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34.org,侠道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九十二章唇枪舌战(上)
率先被发难的是布施和尚,相比道教,佛教更善辩经义,而且道家主无为,反而无物可辩,佛家是外来教,翻译来的东西,终究是有缝的外物。与布施和尚辩论的人同白庸有过一面之缘,乃是九华皇苑当代的首席弟子武虚发。
“最近鄙人钻研佛经,却有几点不明白的地方,还望大师给与开解。我观佛教因不承认有灵魂提出了无我论,可既然无我,轮回或成佛里也就无我,无主体,有人在佛死后几百年就提出了各种的轮回主体之说,第八识就是其中之一。”
布施和尚一点也没有对方来势汹汹而变色,反而哈哈笑着说:“你是想说阿赖耶识吗?。”
阿赖耶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
布施和尚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条鹿腿,也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抓,咬一口嫩汁飞洒,十分粗野了砸了砸嘴,如同在回味一样,赞了一声好,皮脆肉紧,赶紧又拿起旁边的烧刀子,大口灌下,喝一个脸红脖子粗,大力拍了一下桌子,喊了一声爽。
武虚发皱起了眉头,尤其是对方咬东西时溅出来的油渍,以及喝酒时漏出来的酒水,都让他连忙躲开身子,深怕被溅到。
出席这场宴会,为了不失礼仪,他身上穿的都是最正规的礼服,一板一眼绝不邋遢,所有可能的褶皱都是烫平了再拉直,一身整洁光丽。为了避免被对手攻讦,他在宴会中的动作也是完美的符合礼节,不留一丝纰漏。
武虚发是名门望族出身,而且同白家的没落不同,是如日中天、一手遮天的那种,他自小就受到最良好的礼仪官教导,系于嫡出,也绝不是那种坐吃山空的败家子,从小就很聪慧,三岁能言,五岁识字,八岁作诗,十二岁就在军中任职,十五岁考取功名,文武双全,平日交流的也不是纨绔子弟,可谓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
不过他显然没有应对粗犷的酒肉和尚的经验,不守礼仪,穿着邋遢,吃没吃香,还不守清规戒律,说粗人都是在称赞布施和尚,这和尚身上粗、俗、庸三色皆备。
若在平时,这种粗人他是看也不看,直接挥袖而去,没奈何现在的是命令,而且必须是他主动向敌人挑起进攻,只好耐着性子,强行忍着心中厌恶,只是他这下也明白,想靠礼节攻讦对方是不可能了,对方根本就不懂得礼节,你和他谈这些无疑是对牛弹琴。
“大师明鉴,正是阿赖耶识。佛教提出阿赖耶识,本为了自圆其说,可惜第八识也逃不了刹那生灭法,只是它不是人眼看得见的,它的生灭对一般人来说,变得不那么明显,不那么具体了,所以就迷惑了许多的人,以为这么深奥的唯识学已把问题解决了。因此,一般人到此为止,就不再追问下去了。而实际上,原来的问题可以说是根本没有解决,而是转换成了一个更隐蔽的,更不易被发现的问题而已。更具体地说,就是把轮回的主体问题转化为第八识在生灭过程中的主体问题,因第八识按佛教说法,犹如是一宝库,含藏一切诸法种子,众生无始以来的种种善念、恶念、善行、恶行这些信息都贮存于此识之中。所以,当轮回时,这个第八识就带着所有这些贮存的信息到下一轮的生命里去了。借此,第八识成了生灭轮回过程中的载体,以解决“无我”的所带来的载体缺失问题。”
武虚发在这边滔滔不绝的说着,布施和尚却只是一个劲的埋头狂吃狂喝,就像是挨了半年饥饿的灾民,看上去一点也没有再听对方的话,直到武虚发停下来的时候,挥挥手示意对方继续说下去。
武虚发觉得自己就像是在跟空气对话一样,对方居然如此不懂礼节,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也不停下进食,这又加深了恶劣的印象。
