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神箭传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回头看了一眼那宏伟的宫门,杨诚默然登上早已备好的已经替他在长安城内选了一座符合其现在身份的豪宅,郑氏在长安经营数十年的丞相府。这似乎有些不吉利,陈博也极是自责的表达了自己的歉意:百废待兴,他虽然有意送杨诚一座崭新的忠勇公府,但这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郑氏的府邸在战火中几乎完好无损,论其规模和豪华程度,除皇宫外,在长外再找不出一座可堪比拟的宅院了。除了简单修葺之外,陈博甚至让人替杨诚打理好了一切,管家、仆人一应俱全,根本不需要杨诚准备什么。
突然间在长安有了个“家”杨诚一时还有些不适应。不过此时他的心思根本没有放在这上面,十里亭那些大臣们的眼神,让他心里有一个解不开的结。莫名其妙之下,他便与长安的官员们有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按照之前他和张识文等人的猜想,最为忌惮他的皇帝,反而表现出了完完全全的信任,至少从表面看,那信任几乎与他信任张识文没有多少差别。可这些应该与他毫无矛盾的官员们,反而表现出对他极大的忌恨。完全出乎意料的差距,顿时让他有些无所适从。
好在刚才在上书房与皇帝的单独会面,着实让他心里暖了一暖。除开陈博的夸赞和直白表达的信任外,陈博说的最多的就是一个字:准!
从交州选拔合适人才到各州充任县令一级的基本官员,这是他的第一个建议,也是最容易引起皇帝猜疑的建议。三家叛乱平定后,各地的官员奇缺,很多地方甚至没有一个地方官员可以留任。在当前这样的局面下,担任这些地方的县令一级官员,实在是一项吃力而不讨好地事情。不仅没有丝毫油水可捞。还得面对无数饥民潮甚至暴动。安抚百姓,恢复生产,这些几乎都需要地方官员亲力亲为。一个小小的县令,却必须得具备能吃苦耐劳、踏实踏干、清廉正直和知农体民这四项素质。
天下除了交州之外,恐怕没有一个地方能选拔出大量具备这些素质的人了。杨诚倒也是举贤不避亲,虽然这有谋私之嫌,但也直接将主要人选的来源放在了交州。事实上,早在之前的关中。杨诚便已从荆交选派了一批官员主持地方政务。后面逐步平定的洛阳外围与兖、并两州,陆续也派去了不少官员。而现在,不仅冀州的刘虎在向他伸手要人。连徐州、青州也急需大量这方面的官员。经过这数次“输血”交州原本地官员几乎少了近七成,大量优秀的县令、郡守被调往最需要他们的地方。
单凭这些人,当然不够了。随即而来地。则是大量原来只在官府中担任小吏的人员“平步青云”不过这些人的选拔。皆是由张识文亲自把关,无不熟悉政务、禀性纯良。至少从已上任的那些人这段时间地表现来看,皆担得起称职二字。不过交州地郡县数量远不及中原各州。即使将原来各级官府的所有小吏用上。仍然远远不够。滋事体大,虽然各地不凡人才。但杨诚深怕用错一人,以致铸成大错。他根本没时间去一一考察,是以剩下地缺口,也有大半交给张识文在交州挑选。
在这种情况下,前一天还是百姓,第二天便成了一县官员的事在交州简直成了平常事。无怪乎朝中官员得知后,无不惊呼:“杨诚一人得道,交州鸡犬升天!”雍州、兖州、青州、并州加上正在拟定名单地冀州、徐州,担任县令地官员,十个里面至少有七个来自交州,这还不算大量从荆州挑选的数量。若是将荆交视为一体,这个比例恐怕还要增加近两成。不要说关陇庶族集团为之眼热忌妒,就连忙得晕头转向地张识文也四度来信,让杨诚三思而后行。
杨诚虽然自问心中毫无私心,不过却也不是一点也不明白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只不过他现在还有其他的选择吗?即将漫延开来的灾害直若一座大山般向他逼来,他已经无遐去顾及章盛当年向他叮嘱的平衡之道了。若是为了平衡,违心的将一些自己无法信任,不能毫无差错地执行自己诸多政令的官员送到各地,因而产生的严重后果是他绝不愿意看到的。是以宁愿背负一切指责与猜疑,他也要全力打造一个完全放心的郡县官员群体。
