣朗声大笑:“先生过誉了,吾虽有上扶国家、下安黎庶之志,怎奈智力短少,生性疏懒,要做一个诸侯可没有那么多心思。所以来颍川宝地,寻得贤才辅佐于我,望先生不辞劳苦,前往荆州助陛下一臂之力。”
萧延嗣故意大笑,是想让跟随身后的人们误解胡昭是在称赞他,如同刚才司马徽那样,如此便没有人怀疑到什么天子之分上,胡昭今日对萧延嗣所言若有一言片语流入朝野,萧延嗣必会迅速声名狼藉,自己和刘辩苦心建立的亲密关系定会出现裂缝。
胡昭不禁暗叹萧延嗣之谨慎小心,同时也对萧延嗣心胸坦荡而钦佩。只是胡昭向来喜爱清静淡泊的教学生涯,不喜生不由己的宦海浮沉,所以自从二十岁成名以来,屡次拒绝公府征召,这次也不例外,他虽然看出萧延嗣的命数,但也因为生性疏懒,不愿侍奉权贵,便欲推辞。
萧延嗣见状,忙给郭嘉施了眼色,让郭嘉去劝说他师父。郭嘉便绘声绘色地把萧延嗣刚才跟司马徽交流的一切事情都告诉了胡昭。听郭嘉说完,胡昭的表情甚是古怪。
他在心里深处是接受不了萧延嗣那个“全民教育”的提法,那无疑是断了他这种讲私学谋名誉的学霸后路,但论起公理来,他不得不承认,唯有萧延嗣这样,才能真正教化民众,真正实现儒教治国的仁义理想,若是还像陈荀二家的想法,儒家思想只能曲高和寡,普通民众追逐物欲漠视儒教,远的不说,单说几年前,黄巾贼挟裹流民杀将而来,仁义二字在那群暴民眼里算个屁。
胡昭暗自揣摩,若是有萧延嗣强力的推动,真正实现了儒家思想在社会所有阶层的普及,自己追随萧延嗣成此盛事,那自己的公德善莫大焉,怎么也比隐居山中只教授区区几十人要强得多。
胡昭自然不知道,萧延嗣另一个深层意思是要打破世家对仕途的垄断,为多年后的科举制度做好铺垫。胡昭已经习惯了讲私学谋名誉的学霸生涯,习惯了面对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世家子弟,对于教授寒门子弟甚至贩夫走卒,他并没有半点心里准备,追随萧延嗣的利弊之间,他反复衡量,很快就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
萧延嗣见胡昭陷入沉思,便示意身后躁动的典韦等人安静下来,一群人陪同胡昭静静地站立在荷塘边,等待胡昭最后的决定。
萧延嗣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但他不打算就这样放过胡昭,既然不能礼聘之,那就力聘之,就像历史上曹操屡次派人请司马懿,司马懿都托病不从,曹操便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恐惧,只得就职。既然曹操对胡昭徒弟用这个招数,那么萧延嗣对胡昭也可以如此。
胡昭慢慢抬起头,凝视着郭嘉:“奉孝,既然你已经为萧驸马出力,又何须为师前去奔波?为师我只想做闲云野鹤,归隐山林。”
郭嘉冷冷一笑道:“先生,我跟随您多年,怎不知你胸中抱负,不为姜子牙,便为孔仲尼。先生,你却不曾想过,姜太公若不逃离朝歌奔赴渭水垂钓,文王那里认得他;孔圣若不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儒学安能传遍天下。先生,你隐居山中,却想闻名天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