他强忍着嫌恶继续道:“按佛教的绝对‘无常’法印,这个第八识也逃脱不了刹那生灭。那么,当它生灭时,一定就还要有一个‘更上面的识’来承载第八识中的这些信了,否则这些信息也将随着生灭而丢失。这其实就是种子的种子问题了,要是再按这种思路下去,问题将永远没完没了,因还要有种子的种子的种子的种子……的问题,这将是个无限递归,永无终结的问题。佛教就是这么滑稽可笑,把灵魂丢掉,搞出问题来了,只好发明了所谓的第八识,只是一粒种子是很不够的,因在发明这种种子时,佛教就已不知不觉走上了永没终结和解决之法的路途上了。”
武虚发是一个专注的人,这是一个优点,当他专注在某项事情上的时候,就会忘记其他,现在他越说越流畅,完全投入其中,差不多将现在当成了一场儒士们相互进行的商经会。
“无我论与轮回的这个漏洞,至今只是被唯识学越补越大了,推敲出个连佛都不懂的第八识来,岂不等于是说,佛所觉悟的还不够究竟,还要这么多后来的佛弟子来帮他添砖加瓦?佛陀竟然没发现无我与轮回间的这个大问题,还得等后人来发现,来解决,这不也是等于在嘲讽和否定佛陀吗?但佛教的唯识学毕竟是产生了,以这种方式否定和嘲讽佛陀的结果也已成无言的事实了。可悲可笑的是,虽然冒了这么大的风险,付了这么大的代价,还是没能把问题解决,反而是让问题变得更严重了,也更证明了这是一个佛教永无法解决的困境和问题”
说到这里,他挥舞了一下拳头,如同击倒了一座巨大的宗教巨人。
布施和尚抹了一下嘴角的油渍,拍了拍饱满的肚皮,大咧咧的问:“说完了?”
武虚发眼中精芒一闪:“请问大师,关于第八识的逻辑错误,不知该从何解释呢?”
布施和尚打了个饱嗝,反问道:“你问我,我问谁去?经义内容既然是佛祖写的,你自己去问佛祖吧。”
这个回答实在大出意料,完全是不按规矩出牌啊,根本是耍赖嘛就像是儒士们在为《论语》中的一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争辩的时候,总不能说一句,你自己去问圣人吧
武虚发张了张嘴,只好说:“这内容并不是佛祖提出的,而是后人弟子为了自圆其说而提出来的。”
“那你跟那些提出来的人说去,又不是我写的,跟我扯这些做什么?”布施和尚一身洒脱,不解释。
“可、可这是佛法纰漏。”
“人无完人,谁规定佛法就不能有纰漏的,就算佛法有纰漏,又能怎么样?可以教化渡人,可以引人向善,可以予人归宿,这样就... -->>
第九十二章唇枪舌战(上)
率先被发难的是布施和尚,相比道教,佛教更善辩经义,而且道家主无为,反而无物可辩,佛家是外来教,翻译来的东西,终究是有缝的外物。与布施和尚辩论的人同白庸有过一面之缘,乃是九华皇苑当代的首席弟子武虚发。
“最近鄙人钻研佛经,却有几点不明白的地方,还望大师给与开解。我观佛教因不承认有灵魂提出了无我论,可既然无我,轮回或成佛里也就无我,无主体,有人在佛死后几百年就提出了各种的轮回主体之说,第八识就是其中之一。”
布施和尚一点也没有对方来势汹汹而变色,反而哈哈笑着说:“你是想说阿赖耶识吗?。”
阿赖耶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
布施和尚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条鹿腿,也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抓,咬一口嫩汁飞洒,十分粗野了砸了砸嘴,如同在回味一样,赞了一声好,皮脆肉紧,赶紧又拿起旁边的烧刀子,大口灌下,喝一个脸红脖子粗,大力拍了一下桌子,喊了一声爽。
武虚发皱起了眉头,尤其是对方咬东西时溅出来的油渍,以及喝酒时漏出来的酒水,都让他连忙躲开身子,深怕被溅到。
出席这场宴会,为了不失礼仪,他身上穿的都是最正规的礼服,一板一眼绝不邋遢,所有可能的褶皱都是烫平了再拉直,一身整洁光丽。为了避免被对手攻讦,他在宴会中的动作也是完美的符合礼节,不留一丝纰漏。