唯一让他意外的是,指责与猜疑并不是来自大陈的最高统治者,反而是那些他自认为没有触动他们的朝中官员。荆交大量官员充实到各地,但进入长安的几乎没有一人。一则是他让张识文选派的这些人,多是些务实办事之人,特别适合县令一级需要处理具体事务的。这些人虽然有能力将地方治理得妥当,但却难以担任好更高一级的事务,在官场上的上升空间并不大
。得以要进行撤换,接替之人也皆是原来在长安任职的人。
除了战场上,杨诚并不是一个喜欢动心机的人。但是他却也不得不为原来朝廷一众官员而考虑,他本不求让这些人对他有多好,只求能和平相处而已。不过他的良苦用心并没有被认可,反而受到了更大的反弹。杨诚并不知道自己错得有厉害,官场上,何曾有过真正的和平相处。至古以来,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其激烈程度甚至远胜于战场。即使是他不将大量交州官员调派各地,也无法和朝中大臣们和平相处,这一点也是杨诚自身永远想不到的地方。
对于杨诚这个建议,陈博根本没有提出任何异议,甚至将一切事宜都交付给他,仅需事后将这批官员的名册交上即可,朝廷不进行任何干涉。抛开其他不谈,仅是长沙郡佐在面圣时还念念不忘哪些村庄的田地还没浇水那一幕,便让他对荆州的官员有着极佳的印象。更不用说他微服私访的交州之行时,交州的各级官府那种与外间绝然不同地办事作风。简直让他惊为天人。从那时起,他便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让天下所有地方官员,都能如同交州的地方官员一般,那样在他治下出现大治盛世的局面便再不是什么难事了。杨诚此时只是主动来实现他这个愿望,他当然是求之不得了。
至于猜疑,作为陈氏嫡传的陈博当然不可避免的继承了陈氏这一“优良传统”只不过正如林智所料,年青气盛又一心想要超越之前历代帝王的陈博。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这一能力当然是不逊于任何人地。而且将这些地方官员的选拔交给朝中大臣的话,何尝又不会出现大肆向关陇庶族倾斜地局面。两相比较,他当然乐意让这一巨大的倾斜指向他本就极有好感的荆交了。
杨诚的第二个建议。则进一步强调之前已获陈博首肯,并颁下旨意地土地分配之策。只不这一次,杨诚建议地范围由原来的三家辖地,进一步地扩展到了天下所有州郡。在雍、兖、并、冀、徐、青六州开展让土地全新分配的同时。原本较为安定地扬、豫、凉、幽甚至巴蜀。同样按此方式进行。至于荆州和交州,之前已经极是完善。完全可以丝毫不动。
这一建议倒是让陈博犹豫了... -->>
回头看了一眼那宏伟的宫门,杨诚默然登上早已备好的已经替他在长安城内选了一座符合其现在身份的豪宅,郑氏在长安经营数十年的丞相府。这似乎有些不吉利,陈博也极是自责的表达了自己的歉意:百废待兴,他虽然有意送杨诚一座崭新的忠勇公府,但这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郑氏的府邸在战火中几乎完好无损,论其规模和豪华程度,除皇宫外,在长外再找不出一座可堪比拟的宅院了。除了简单修葺之外,陈博甚至让人替杨诚打理好了一切,管家、仆人一应俱全,根本不需要杨诚准备什么。
突然间在长安有了个“家”杨诚一时还有些不适应。不过此时他的心思根本没有放在这上面,十里亭那些大臣们的眼神,让他心里有一个解不开的结。莫名其妙之下,他便与长安的官员们有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按照之前他和张识文等人的猜想,最为忌惮他的皇帝,反而表现出了完完全全的信任,至少从表面看,那信任几乎与他信任张识文没有多少差别。可这些应该与他毫无矛盾的官员们,反而表现出对他极大的忌恨。完全出乎意料的差距,顿时让他有些无所适从。
好在刚才在上书房与皇帝的单独会面,着实让他心里暖了一暖。除开陈博的夸赞和直白表达的信任外,陈博说的最多的就是一个字:准!
