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重生之绝代武神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唱《侗族大歌》。1986年10月3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组织侗族合唱团11人,首次出国赴法国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活动,她们在巴黎夏乐宫演出非常受到欢迎,仅谢幕就达37次。艺术节执行主席马克尔维多,在观看后激动地说:“美极了!美极了!在东方一个仅有百多万人口的侗族能够创造和流传这样古老纯正,如此闪光的艺术,在世界上实为罕见”。
1994年春节文艺晚会和2001年的春节文艺晚会,黎平县侗族大歌队演唱的《蝉之歌》、《布谷催春》等侗族民间的歌曲,从而使黎平县这朵藏在深山里的民间艺术奇葩,名扬海内外。
然而,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侗族大歌的保护和“申遗”,随着侗歌在国内外频频亮相,贵州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1984年榕江县,在县里的中小学开展了”侗歌进课堂”实验,其影响力扩展到黎平、从江、锦屏,并辐射到湖南、广西等侗族地区。”侗歌进课堂”前前后后经历了18年的风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没有经费来源、没有制度保证、没有师资支持,使得其在实践中存在一定困难。在从江县高增乡,因外出打工的人增加,歌手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会唱侗族大歌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学唱侗歌的已寥寥无几。
自然生态需要保护,人文生态也需要保护。像侗族大歌这样的珍稀“物种”,应当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科学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永远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协调发展、不断进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居于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和人文理念,黎平县提出了“抢救、保护、继承、发展侗族大歌”的行动计划。
在侗族大歌主要流行地区贵州省黎平县岩洞镇已建立侗族大歌保护试点基地,通过一系列活动建立大歌文化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研究和制定侗族大歌歌手、歌师的奖励及命名政策;将侗族大歌纳入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中;发掘、抢救和整理濒临失传的大歌作品,进行文字记载、制作出版物等等工作。
“若不唱歌青春好像流水过/人过三十好似绿叶变枯黄/人生一世多短暂/春秋已度心有余/而力不足/岁月如梭你我各奔前程/此时相聚应永记心中”—这是侗族大歌中一只曲子的歌词大意,充分说明了侗族对于歌曲的热爱。愿这悠扬、神秘,宛如天籁般悦耳的大歌永世长存,也愿这梦幻般的旋律让世人同醉。
侗族喜欢依山傍水落寨。寨前有溪流,寨边有古树,寨后有青山。侗族人民用双手开发了这片秀丽的山区;用汗水浇灌了这片富饶的宝地;用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侗族大歌就是在这块沃土里逐渐形成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群侗族的姑娘和后生,在山上劳动,休息时,大家坐在大树下说说笑笑。说也巧,他们的笑声逗乐了山上的百鸟百虫,顿时山上山下百鸟齐鸣,百虫齐唱,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先有后,有起有落,动听极了。姑娘后生们被这优美的声音所吸引,大家侧耳静听,都陶醉在那鸟鸣虫唱之中。于是他们模仿着各种虫鸟的声音学唱,有的学高音,有的学低音,越学越有劲,越唱越动听。就这样年复一年,侗族的“嘎仑朗”杨梅虫歌)、“嘎吉哟”(蝉歌)、“嘎国朵”(国鸟之歌)、“嘎夜”(青蛙歌)等多声歌……“嘎老”诞生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侗族人民多声思维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嘎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逐渐丰富,形成侗族民间歌曲的一大种类,也是艺术水平最高的一类,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侗族地区历史上曾划分为若干个“洞”,每个“洞”管辖一大片地区(若干村寨)。