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命运的抉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陈相老夫刚才就已经说了。朝廷完全可以从市场购买粮食进行储备。更何况还有海外的藩属国定期向朝廷纳供粮饷。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朝廷还要为了征粮储粮而死守陈规不变吗。”陈子龙不满地放言道。他实在是不明白为何这“陈规”仅实行了十二年却有如此多的大臣一定要死守不放。
“陈大人太过于乐观了。这么快就忘了前朝崇祯时粮价暴涨、饥民遍野的惨景。老夫记得大人曾经还为此写过一篇《卖儿赋》言词悲愤而又写实。难道大人想看着《卖儿赋》中的惨境日后在我中华朝重演吗?”陈邦彦痛心疾的说道。
“相大人言重了吧。前朝崇祯时恰逢天灾兵乱并至故而粮食紧缺粮价爆涨。加之前朝不体恤民情一味地加征税赋和三饷致使民不聊生最终战乱四起。而我中华朝如今正值政通人和、五谷丰登的盛世之际。怎么会出现老夫在《卖儿赋》中所描述的情景。试问一个初创不久如日中天的盛世王朝怎能与另一个日泊西山的没落王朝做比较?”陈子龙不屑地反问道。以往的历史经验告诉他乱世结束后中原必然会迎来一个大统一的鼎盛时期。而如今的中华朝无论从哪儿一个方面来看都十分符合条件。因此陈邦彦说中原会再现崇祯朝时的惨景陈子龙当然是怎么都不会相信的。
然而陈邦彦却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危言耸听。却见他摇了摇头跟着纠正道:“正如陈大人所言我朝目前确实正处于前无古人的繁荣时期。但是我朝现在所处的状态同样也是前无古人的。历代王朝草创之初无一例外的都会减轻赋税、平分土地做到耕者有其田。在税赋征收上也大多倾向于复古汉景之治以实物征粮为主。待到中期王朝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朝廷财政日益恶化。此时君王与臣子就会想到要变法即对原有的祖制进行一系列的变更以求解决国家所面临的困难。如果变法成功则王朝会迎来新的一轮复兴时称中兴之治。若是不幸失败则整个国家都会陷入混乱之中甚至就此亡国。反观我朝建立不到五年算是‘初创之朝’。加上之前数十年的战乱使中原人口锐减、无主之地甚多因此不用朝廷重新安排也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然而在另一方面我朝又是从前朝禅让而得前朝制度上的不少弊端并没有因战乱而消逝。为此陛下自出任前朝相起便开始推行新法、整顿体制。称帝登基后也没有像古代的开国君主那样沿用古法。而是在之前的新法的基础上进一步锐意求新。由此可见我中华朝既是‘初创之朝’又是‘中兴之朝’。”
既是初创之朝又是中兴之朝?!陈邦彦这一崭新的观点一瞬间就抓住在场所有人的眼球。就连一直在与他抬杠的陈子龙也忍不住静下心认真倾听起来。眼见众人各个都摒气凝神地关注着自己陈邦彦当下便用心的解释道:“因为是‘初创之朝’权贵勋臣羽翼尚未丰满、根基尚且不深。加之陛下乃是一国之君集天下大权于一手所以我朝推行新法所受的阻力远小于之前史上的历次变法。同样也正是因为有了‘中兴之朝’求新求变的活力和新法带来的诸多优势我朝才能在短短的五年之内完成之前朝代十几年、甚至几代人才能完成的积累达到如今这般繁荣的盛世。”
“恩既然我朝兼有‘初创之朝’与‘中兴之朝’的优点那也要同面对两种时期各有的弊端吧?”听陈邦彦说到这儿孙露若有所思的插口问道。
