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命运的抉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相比被众人视为“幸运儿”的郑森在同一年晋升为帝国少将的夏完淳无疑显得要低调得多。弘武十六年农历二月初四随着最后一支流窜到精奇里江的响马被剿灭曾一度祸害帝国北疆的匪患就此平息。将近一年的清剿时间长不长短也不短却是一段极其磨人的过程。由于之前有过明朝与李闯的前车之鉴在对待匪患问题上无论是中华内阁还是中华国会都显得极为重视。特别是弘武女皇孙露更是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不仅要求部队对辽东的匪患进行彻底的清剿并且还明确地对外宣布朝廷不会招安任何一支匪帮向朝廷投降是这些匪徒的唯一出路至于负隅顽抗者等待他们的只有锋利的鬼头刀。
正是在这种基调下夏完淳这一路下来可谓是杀戒大开。态度强硬的匪帮自是不用多就是那些持有观望态度或是有意向官军投降的匪帮只要投降得稍有迟缓立即就会遭到灭之灾。官军如此“蛮横”的态度自然是让不少脑袋栓在裤腰带上的“英雄好汉”萌生了殊死抵抗的念念头。不过同武装到牙齿的官军硬碰硬是万万不行的。因此对白山黑水熟门熟路的响、胡子们很快就拿出了他们的看家本领——“窜”。要知道这一招对付之前的剿匪军团可是百试不爽直把东北的那些官老爷们弄得焦头烂额。只可惜他们这次碰到的这位夏将军可不是个吃素的。他不仅对于响马、胡子们的战法颇为熟悉而且也比之前那些来剿匪的官老爷们要有耐心得多。
事实上夏完淳所采取的战术并不算高明归纳起来不外乎八个字“清野坚壁、化整为零”。在经过最初的雷霆般的打击之后东北多数的匪帮都选择了在弘武十五年的冬天窜入山林躲避官军的清剿以期待官军退兵后再在来年的春天卷土重来。然而夏完淳却并没有如众多“英雄好汉”们所期望的那样在冬天退兵。相反他却在匪患最严重的牡丹江流域驻起了一座座城寨用以清野坚壁来掐断匪帮的粮源。与此同时夏完淳还以连为基本战术单位深入山林对躲藏在其中的一些影响较大的匪帮进行定清剿。整个过程缓慢而又艰辛因此直到弘武十六年开春捷报才从辽东传到京师。而当夏完淳处理完善后事宜从水路押送一班罪大恶极的匪抵达南京时已是初夏时节了。
“臣夏完淳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文华殿内夏完淳毕恭毕敬地向女皇敬礼道。距离他上次面圣已经过去一年有余了。龙椅上的弘武女皇看上去依旧是那么风华绝代而夏完淳却比一年前足足瘦了一圈。
“夏卿辛苦了。此次全仗卿与众将士有勇有谋才能如此快地清除东北的匪患使百姓能安居乐业。”孙露微笑着示意夏完淳就坐。
“陛下过奖了。其实此次我军之所以能如此顺利地剿灭匪帮完全是陛下您的恩泽。”夏完淳谦逊地道。
“哎咦这种冠冕堂皇的话夏卿就别提了。朕在京师离东北有千里之遥连剿匪计划制定都没参与过哪来的什么恩泽啊。”孙露摆了摆手道。
可夏完淳却轻轻摇了摇头娓娓道来道:“陛下明鉴。臣并没有故意恭维陛下的意思。只是这次陛下真是帮了臣的大忙。去年秋天臣在东北剿匪时听闻京师有不少人上书朝廷称匪患已经削除要朝廷及时收兵以免徒增损耗劳民伤财。臣当时十分着急心想匪帮只是暂时遁入山林一到来年开春人他们又将下山祸害百姓。倘若朝廷在这时候撤兵无疑将前功尽弃。可臣当时身处宁古塔就算上书辩驳也难服京师幽幽众口。却不想陛下您及时出面平息了纷争更加稳定了前方将士的军心。”
“朕还当是什么事呢。国会的议员以及内阁的大臣并不一定懂军事但他们却要为朝廷的每一分花费负责。而卿等在前方作战自然有自己的计划既然如此那也只有朕这边出面调停了。”孙露到这里又颇有感触地补充道:“不过这样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依朕看来军部那边还是应该成立个衙门派出言人专门负责向公众解释军队的作战情况。总不成每次都让前方作战的将帅一边指挥作战一边同后方舌战吧那还不把人给累死。”