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洞泛指哪一片地区已经弄不清楚了,但“六洞”、“九洞”、“十洞”却一直沿用。“六洞”以黎平的肇兴皮林和从江的龙图贯洞为中心;“九洞”以从江的增冲、信地为中心;“十洞”以黎平的岩洞、新洞为中心。侗族大砍主要流行在“六洞”、“九洞”、“十洞”地区以及与之毗邻的地区或村寨。榕江县栽麻乡的苗兰、宰荡、加所一带,古属”九洞”范围,也是大歌的流行地区之一。由于演唱场所、表演形式和演唱人员性别及年龄的不同,大歌可分为“鼓楼大”、“声音大歌”、“礼俗大歌”、“叙事大歌”、“儿童大歌”、“戏曲大歌”;或者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等。
鼓楼大歌,侗语叫“嘎得楼”,这是不同村寨男女歌队在鼓楼对歌演唱的主要歌种,其它以中心衬词来称谓,有“嗅嗬顶”和“干赛”两种,内容多为情歌。“干赛”是正式对歌的主要曲调,也是“嘎老”的主体,各地男女声都有自己的声腔,多以流行地区来命名,如“嘎兰”(苗兰的歌)、“嘎滴”(曹滴洞的歌)、“嘎宰荡”(宰荡的歌)等。声音大歌,侗语叫“嘎唆”,它不是鼓楼对歌的主要歌种,而是对歌过程中的精彩插曲。多数是应听众的要求或歌队为了显示自己的嗓音才演唱,俗称“换嗓子”。声音大歌歌词短小,以展示音乐曲调为主,常常摹仿虫鸣鸟叫,接腔时由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此起彼伏,优美动听,最能发挥歌队的整体演唱水平。
从音乐的角度看,声音大歌是侗族多声歌精华中的精华。歌名常冠以鱼虫鸟兽或季节时会的名称,如“嘎仑朗”(蝉歌)、“嘎夜”(青蛙歌)、“嘎三月”(三月歌)等。叙事大歌,侗语口叫“嘎君”或“嘎尽”。它既是民歌的一种,也是曲艺的一种。按歌词体裁,可分为唱故事的“嘎君”和道理的“嘎乡”两种;按音乐唱腔,可分为“嘎君”和“嘎尽”两种。歌名常以故事的主要人物名字或中心内容来命名,如<<珠郎娘美>>、<<金汉列美>>、<<孝顺父母>>、<<劝懒人>>等。
礼俗大歌,侗语叫“嘎礼乡”,是各种礼俗场合演唱的多声歌的总称。一般分为“拦路歌”、“酒礼歌”、“踩堂歌”三种均由领唱和合唱构成。
儿童大歌,侗语叫“嘎腊温”,这是儿重游戏娱乐时唱的多声歌。歌词短小,曲调欢快,以齐唱为主,合唱为辅。歌名多根据内容来定,如“蚂蚁歌”、“小山羊”、“探外婆”等。戏曲大歌,侗语叫“嘎瓦”,是侗戏演出时唱的多声歌。多用于一出戏的开场或收场,或是仙人、官人出现的场面,由前台、后台的演职员一起唱,气氛热烈。没有固定的歌名。“嘎老”之所以叫做大歌,一是它要由侗族民间合唱队来演唱;二是它有两个声部;三是它的五式演唱是在鼓楼当着众人放声歌唱;四是歌词长大,长歌四五十分钟才唱完一首,往往给人以”长歌闭目”的感觉。
大歌流行地区村村寨寨都有大歌队,这些大歌队都是民间业余组织。由男女自由组合,少者四五人,多者十多人不等。男女歌队又按年龄分为:儿重歌队、少年歌队、青年歌队、成年歌队、老年歌队等。
是在歌师或歌兄歌姐的指导下,接受大歌的启蒙训练,以学唱童声大歌为主,也兼学别的大歌,培养兴趣。
少年歌队,侗族是在歌师或歌兄歌姐的指导下,开始全面的大歌训练,少女歌队往往边纺纱、做针线活,边学歌练歌,各种歌种都要学,为对歌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有客队进寨对歌,就站在旁边见习。
是在歌师的指导下,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大歌曲调和唱词,具有较高的演唱技能,是本寨与客队对歌的主力,有时亦主动出访别的村寨。成年歌队,平常协助歌师对歌弟歌妹进行训练,当好青年歌队的参谋,是青年歌队强有力的后盾。
主要为青少年歌队作示范,亦是老有所乐的需要,以唱叙事大歌为主。歌队中最有名望的是歌师,他们是歌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般年龄较大,阅历较为丰富。歌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是原来就是优秀歌手,久经对歌的锻炼;二是精通各种大歌和演唱方法;三是掌握大量的歌词,并能改编和即兴创作;四是作风正派,为人师表,有组织领导能力;五是有奉献精神。歌师是侗族人民中最有民族文化知识的人,最受人们尊敬和爱戴。为弘扬侗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格江县文化部门,把民族音乐引进学校。并在车江小学建立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以学习演唱侗族童声大歌和其他优秀民歌为己任。取得显著的成绩,成为侗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面旗帜。
!!
