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穿到明朝考科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成化二十年的新春是在一场地震中度过的。正月初一大朝觐, 正月初二,京师地震, 人心惶惶。直隶永平等府与宣府、大同、辽东同震, 声如惊雷,宣府地裂出沙涌泉, 京外城垣墩台驿堡倒塌无数。
外地的消息未传到京城时,众臣的关注重点都在京师地震乃是上天示戒,皇上应斋心涤虑、省愆修德, 亲近忠直大臣, 毋为妾妃内宦迷惑。成化天子却不是容易摆布的人,何况这些诤谏中还涉及到了万贵妃,他的战斗力顿时直线爆表, 从“你们随便谏朕反正也不听”的老好人变成了“朕有罪你们也不干净”的战斗帝。
他在诏书里将自己轻轻带过, 直指众臣与皇帝“共天职”,上天降灾肯定跟朝臣怠事玩法有关,要众臣改过自新, 以称职俸。朝中御史一本本地上奏,成化帝不是留中不发就是反指一个罪名把人打发到僻远地方任知县。
留京朝觐的北直隶外官更是人心惶惶, 一面留意朝廷风云, 一面担心自己治下受灾、救灾的状况,一面还要候着吏部提堂。
幸好他们等得并不久——北直隶诸府直属六部, 考察时排在前列。考过顺天府、保定府就轮到了永平府。知府王问先上堂应对侍郎、都给事中等人查问,拿出治下各县的教化、钱粮、督运、矿业、营造修筑、义夫节妇等宦绩,对着上官当面点评。
别的州县倒没什么特殊的, 唯有迁安县设了个免费借书给士人书生阅览的图书馆,稍稍引起了右都御史李裕的兴趣。待到迁安县令上堂受考时,他便问道:“你那图书馆当真是叫学子不费钱钞就能去看书的?这与那些允许人抄写的书铺有何不同?”
戚县令为这图书馆下了几个月的心力,当作是极自豪的事业,听人问到便忍不住多说几句:“回大人,敝县的图书馆其实是对士人、百姓一体开放的,其中书籍只供人阅览,并不以此牟利。馆中藏书共三百种,每种架上各放三册,库中还有备用、替换者,共三千余册。书馆每日自辰正至申初开门,凡爱书之人皆许进去自选书看。馆里常备笔墨纸砚,令人看书时抄记名篇佳句。”
李裕微微点头。吏部左侍郎耿裕却问:“你那图书馆是哪里来的银子开设,书又是从何来的?是大户捐输,还是县里截留?”
戚胜躬身答道:“馆舍与书籍是一位少年义士和许多县内大户凑集起来的。原先他是想自己办起如许书馆,供县内学子无偿借阅,下官见他家境寒薄,却有这等志气,心中不胜惭愧,便想将此事接过来。谁知他立心要为朝廷做事,仍把馆舍与家中藏书都捐赠出来,下官已为他立碑作记,志其义举了。”
耿裕叹道:“如此义举,怎地不奏请朝廷旌扬?那位义士叫什么,家里做什么的?”
李裕有些可惜地说:“毕竟他捐的不是救灾谷米,不在旌表之例里。有迁安知县为他立碑作传,将此事记入县志中,也就足够荣耀其身了。”
戚胜喏喏两声,答道:“那是受过朝廷旌表的义民,他家……”刚要说他家尊大人是户部郎中,忽然想起自己刚刚顺口说了他家境贫寒。而崔郎中的家境,就他进京这两天打听到的,似乎并不是很贫寒?
至少并不是崔燮刚到迁安时所表现出的那么清贫。
父母住在朱门绮户,家中呼奴使婢,有不少妻妾;儿子却偏居外县,只得一老一小两个男仆陪伴,得亲自经营店铺才得糊口,还要受家中恶仆欺辱。当初他只觉得那个仆人跋扈欺主,现在想想却有些心惊——万一欺辱他的不只是仆人呢?
他微一迟疑,堂上两位掌印官却以为他是忘了那人的名字,便叫他不必再想,回驿馆听候结果。他们要赶在初十前审完两京十三布政司,各府州县来朝的三千五百二十三员首领官的事迹,在戚胜这里已经耽搁了不少工夫,实在无暇等他想下去。...
