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进击的生活流(快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仙人物?
昭明再去回想灰扑扑的老道士,只觉得对方浑身冒着仙气。
快十二月份,高考确定重开的消息终于传到了上湾村这个偏僻的小村子,这时候距离考试已经很近很近了。
村里大广播播报这个消息的时候,昭明看到知青老大哥的眼里泪如滚珠。他来了那么久,从来没看到过这位老大哥掉眼泪,别说掉眼泪,就是露出强烈情绪都是极少有,他总是冷静自持,从未有这般失态的时候。
别的同志早就哭成了一团。
所有人都知道,改变命运的时候到了。
原本就在复习的人更加拼命学习,他们只要一有空,就从怀里掏出一本书看,哪怕干活中的那一点点清闲。因为油灯太暗,蜡烛太贵,大家就聚集在一个屋子里,点了一根蜡烛复习,一晚上就要用掉两根蜡烛,熬得眼睛通红,蜡烛熏得眼皮乌黑。
他们和本地村民的关系好,大队长等人看他们这样通宵达旦,怕他们熬不住,一商量,说,让知青都上半日工,下午让他们学习。村里一些人家甚至给他们送了鸡蛋过来,让他们好好补补,好好读书考大学。
知青们自是感激不尽。他们也愿意投桃报李,把村里也准备考大学的三个人找来,咱们一起学习。知青们的复习资料比较足,昭明一知道消息就从县图书馆收罗了两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还有知青们以前留下的许多笔记,村里的青年几天复习下来都感觉良好。
别的村子的知青就没有这样优待了,白日一天的劳动下来已经筋疲力尽,还要强撑着身体挑灯夜读,时间又特别紧张,这种情况下自然复习效果不好。
上湾村的同志几年如一日的付出,才换得这一刻,别的村子的知青再如何羡慕埋怨都没用。
甚至村里人还要笑话他们;你们有人能修理农机吗?你们有人帮着村里办厂子吗?你们能几年时间一天不停的给村里扫盲吗?什么都没有这时候瞎比比什么?
昭明在这个时候更不拖后腿,他包揽三餐。为保证营养,他向村里人买鱼、野鸡等荤菜,还有豆腐、时令蔬菜,每日的鸡蛋都打了,主食从二两升到三两,每日一次夜宵,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吃得好,吃得营养。
这两个月下来,到了真正考试的时候,村里人惊讶的发现,知青们好像都还胖了些,连村里来蹭饭的三个青年也圆了脸庞。
考试的地点在县城第三中学,大队长出借了两辆牛车,把考试人员送到县里。
考试有两天,大家一早整理好自己的东西,准考证、笔和墨水之类的,然后穿上厚实的棉袄,裹上帽子围巾,坐在牛车的草垛子上,因为车摇摇晃晃,这时候看书会眼发昏,大家就闭着眼睛背诵。
到了县里,时候已经不早了,考场门口站满了人,说一句人山人海不过分。
“来来,吹了一路冻僵了吧。都活动活动手脚。”妇女主任提着一个暖水瓶,里面是队里给他们准备的糖水,用红枣、红糖和生姜熬的。她身后跟着素梅,素梅手里提着篮子,篮子里有竹杯子。
在别的考生都跺着脚看复习资料的时候,他们村的考生聚集在一起,手里捧着竹杯子,喝着热乎乎的糖水,大家相互的鼓励。
“我以后也想像哥哥姐姐们一样考大学。”素梅说,她十一岁了,今年刚上了县里的初中,今年他们村子有五个上初中的。
今年小学毕业的也就八个,除了三个实在不想读辍学了,别的都上了初中,其中还有两个是女孩子。让他们家里同意上初中着实不容易,知青们捐赠了三年的旧课本和足够的铅笔和本子,又说了很多好话,描述了一下美好的未来,这几个孩子的家长才同意了。
村里的小领导有感于知识真的是个好东西(可以修车办厂),也帮着一块儿劝,妇女主任很是积极的支持女孩儿上学。她听到女儿说以后要考大学,就笑了,“好啊,只要你能考上,娘就一直供你读书。”
一会儿,大家进场了,这会儿天气还很冷,可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除了小花同志额外要多考一门外语,别的人都只考四门,小花考俄语。
知青老大哥确实是个人才,两天考完了,他居然能把考卷全部默出来,大家拿着考卷到县里找老师写答案,然后大伙儿对着这张‘非标准’答卷对答案。
四门四百分的卷子,昭明对完答案后的分数是三百一十分,这是个高分,却不是最高的。知青老大哥的分数还高一点,三百二十多,其余人差他们一等,几个在两百五十分上下,还有几个不到两百分。
只考了一百多一些的人都很沮丧,觉得自己的希望大概不大了。
大家不知道自己这样的水平可以考一个什么样的学校。
这年头填报志愿还很粗糙,三个志愿三所学校,但问题是大部分就知道北大清华和本地院校,很多人甚至不懂本科大专的区别,问县里的老师也都丈二金刚摸脑袋,全都稀里糊涂的。专业意向也没有明确想法,就分了个文理科,模模糊糊的有个大致分类。
大家便集思广益,把自己知道的学校集中一下,终于有了将近二十个选择。
每个人都把这学校抄录了一份,每日抱在怀里,一边等着初选结束填志愿,一边琢磨着自己考什么学校好。
过了些日子,公社里通知他们村里有十一个过了高考初选,知青里头有十个,本村还有一个。昭明作为其中一人,和另外十人一起去了公社社长的办公室。
大队长陪着一块儿去,他不知道哪里听到的消息,说有些公社领导会偷偷瞒下录取名单,把名额给自己的子侄亲友。大队长觉得自己这些年在领导面前也有些面子情,所以跟着一块儿去,说说好话。
说实话,昭明是很感动的,因为这个事儿其实和他没什么关系。他也知道,这种替代上学的事儿肯定不会少,昭明甚至不敢保证说自己就不可能成为那个被替代的一员。
“叔,这事儿麻烦您了。咱们别的不求,就想平平顺顺的。”
大队长点点头,“你们叫了我那么多年的叔,我还能不管了?”