唱《侗族大歌》。1986年10月3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组织侗族合唱团11人,首次出国赴法国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活动,她们在巴黎夏乐宫演出非常受到欢迎,仅谢幕就达37次。艺术节执行主席马克尔维多,在观看后激动地说:“美极了!美极了!在东方一个仅有百多万人口的侗族能够创造和流传这样古老纯正,如此闪光的艺术,在世界上实为罕见”。
1994年春节文艺晚会和2001年的春节文艺晚会,黎平县侗族大歌队演唱的《蝉之歌》、《布谷催春》等侗族民间的歌曲,从而使黎平县这朵藏在深山里的民间艺术奇葩,名扬海内外。
然而,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侗族大歌的保护和“申遗”,随着侗歌在国内外频频亮相,贵州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1984年榕江县,在县里的中小学开展了”侗歌进课堂”实验,其影响力扩展到黎平、从江、锦屏,并辐射到湖南、广西等侗族地区。”侗歌进课堂”前前后后经历了18年的风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没有经费来源、没有制度保证、没有师资支持,使得其在实践中存在一定困难。在从江县高增乡,因外出打工的人增加,歌手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会唱侗族大歌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学唱侗歌的已寥寥无几。
自然生态需要保护,人文生态也需要保护。像侗族大歌这样的珍稀“物种”,应当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科学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永远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协调发展、不断进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居于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和人文理念,黎平县提出了“抢救、保护、继承、发展侗族大歌”的行动计划。
在侗族大歌主要流行地区贵州省黎平县岩洞镇已建立侗族大歌保护试点基地,通过一系列活动建立大歌文化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研究和制定侗族大歌歌手、歌师的奖励及命名政策;将侗族大歌纳入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中;发掘、抢救和整理濒临失传的大歌作品,进行文字记载、制作出版物等等工作。
“若不唱歌青春好像流水过/人过三十好似绿叶变枯黄/人生一世多短暂/春秋已度心有余/而力不足/岁月如梭你我各奔前程/此时相聚应永记心中”—这是侗族大歌中一只曲子的歌词大意,充分说明了侗族对于歌曲的热爱。愿这悠扬、神秘,宛如天籁般悦耳的大歌永世长存,也愿这梦幻般的旋律让世人同醉。
侗族喜欢依山傍水落寨。寨前有溪流,寨边有古树,寨后有青山。侗族人民用双手开发了这片秀丽的山区;用汗水浇灌了这片富饶的宝地;用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侗族大歌就是在这块沃土里逐渐形成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群侗族的姑娘和后生,在山上劳动,休息时,大家坐在大树下说说笑笑。说也巧,他们的笑声逗乐了山上的百鸟百虫,顿时山上山下百鸟齐鸣,百虫齐唱,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先有后,有起有落,动听极了。姑娘后生们被这优美的声音所吸引,大家侧耳静听,都陶醉在那鸟鸣虫唱之中。于是他们模仿着各种虫鸟的声音学唱,有的学高音,有的学低音,越学越有劲,越唱越动听。就这样年复一年,侗族的“嘎仑朗”杨梅虫歌)、“嘎吉哟”(蝉歌)、“嘎国朵”(国鸟之歌)、“嘎夜”(青蛙歌)等多声歌……“嘎老”诞生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侗族人民多声思维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嘎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逐渐丰富,形成侗族民间歌曲的一大种类,也是艺术水平最高的一类,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侗族地区历史上曾划分为若干个“洞”,每个“洞”管辖一大片地区(若干村寨)。