戚胜从吏部出来,便知道自己这回八成可以留任了。可他还是有心事萦怀,和同僚分手后,独自悄悄地走了一趟崔郎中府,从外面看着那座粉饰精致的大院。
崔家二公子此时正好出门,带着一群衣裳鲜明的奴仆,前呼后拥,意气洋洋地骑着马从他眼前路过,连个眼风都不曾给他这个青衣小官。
他也不想多看一眼这等纨绔子弟,骄奢人家,转身回了驿馆。
正月十一,吏部大计结果终于出来,呈报给了天子。戚县令不只没落进罢黜的八目,还落了个“长于教化”的考语,平平安安地度过了这回大计。
之后吏部还要推升府同知以下官员,以填补那些黜落官员的空子。不过戚县令估摸着自己的资历、宦绩还抵不过眼下这场震灾的影响,也不再留京钻刺,大计结束后就快马扬鞭地回了迁安。
其实大部分震区官员都想这么走,但很少有真能像他这样骑回去的——因为他瘦。体力好。经常游山玩水,骑惯了。
大部分外官还在京郊拖拖拉拉的时候,他已跃马扬鞭回到了县治。
好在震中在更靠北的边关一带,迁安没受什么灾,只是有些棚户在地动中震垮,还有几间房子烧着,幸而那天正有大雪,火势没蔓延开。
>
成化二十年的新春是在一场地震中度过的。正月初一大朝觐, 正月初二,京师地震, 人心惶惶。直隶永平等府与宣府、大同、辽东同震, 声如惊雷,宣府地裂出沙涌泉, 京外城垣墩台驿堡倒塌无数。
外地的消息未传到京城时,众臣的关注重点都在京师地震乃是上天示戒,皇上应斋心涤虑、省愆修德, 亲近忠直大臣, 毋为妾妃内宦迷惑。成化天子却不是容易摆布的人,何况这些诤谏中还涉及到了万贵妃,他的战斗力顿时直线爆表, 从“你们随便谏朕反正也不听”的老好人变成了“朕有罪你们也不干净”的战斗帝。
他在诏书里将自己轻轻带过, 直指众臣与皇帝“共天职”,上天降灾肯定跟朝臣怠事玩法有关,要众臣改过自新, 以称职俸。朝中御史一本本地上奏,成化帝不是留中不发就是反指一个罪名把人打发到僻远地方任知县。
留京朝觐的北直隶外官更是人心惶惶, 一面留意朝廷风云, 一面担心自己治下受灾、救灾的状况,一面还要候着吏部提堂。
幸好他们等得并不久——北直隶诸府直属六部, 考察时排在前列。考过顺天府、保定府就轮到了永平府。知府王问先上堂应对侍郎、都给事中等人查问,拿出治下各县的教化、钱粮、督运、矿业、营造修筑、义夫节妇等宦绩,对着上官当面点评。
别的州县倒没什么特殊的, 唯有迁安县设了个免费借书给士人书生阅览的图书馆,稍稍引起了右都御史李裕的兴趣。待到迁安县令上堂受考时,他便问道:“你那图书馆当真是叫学子不费钱钞就能去看书的?这与那些允许人抄写的书铺有何不同?”
戚县令为这图书馆下了几个月的心力,当作是极自豪的事业,听人问到便忍不住多说几句:“回大人,敝县的图书馆其实是对士人、百姓一体开放的,其中书籍只供人阅览,并不以此牟利。馆中藏书共三百种,每种架上各放三册,库中还有备用、替换者,共三千余册。书馆每日自辰正至申初开门,凡爱书之人皆许进去自选书看。馆里常备笔墨纸砚,令人看书时抄记名篇佳句。”
李裕微微点头。吏部左侍郎耿裕却问:“你那图书馆是哪里来的银子开设,书又是从何来的?是大户捐输,还是县里截留?”
戚胜躬身答道:“馆舍与书籍是一位少年义士和许多县内大户凑集起来的。原先他是想自己办起如许书馆,供县内学子无偿借阅,下官见他家境寒薄,却有这等志气,心中不胜惭愧,便想将此事接过来。谁知他立心要为朝廷做事,仍把馆舍与家中藏书都捐赠出来,下官已为他立碑作记,志其义举了。”
耿裕叹道:“如此义举,怎地不奏请朝廷旌扬?那位义士叫什么,家里做什么的?”
李裕有些可惜地说:“毕竟他捐的不是救灾谷米,不在旌表之例里。有迁安知县为他立碑作传,将此事记入县志中,也就足够荣耀其身了。”
戚胜喏喏两声,答道:“那是受过朝廷旌表的义民,他家……”刚要说他家尊大人是户部郎中,忽然想起自己刚刚顺口说了他家境贫寒。而崔郎中的家境,就他进京这两天打听到的,似乎并不是很贫寒?
至少并不是崔燮刚到迁安时所表现出的那么清贫。
父母住在朱门绮户,家中呼奴使婢,有不少妻妾;儿子却偏居外县,只得一老一小两个男仆陪伴,得亲自经营店铺才得糊口,还要受家中恶仆欺辱。当初他只觉得那个仆人跋扈欺主,现在想想却有些心惊——万一欺辱他的不只是仆人呢?
他微一迟疑,堂上两位掌印官却以为他是忘了那人的名字,便叫他不必再想,回驿馆听候结果。他们要赶在初十前审完两京十三布政司,各府州县来朝的三千五百二十三员首领官的事迹,在戚胜这里已经耽搁了不少工夫,实在无暇等他想下去。...
戚胜从吏部出来,便知道自己这回八成可以留任了。可他还是有心事萦怀,和同僚分手后,独自悄悄地走了一趟崔郎中府,从外面看着那座粉饰精致的大院。
崔家二公子此时正好出门,带着一群衣裳鲜明的奴仆,前呼后拥,意气洋洋地骑着马从他眼前路过,连个眼风都不曾给他这个青衣小官。
他也不想多看一眼这等纨绔子弟,骄奢人家,转身回了驿馆。
正月十一,吏部大计结果终于出来,呈报给了天子。戚县令不只没落进罢黜的八目,还落了个“长于教化”的考语,平平安安地度过了这回大计。
之后吏部还要推升府同知以下官员,以填补那些黜落官员的空子。不过戚县令估摸着自己的资历、宦绩还抵不过眼下这场震灾的影响,也不再留京钻刺,大计结束后就快马扬鞭地回了迁安。
其实大部分震区官员都想这么走,但很少有真能像他这样骑回去的——因为他瘦。体力好。经常游山玩水,骑惯了。
大部分外官还在京郊拖拖拉拉的时候,他已跃马扬鞭回到了县治。
好在震中在更靠北的边关一带,迁安没受什么灾,只是有些棚户在地动中震垮,还有几间房子烧着,幸而那天正有大雪,火势没蔓延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