“陛下英明。事实确是如此。”陈邦彦见女皇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不禁更为深入的坦言道:“不过臣等今日来此是向陛下报告公社一事的。在这里臣仅就事论事地谈及其中最为关键的粮食问题。说到粮食的征收储备就不得不先提我朝目前的实行的税制。依臣看来我朝所定税制实则脱胎于唐朝两税制‘定税计钱折钱纳物’的原则。其大致的做法就是将朝廷财政以货币来预算赋税总收入征收的时候则按需要部分地进行实物‘折纳’。前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在此基础上将过去按地、户、丁分别征收实行征徭役的赋役制度改为按土地、人丁征收货币与白银故称‘一条鞭法’。而今经过陛下您的改革我朝进一部简化了税收征收手续并彻底以货币代替以前的实物地租。此举固然既保证了税收的稳定也使农户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人口增长、百姓安定、工商业展。但与唐宋的两税制、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一样我朝的税制也有一大难以忽视的隐患——妨农利商。”
“妨农利商?”孙露微微皱眉道。虽然扶植工商业是中华帝国的一项重要目标。但深知道“民以食为天”的孙露同样也从未放弃过对农业的重视。因此中华朝农业税赋不但远底于明朝甚至连相关的徭役也几乎被免除了。若说这样的税制都“妨农”孙露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别的政策是不妨农的。
然而听出女皇话语中不悦之音的陈邦彦并没有就此打住。却见他点头肯定道:“是的陛下臣并没有口误。远的不说就拿与我朝相差不足百年的张居正变法时为例。由于当时的明庭赋税改收钱银农民为了交税就需要将自家打下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如此一来上市的货物必然会随之倍增。一时间国库充裕市面出现经济繁荣景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但这种‘繁荣’却是建立在农民血汗之上的。因为朝廷征收赋税总是有一定时限和定额即公有赋役之令。正是迫于此‘公有赋役之令’谷物之上市总是集中于一时。其时限之迫上市量之大必然导致价格之跌落。陛下、诸位大人应该都还记得前明时市场粮价升得有多贵有多快吧。显然粮价的这种上升决不可能是在农户完纳赋税的时候而只可能是在他们完纳赋税之后。换言之这种较高的粮价一般总是商人在市场上的卖出价而决不可能是他们从农民那里的买入价。”
“陈相所言甚是。正因为如此当年的礼部尚书徐... -->>
“陈相老夫刚才就已经说了。朝廷完全可以从市场购买粮食进行储备。更何况还有海外的藩属国定期向朝廷纳供粮饷。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朝廷还要为了征粮储粮而死守陈规不变吗。”陈子龙不满地放言道。他实在是不明白为何这“陈规”仅实行了十二年却有如此多的大臣一定要死守不放。
“陈大人太过于乐观了。这么快就忘了前朝崇祯时粮价暴涨、饥民遍野的惨景。老夫记得大人曾经还为此写过一篇《卖儿赋》言词悲愤而又写实。难道大人想看着《卖儿赋》中的惨境日后在我中华朝重演吗?”陈邦彦痛心疾的说道。
“相大人言重了吧。前朝崇祯时恰逢天灾兵乱并至故而粮食紧缺粮价爆涨。加之前朝不体恤民情一味地加征税赋和三饷致使民不聊生最终战乱四起。而我中华朝如今正值政通人和、五谷丰登的盛世之际。怎么会出现老夫在《卖儿赋》中所描述的情景。试问一个初创不久如日中天的盛世王朝怎能与另一个日泊西山的没落王朝做比较?”陈子龙不屑地反问道。以往的历史经验告诉他乱世结束后中原必然会迎来一个大统一的鼎盛时期。而如今的中华朝无论从哪儿一个方面来看都十分符合条件。因此陈邦彦说中原会再现崇祯朝时的惨景陈子龙当然是怎么都不会相信的。
然而陈邦彦却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危言耸听。却见他摇了摇头跟着纠正道:“正如陈大人所言我朝目前确实正处于前无古人的繁荣时期。但是我朝现在所处的状态同样也是前无古人的。历代王朝草创之初无一例外的都会减轻赋税、平分土地做到耕者有其田。在税赋征收上也大多倾向于复古汉景之治以实物征粮为主。待到中期王朝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朝廷财政日益恶化。此时君王与臣子就会想到要变法即对原有的祖制进行一系列的变更以求解决国家所面临的困难。如果变法成功则王朝会迎来新的一轮复兴时称中兴之治。若是不幸失败则整个国家都会陷入混乱之中甚至就此亡国。反观我朝建立不到五年算是‘初创之朝’。加上之前数十年的战乱使中原人口锐减、无主之地甚多因此不用朝廷重新安排也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然而在另一方面我朝又是从前朝禅让而得前朝制度上的不少弊端并没有因战乱而消逝。为此陛下自出任前朝相起便开始推行新法、整顿体制。称帝登基后也没有像古代的开国君主那样沿用古法。而是在之前的新法的基础上进一步锐意求新。由此可见我中华朝既是‘初创之朝’又是‘中兴之朝’。”