“陛下圣明确实很累。”夏完淳接下了女皇的玩笑。不过这倒真是他的切身感受。要知道无论是面对凶残的罗刹人还是狡猾的土匪胡子夏完淳都不曾头痛过。可面对来自京师的责难他却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熟读史书的他十分清楚作为一个武将倘或被后方的文官所垢弊那你就算立下天大的功劳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试想像夏完淳这般出身书香世家投笔从戎的儒将尚且如此那些粗通文墨的军官岂非是“大兵遇秀才有理不清”。因此女皇的这项建议可谓是到了夏完淳的心坎里。那些文官和议员不是喜欢辩论吗。那军部就干脆成立一个衙门专门同这此人论理。反正中华朝的军部人才济济。真要认真辨驳起来还不知是谁辩得过谁呢。
眼见夏完淳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孙露却在心中偷笑了起来。却见她表面不动声色地道:“不过这种工作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胜任的啊。此人既要懂得军事又要文采飞扬当然若是家世渊博且能在士林中享有盛名那就再好不过了。”
夏完淳起先还听得连连头但当他听到“文采飞扬”、“家世渊博”、“士林”等几个词语那张英俊的脸庞立即就绿了下来。这怎么听都像是在自己嘛。虽这些年的戎马生涯让夏完淳褪去了不少文人的浮躁但对自己的学识他还是有那么一自负的。试想自己当初好歹也是7岁出诗集、14岁中进士的江南神童其父夏允彝也是江左名家。如果没有甲申之变的话夏完淳的人生完全会是另一副模样。不过这会儿可不是标榜文采的时候。现在的夏完淳根本不愿意去同那些议... -->>
相比被众人视为“幸运儿”的郑森在同一年晋升为帝国少将的夏完淳无疑显得要低调得多。弘武十六年农历二月初四随着最后一支流窜到精奇里江的响马被剿灭曾一度祸害帝国北疆的匪患就此平息。将近一年的清剿时间长不长短也不短却是一段极其磨人的过程。由于之前有过明朝与李闯的前车之鉴在对待匪患问题上无论是中华内阁还是中华国会都显得极为重视。特别是弘武女皇孙露更是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不仅要求部队对辽东的匪患进行彻底的清剿并且还明确地对外宣布朝廷不会招安任何一支匪帮向朝廷投降是这些匪徒的唯一出路至于负隅顽抗者等待他们的只有锋利的鬼头刀。
正是在这种基调下夏完淳这一路下来可谓是杀戒大开。态度强硬的匪帮自是不用多就是那些持有观望态度或是有意向官军投降的匪帮只要投降得稍有迟缓立即就会遭到灭之灾。官军如此“蛮横”的态度自然是让不少脑袋栓在裤腰带上的“英雄好汉”萌生了殊死抵抗的念念头。不过同武装到牙齿的官军硬碰硬是万万不行的。因此对白山黑水熟门熟路的响、胡子们很快就拿出了他们的看家本领——“窜”。要知道这一招对付之前的剿匪军团可是百试不爽直把东北的那些官老爷们弄得焦头烂额。只可惜他们这次碰到的这位夏将军可不是个吃素的。他不仅对于响马、胡子们的战法颇为熟悉而且也比之前那些来剿匪的官老爷们要有耐心得多。
事实上夏完淳所采取的战术并不算高明归纳起来不外乎八个字“清野坚壁、化整为零”。在经过最初的雷霆般的打击之后东北多数的匪帮都选择了在弘武十五年的冬天窜入山林躲避官军的清剿以期待官军退兵后再在来年的春天卷土重来。然而夏完淳却并没有如众多“英雄好汉”们所期望的那样在冬天退兵。相反他却在匪患最严重的牡丹江流域驻起了一座座城寨用以清野坚壁来掐断匪帮的粮源。与此同时夏完淳还以连为基本战术单位深入山林对躲藏在其中的一些影响较大的匪帮进行定清剿。整个过程缓慢而又艰辛因此直到弘武十六年开春捷报才从辽东传到京师。而当夏完淳处理完善后事宜从水路押送一班罪大恶极的匪抵达南京时已是初夏时节了。