“哦,对了叔,那通知书是先送到公社里头吗?是不是除了本人别人是不可以代领的?我担心有什么意外,是不是直接送到本人手里更好一些?”
“行,我跟领导说。”
后面怎么样昭明不知道,他就知道,上湾村上了初选的十一个人,后来一个不拉全都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第一个收到的知青老大哥,他稳稳的上了北大的中文系,昭明是第二个,他和老大哥一个学校,北大外语系。他两个是一块儿送来的,公社领导拿到通知书就赶紧送过来了,一路跑一路宣传,于是村里人都聚集过来,再然后看到了两人拿着录取通知书,一人呆滞一人捂着脸哭得撕心裂肺的场景。
“北京大学是不是北京的大学?”
“去了北京不就能去看看咱主席了?还能去长城!”
“上了大学就是大学生啦。咱们村出大学生了?”
“可不是?放以前,那就是秀才,考上大学直接户口转城里,等毕业了,国家包分配工作。”
村里人议论纷纷,昭明只觉得耳边嗡嗡嗡,嗡嗡嗡,一边眼前晃过很多莫名熟悉的镜头,一边又有那晦涩拗口的经文一声比一声清晰可见,还有个软糯的孩子声音在耳边絮絮叨叨。
他只觉天旋地转……
“不好啦,阿明高兴得昏倒啦!”
仙人物?
昭明再去回想灰扑扑的老道士,只觉得对方浑身冒着仙气。
快十二月份,高考确定重开的消息终于传到了上湾村这个偏僻的小村子,这时候距离考试已经很近很近了。
村里大广播播报这个消息的时候,昭明看到知青老大哥的眼里泪如滚珠。他来了那么久,从来没看到过这位老大哥掉眼泪,别说掉眼泪,就是露出强烈情绪都是极少有,他总是冷静自持,从未有这般失态的时候。
别的同志早就哭成了一团。
所有人都知道,改变命运的时候到了。
原本就在复习的人更加拼命学习,他们只要一有空,就从怀里掏出一本书看,哪怕干活中的那一点点清闲。因为油灯太暗,蜡烛太贵,大家就聚集在一个屋子里,点了一根蜡烛复习,一晚上就要用掉两根蜡烛,熬得眼睛通红,蜡烛熏得眼皮乌黑。
他们和本地村民的关系好,大队长等人看他们这样通宵达旦,怕他们熬不住,一商量,说,让知青都上半日工,下午让他们学习。村里一些人家甚至给他们送了鸡蛋过来,让他们好好补补,好好读书考大学。
知青们自是感激不尽。他们也愿意投桃报李,把村里也准备考大学的三个人找来,咱们一起学习。知青们的复习资料比较足,昭明一知道消息就从县图书馆收罗了两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还有知青们以前留下的许多笔记,村里的青年几天复习下来都感觉良好。
别的村子的知青就没有这样优待了,白日一天的劳动下来已经筋疲力尽,还要强撑着身体挑灯夜读,时间又特别紧张,这种情况下自然复习效果不好。
上湾村的同志几年如一日的付出,才换得这一刻,别的村子的知青再如何羡慕埋怨都没用。
甚至村里人还要笑话他们;你们有人能修理农机吗?你们有人帮着村里办厂子吗?你们能几年时间一天不停的给村里扫盲吗?什么都没有这时候瞎比比什么?