既是初创之朝又是中兴之朝?!陈邦彦这一崭新的观点一瞬间就抓住在场所有人的眼球。就连一直在与他抬杠的陈子龙也忍不住静下心认真倾听起来。眼见众人各个都摒气凝神地关注着自己陈邦彦当下便用心的解释道:“因为是‘初创之朝’权贵勋臣羽翼尚未丰满、根基尚且不深。加之陛下乃是一国之君集天下大权于一手所以我朝推行新法所受的阻力远小于之前史上的历次变法。同样也正是因为有了‘中兴之朝’求新求变的活力和新法带来的诸多优势我朝才能在短短的五年之内完成之前朝代十几年、甚至几代人才能完成的积累达到如今这般繁荣的盛世。”
“恩既然我朝兼有‘初创之朝’与‘中兴之朝’的优点那也要同面对两种时期各有的弊端吧?”听陈邦彦说到这儿孙露若有所思的插口问道。
“陛下英明。事实确是如此。”陈邦彦见女皇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不禁更为深入的坦言道:“不过臣等今日来此是向陛下报告公社一事的。在这里臣仅就事论事地谈及其中最为关键的粮食问题。说到粮食的征收储备就不得不先提我朝目前的实行的税制。依臣看来我朝所定税制实则脱胎于唐朝两税制‘定税计钱折钱纳物’的原则。其大致的做法就是将朝廷财政以货币来预算赋税总收入征收的时候则按需要部分地进行实物‘折纳’。前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在此基础上将过去按地、户、丁分别征收实行征徭役的赋役制度改为按土地、人丁征收货币与白银故称‘一条鞭法’。而今经过陛下您的改革我朝进一部简化了税收征收手续并彻底以货币代替以前的实物地租。此举固然既保证了税收的稳定也使农户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人口增长、百姓安定、工商业展。但与唐宋的两税制、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一样我朝的税制也有一大难以忽视的隐患——妨农利商。”
“妨农利商?”孙露微微皱眉道。虽然扶植工商业是中华帝国的一项重要目标。但深知道“民以食为天”的孙露同样也从未放弃过对农业的重视。因此中华朝农业税赋不但远底于明朝甚至连相关的徭役也几乎被免除了。若说这样的税制都“妨农”孙露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别的政策是不妨农的。
然而听出女皇话语中不悦之音的陈邦彦并没有就此打住。却见他点头肯定道:“是的陛下臣并没有口误。远的不说就拿与我朝相差不足百年的张居正变法时为例。由于当时的明庭赋税改收钱银农民为了交税就需要将自家打下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如此一来上市的货物必然会随之倍增。一时间国库充裕市面出现经济繁荣景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但这种‘繁荣’却是建立在农民血汗之上的。因为朝廷征收赋税总是有一定时限和定额即公有赋役之令。正是迫于此‘公有赋役之令’谷物之上市总是集中于一时。其时限之迫上市量之大必然导致价格之跌落。陛下、诸位大人应该都还记得前明时市场粮价升得有多贵有多快吧。显然粮价的这种上升决不可能是在农户完纳赋税的时候而只可能是在他们完纳赋税之后。换言之这种较高的粮价一般总是商人在市场上的卖出价而决不可能是他们从农民那里的买入价。”
“陈相所言甚是。正因为如此当年的礼部尚书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