从交州选拔合适人才到各州充任县令一级的基本官员,这是他的第一个建议,也是最容易引起皇帝猜疑的建议。三家叛乱平定后,各地的官员奇缺,很多地方甚至没有一个地方官员可以留任。在当前这样的局面下,担任这些地方的县令一级官员,实在是一项吃力而不讨好地事情。不仅没有丝毫油水可捞。还得面对无数饥民潮甚至暴动。安抚百姓,恢复生产,这些几乎都需要地方官员亲力亲为。一个小小的县令,却必须得具备能吃苦耐劳、踏实踏干、清廉正直和知农体民这四项素质。
天下除了交州之外,恐怕没有一个地方能选拔出大量具备这些素质的人了。杨诚倒也是举贤不避亲,虽然这有谋私之嫌,但也直接将主要人选的来源放在了交州。事实上,早在之前的关中。杨诚便已从荆交选派了一批官员主持地方政务。后面逐步平定的洛阳外围与兖、并两州,陆续也派去了不少官员。而现在,不仅冀州的刘虎在向他伸手要人。连徐州、青州也急需大量这方面的官员。经过这数次“输血”交州原本地官员几乎少了近七成,大量优秀的县令、郡守被调往最需要他们的地方。
单凭这些人,当然不够了。随即而来地。则是大量原来只在官府中担任小吏的人员“平步青云”不过这些人的选拔。皆是由张识文亲自把关,无不熟悉政务、禀性纯良。至少从已上任的那些人这段时间地表现来看,皆担得起称职二字。不过交州地郡县数量远不及中原各州。即使将原来各级官府的所有小吏用上。仍然远远不够。滋事体大,虽然各地不凡人才。但杨诚深怕用错一人,以致铸成大错。他根本没时间去一一考察,是以剩下地缺口,也有大半交给张识文在交州挑选。
在这种情况下,前一天还是百姓,第二天便成了一县官员的事在交州简直成了平常事。无怪乎朝中官员得知后,无不惊呼:“杨诚一人得道,交州鸡犬升天!”雍州、兖州、青州、并州加上正在拟定名单地冀州、徐州,担任县令地官员,十个里面至少有七个来自交州,这还不算大量从荆州挑选的数量。若是将荆交视为一体,这个比例恐怕还要增加近两成。不要说关陇庶族集团为之眼热忌妒,就连忙得晕头转向地张识文也四度来信,让杨诚三思而后行。
杨诚虽然自问心中毫无私心,不过却也不是一点也不明白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只不过他现在还有其他的选择吗?即将漫延开来的灾害直若一座大山般向他逼来,他已经无遐去顾及章盛当年向他叮嘱的平衡之道了。若是为了平衡,违心的将一些自己无法信任,不能毫无差错地执行自己诸多政令的官员送到各地,因而产生的严重后果是他绝不愿意看到的。是以宁愿背负一切指责与猜疑,他也要全力打造一个完全放心的郡县官员群体。
唯一让他意外的是,指责与猜疑并不是来自大陈的最高统治者,反而是那些他自认为没有触动他们的朝中官员。荆交大量官员充实到各地,但进入长安的几乎没有一人。一则是他让张识文选派的这些人,多是些务实办事之人,特别适合县令一级需要处理具体事务的。这些人虽然有能力将地方治理得妥当,但却难以担任好更高一级的事务,在官场上的上升空间并不大
。得以要进行撤换,接替之人也皆是原来在长安任职的人。
除了战场上,杨诚并不是一个喜欢动心机的人。但是他却也不得不为原来朝廷一众官员而考虑,他本不求让这些人对他有多好,只求能和平相处而已。不过他的良苦用心并没有被认可,反而受到了更大的反弹。杨诚并不知道自己错得有厉害,官场上,何曾有过真正的和平相处。至古以来,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其激烈程度甚至远胜于战场。即使是他不将大量交州官员调派各地,也无法和朝中大臣们和平相处,这一点也是杨诚自身永远想不到的地方。
对于杨诚这个建议,陈博根本没有提出任何异议,甚至将一切事宜都交付给他,仅需事后将这批官员的名册交上即可,朝廷不进行任何干涉。抛开其他不谈,仅是长沙郡佐在面圣时还念念不忘哪些村庄的田地还没浇水那一幕,便让他对荆州的官员有着极佳的印象。更不用说他微服私访的交州之行时,交州的各级官府那种与外间绝然不同地办事作风。简直让他惊为天人。从那时起,他便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让天下所有地方官员,都能如同交州的地方官员一般,那样在他治下出现大治盛世的局面便再不是什么难事了。杨诚此时只是主动来实现他这个愿望,他当然是求之不得了。
至于猜疑,作为陈氏嫡传的陈博当然不可避免的继承了陈氏这一“优良传统”只不过正如林智所料,年青气盛又一心想要超越之前历代帝王的陈博。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这一能力当然是不逊于任何人地。而且将这些地方官员的选拔交给朝中大臣的话,何尝又不会出现大肆向关陇庶族倾斜地局面。两相比较,他当然乐意让这一巨大的倾斜指向他本就极有好感的荆交了。
杨诚的第二个建议。则进一步强调之前已获陈博首肯,并颁下旨意地土地分配之策。只不这一次,杨诚建议地范围由原来的三家辖地,进一步地扩展到了天下所有州郡。在雍、兖、并、冀、徐、青六州开展让土地全新分配的同时。原本较为安定地扬、豫、凉、幽甚至巴蜀。同样按此方式进行。至于荆州和交州,之前已经极是完善。完全可以丝毫不动。
这一建议倒是让陈博犹豫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