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洞泛指哪一片地区已经弄不清楚了,但“六洞”、“九洞”、“十洞”却一直沿用。“六洞”以黎平的肇兴皮林和从江的龙图贯洞为中心;“九洞”以从江的增冲、信地为中心;“十洞”以黎平的岩洞、新洞为中心。侗族大砍主要流行在“六洞”、“九洞”、“十洞”地区以及与之毗邻的地区或村寨。榕江县栽麻乡的苗兰、宰荡、加所一带,古属”九洞”范围,也是大歌的流行地区之一。由于演唱场所、表演形式和演唱人员性别及年龄的不同,大歌可分为“鼓楼大”、“声音大歌”、“礼俗大歌”、“叙事大歌”、“儿童大歌”、“戏曲大歌”;或者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等。
鼓楼大歌,侗语叫“嘎得楼”,这是不同村寨男女歌队在鼓楼对歌演唱的主要歌种,其它以中心衬词来称谓,有“嗅嗬顶”和“干赛”两种,内容多为情歌。“干赛”是正式对歌的主要曲调,也是“嘎老”的主体,各地男女声都有自己的声腔,多以流行地区来命名,如“嘎兰”(苗兰的歌)、“嘎滴”(曹滴洞的歌)、“嘎宰荡”(宰荡的歌)等。声音大歌,侗语叫“嘎唆”,它不是鼓楼对歌的主要歌种,而是对歌过程中的精彩插曲。多数是应听众的要求或歌队为了显示自己的嗓音才演唱,俗称“换嗓子”。声音大歌歌词短小,以展示音乐曲调为主,常常摹仿虫鸣鸟叫,接腔时由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此起彼伏,优美动听,最能发挥歌队的整体演唱水平。
从音乐的角度看,声音大歌是侗族多声歌精华中的精华。歌名常冠以鱼虫鸟兽或季节时会的名称,如“嘎仑朗”(蝉歌)、“嘎夜”(青蛙歌)、“嘎三月”(三月歌)等。叙事大歌,侗语口叫“嘎君”或“嘎尽”。它既是民歌的一种,也是曲艺的一种。按歌词体裁,可分为唱故事的“嘎君”和道理的“嘎乡”两种;按音乐唱腔,可分为“嘎君”和“嘎尽”两种。歌名常以故事的主要人物名字或中心内容来命名,如<<珠郎娘美>>、<<金汉列美>>、<<孝顺父母>>、<<劝懒人>>等。
礼俗大歌,侗语叫“嘎礼乡”,是各种礼俗场合演唱的多声歌的总称。一般分为“拦路歌”、“酒礼歌”、“踩堂歌”三种均由领唱和合唱构成。
儿童大歌,侗语叫“嘎腊温”,这是儿重游戏娱乐时唱的多声歌。歌词短小,曲调欢快,以齐唱为主,合唱为辅。歌名多根据内容来定,如“蚂蚁歌”、“小山羊”、“探外婆”等。戏曲大歌,侗语叫“嘎瓦”,是侗戏演出时唱的多声歌。多用于一出戏的开场或收场,或是仙人、官人出现的场面,由前台、后台的演职员一起唱,气氛热烈。没有固定的歌名。“嘎老”之所以叫做大歌,一是它要由侗族民间合唱队来演唱;二是它有两个声部;三是它的五式演唱是在鼓楼当着众人放声歌唱;四是歌词长大,长歌四五十分钟才唱完一首,往往给人以”长歌闭目”的感觉。
大歌流行地区村村寨寨都有大歌队,这些大歌队都是民间业余组织。由男女自由组合,少者四五人,多者十多人不等。男女歌队又按年龄分为:儿重歌队、少年歌队、青年歌队、成年歌队、老年歌队等。
是在歌师或歌兄歌姐的指导下,接受大歌的启蒙训练,以学唱童声大歌为主,也兼学别的大歌,培养兴趣。
少年歌队,侗族是在歌师或歌兄歌姐的指导下,开始全面的大歌训练,少女歌队往往边纺纱、做针线活,边学歌练歌,各种歌种都要学,为对歌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有客队进寨对歌,就站在旁边见习。
是在歌师的指导下,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大歌曲调和唱词,具有较高的演唱技能,是本寨与客队对歌的主力,有时亦主动出访别的村寨。成年歌队,平常协助歌师对歌弟歌妹进行训练,当好青年歌队的参谋,是青年歌队强有力的后盾。
主要为青少年歌队作示范,亦是老有所乐的需要,以唱叙事大歌为主。歌队中最有名望的是歌师,他们是歌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般年龄较大,阅历较为丰富。歌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是原来就是优秀歌手,久经对歌的锻炼;二是精通各种大歌和演唱方法;三是掌握大量的歌词,并能改编和即兴创作;四是作风正派,为人师表,有组织领导能力;五是有奉献精神。歌师是侗族人民中最有民族文化知识的人,最受人们尊敬和爱戴。为弘扬侗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格江县文化部门,把民族音乐引进学校。并在车江小学建立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以学习演唱侗族童声大歌和其他优秀民歌为己任。取得显著的成绩,成为侗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面旗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