昭明在这个时候更不拖后腿,他包揽三餐。为保证营养,他向村里人买鱼、野鸡等荤菜,还有豆腐、时令蔬菜,每日的鸡蛋都打了,主食从二两升到三两,每日一次夜宵,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吃得好,吃得营养。
这两个月下来,到了真正考试的时候,村里人惊讶的发现,知青们好像都还胖了些,连村里来蹭饭的三个青年也圆了脸庞。
考试的地点在县城第三中学,大队长出借了两辆牛车,把考试人员送到县里。
考试有两天,大家一早整理好自己的东西,准考证、笔和墨水之类的,然后穿上厚实的棉袄,裹上帽子围巾,坐在牛车的草垛子上,因为车摇摇晃晃,这时候看书会眼发昏,大家就闭着眼睛背诵。
到了县里,时候已经不早了,考场门口站满了人,说一句人山人海不过分。
“来来,吹了一路冻僵了吧。都活动活动手脚。”妇女主任提着一个暖水瓶,里面是队里给他们准备的糖水,用红枣、红糖和生姜熬的。她身后跟着素梅,素梅手里提着篮子,篮子里有竹杯子。
在别的考生都跺着脚看复习资料的时候,他们村的考生聚集在一起,手里捧着竹杯子,喝着热乎乎的糖水,大家相互的鼓励。
“我以后也想像哥哥姐姐们一样考大学。”素梅说,她十一岁了,今年刚上了县里的初中,今年他们村子有五个上初中的。
今年小学毕业的也就八个,除了三个实在不想读辍学了,别的都上了初中,其中还有两个是女孩子。让他们家里同意上初中着实不容易,知青们捐赠了三年的旧课本和足够的铅笔和本子,又说了很多好话,描述了一下美好的未来,这几个孩子的家长才同意了。
村里的小领导有感于知识真的是个好东西(可以修车办厂),也帮着一块儿劝,妇女主任很是积极的支持女孩儿上学。她听到女儿说以后要考大学,就笑了,“好啊,只要你能考上,娘就一直供你读书。”
一会儿,大家进场了,这会儿天气还很冷,可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除了小花同志额外要多考一门外语,别的人都只考四门,小花考俄语。
知青老大哥确实是个人才,两天考完了,他居然能把考卷全部默出来,大家拿着考卷到县里找老师写答案,然后大伙儿对着这张‘非标准’答卷对答案。
四门四百分的卷子,昭明对完答案后的分数是三百一十分,这是个高分,却不是最高的。知青老大哥的分数还高一点,三百二十多,其余人差他们一等,几个在两百五十分上下,还有几个不到两百分。
只考了一百多一些的人都很沮丧,觉得自己的希望大概不大了。
大家不知道自己这样的水平可以考一个什么样的学校。
这年头填报志愿还很粗糙,三个志愿三所学校,但问题是大部分就知道北大清华和本地院校,很多人甚至不懂本科大专的区别,问县里的老师也都丈二金刚摸脑袋,全都稀里糊涂的。专业意向也没有明确想法,就分了个文理科,模模糊糊的有个大致分类。
大家便集思广益,把自己知道的学校集中一下,终于有了将近二十个选择。
每个人都把这学校抄录了一份,每日抱在怀里,一边等着初选结束填志愿,一边琢磨着自己考什么学校好。
过了些日子,公社里通知他们村里有十一个过了高考初选,知青里头有十个,本村还有一个。昭明作为其中一人,和另外十人一起去了公社社长的办公室。
大队长陪着一块儿去,他不知道哪里听到的消息,说有些公社领导会偷偷瞒下录取名单,把名额给自己的子侄亲友。大队长觉得自己这些年在领导面前也有些面子情,所以跟着一块儿去,说说好话。
说实话,昭明是很感动的,因为这个事儿其实和他没什么关系。他也知道,这种替代上学的事儿肯定不会少,昭明甚至不敢保证说自己就不可能成为那个被替代的一员。
“叔,这事儿麻烦您了。咱们别的不求,就想平平顺顺的。”
大队长点点头,“你们叫了我那么多年的叔,我还能不管了?”
“哦,对了叔,那通知书是先送到公社里头吗?是不是除了本人别人是不可以代领的?我担心有什么意外,是不是直接送到本人手里更好一些?”
“行,我跟领导说。”
后面怎么样昭明不知道,他就知道,上湾村上了初选的十一个人,后来一个不拉全都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第一个收到的知青老大哥,他稳稳的上了北大的中文系,昭明是第二个,他和老大哥一个学校,北大外语系。他两个是一块儿送来的,公社领导拿到通知书就赶紧送过来了,一路跑一路宣传,于是村里人都聚集过来,再然后看到了两人拿着录取通知书,一人呆滞一人捂着脸哭得撕心裂肺的场景。
“北京大学是不是北京的大学?”
“去了北京不就能去看看咱主席了?还能去长城!”
“上了大学就是大学生啦。咱们村出大学生了?”
“可不是?放以前,那就是秀才,考上大学直接户口转城里,等毕业了,国家包分配工作。”
村里人议论纷纷,昭明只觉得耳边嗡嗡嗡,嗡嗡嗡,一边眼前晃过很多莫名熟悉的镜头,一边又有那晦涩拗口的经文一声比一声清晰可见,还有个软糯的孩子声音在耳边絮絮叨叨。
他只觉天旋地转……
“不好啦,阿明高兴得昏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