“臣夏完淳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文华殿内夏完淳毕恭毕敬地向女皇敬礼道。距离他上次面圣已经过去一年有余了。龙椅上的弘武女皇看上去依旧是那么风华绝代而夏完淳却比一年前足足瘦了一圈。
“夏卿辛苦了。此次全仗卿与众将士有勇有谋才能如此快地清除东北的匪患使百姓能安居乐业。”孙露微笑着示意夏完淳就坐。
“陛下过奖了。其实此次我军之所以能如此顺利地剿灭匪帮完全是陛下您的恩泽。”夏完淳谦逊地道。
“哎咦这种冠冕堂皇的话夏卿就别提了。朕在京师离东北有千里之遥连剿匪计划制定都没参与过哪来的什么恩泽啊。”孙露摆了摆手道。
可夏完淳却轻轻摇了摇头娓娓道来道:“陛下明鉴。臣并没有故意恭维陛下的意思。只是这次陛下真是帮了臣的大忙。去年秋天臣在东北剿匪时听闻京师有不少人上书朝廷称匪患已经削除要朝廷及时收兵以免徒增损耗劳民伤财。臣当时十分着急心想匪帮只是暂时遁入山林一到来年开春人他们又将下山祸害百姓。倘若朝廷在这时候撤兵无疑将前功尽弃。可臣当时身处宁古塔就算上书辩驳也难服京师幽幽众口。却不想陛下您及时出面平息了纷争更加稳定了前方将士的军心。”
“朕还当是什么事呢。国会的议员以及内阁的大臣并不一定懂军事但他们却要为朝廷的每一分花费负责。而卿等在前方作战自然有自己的计划既然如此那也只有朕这边出面调停了。”孙露到这里又颇有感触地补充道:“不过这样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依朕看来军部那边还是应该成立个衙门派出言人专门负责向公众解释军队的作战情况。总不成每次都让前方作战的将帅一边指挥作战一边同后方舌战吧那还不把人给累死。”
“陛下圣明确实很累。”夏完淳接下了女皇的玩笑。不过这倒真是他的切身感受。要知道无论是面对凶残的罗刹人还是狡猾的土匪胡子夏完淳都不曾头痛过。可面对来自京师的责难他却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熟读史书的他十分清楚作为一个武将倘或被后方的文官所垢弊那你就算立下天大的功劳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试想像夏完淳这般出身书香世家投笔从戎的儒将尚且如此那些粗通文墨的军官岂非是“大兵遇秀才有理不清”。因此女皇的这项建议可谓是到了夏完淳的心坎里。那些文官和议员不是喜欢辩论吗。那军部就干脆成立一个衙门专门同这此人论理。反正中华朝的军部人才济济。真要认真辨驳起来还不知是谁辩得过谁呢。
眼见夏完淳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孙露却在心中偷笑了起来。却见她表面不动声色地道:“不过这种工作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胜任的啊。此人既要懂得军事又要文采飞扬当然若是家世渊博且能在士林中享有盛名那就再好不过了。”
夏完淳起先还听得连连头但当他听到“文采飞扬”、“家世渊博”、“士林”等几个词语那张英俊的脸庞立即就绿了下来。这怎么听都像是在自己嘛。虽这些年的戎马生涯让夏完淳褪去了不少文人的浮躁但对自己的学识他还是有那么一自负的。试想自己当初好歹也是7岁出诗集、14岁中进士的江南神童其父夏允彝也是江左名家。如果没有甲申之变的话夏完淳的人生完全会是另一副模样。不过这会儿可不是标榜文采的时候。现在的夏完淳根本不愿意去同那些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