武虚发是名门望族出身,而且同白家的没落不同,是如日中天、一手遮天的那种,他自小就受到最良好的礼仪官教导,系于嫡出,也绝不是那种坐吃山空的败家子,从小就很聪慧,三岁能言,五岁识字,八岁作诗,十二岁就在军中任职,十五岁考取功名,文武双全,平日交流的也不是纨绔子弟,可谓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
不过他显然没有应对粗犷的酒肉和尚的经验,不守礼仪,穿着邋遢,吃没吃香,还不守清规戒律,说粗人都是在称赞布施和尚,这和尚身上粗、俗、庸三色皆备。
若在平时,这种粗人他是看也不看,直接挥袖而去,没奈何现在的是命令,而且必须是他主动向敌人挑起进攻,只好耐着性子,强行忍着心中厌恶,只是他这下也明白,想靠礼节攻讦对方是不可能了,对方根本就不懂得礼节,你和他谈这些无疑是对牛弹琴。
“大师明鉴,正是阿赖耶识。佛教提出阿赖耶识,本为了自圆其说,可惜第八识也逃不了刹那生灭法,只是它不是人眼看得见的,它的生灭对一般人来说,变得不那么明显,不那么具体了,所以就迷惑了许多的人,以为这么深奥的唯识学已把问题解决了。因此,一般人到此为止,就不再追问下去了。而实际上,原来的问题可以说是根本没有解决,而是转换成了一个更隐蔽的,更不易被发现的问题而已。更具体地说,就是把轮回的主体问题转化为第八识在生灭过程中的主体问题,因第八识按佛教说法,犹如是一宝库,含藏一切诸法种子,众生无始以来的种种善念、恶念、善行、恶行这些信息都贮存于此识之中。所以,当轮回时,这个第八识就带着所有这些贮存的信息到下一轮的生命里去了。借此,第八识成了生灭轮回过程中的载体,以解决“无我”的所带来的载体缺失问题。”
武虚发在这边滔滔不绝的说着,布施和尚却只是一个劲的埋头狂吃狂喝,就像是挨了半年饥饿的灾民,看上去一点也没有再听对方的话,直到武虚发停下来的时候,挥挥手示意对方继续说下去。
武虚发觉得自己就像是在跟空气对话一样,对方居然如此不懂礼节,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也不停下进食,这又加深了恶劣的印象。
他强忍着嫌恶继续道:“按佛教的绝对‘无常’法印,这个第八识也逃脱不了刹那生灭。那么,当它生灭时,一定就还要有一个‘更上面的识’来承载第八识中的这些信了,否则这些信息也将随着生灭而丢失。这其实就是种子的种子问题了,要是再按这种思路下去,问题将永远没完没了,因还要有种子的种子的种子的种子……的问题,这将是个无限递归,永无终结的问题。佛教就是这么滑稽可笑,把灵魂丢掉,搞出问题来了,只好发明了所谓的第八识,只是一粒种子是很不够的,因在发明这种种子时,佛教就已不知不觉走上了永没终结和解决之法的路途上了。”
武虚发是一个专注的人,这是一个优点,当他专注在某项事情上的时候,就会忘记其他,现在他越说越流畅,完全投入其中,差不多将现在当成了一场儒士们相互进行的商经会。
“无我论与轮回的这个漏洞,至今只是被唯识学越补越大了,推敲出个连佛都不懂的第八识来,岂不等于是说,佛所觉悟的还不够究竟,还要这么多后来的佛弟子来帮他添砖加瓦?佛陀竟然没发现无我与轮回间的这个大问题,还得等后人来发现,来解决,这不也是等于在嘲讽和否定佛陀吗?但佛教的唯识学毕竟是产生了,以这种方式否定和嘲讽佛陀的结果也已成无言的事实了。可悲可笑的是,虽然冒了这么大的风险,付了这么大的代价,还是没能把问题解决,反而是让问题变得更严重了,也更证明了这是一个佛教永无法解决的困境和问题”
说到这里,他挥舞了一下拳头,如同击倒了一座巨大的宗教巨人。
布施和尚抹了一下嘴角的油渍,拍了拍饱满的肚皮,大咧咧的问:“说完了?”
武虚发眼中精芒一闪:“请问大师,关于第八识的逻辑错误,不知该从何解释呢?”
布施和尚打了个饱嗝,反问道:“你问我,我问谁去?经义内容既然是佛祖写的,你自己去问佛祖吧。”
这个回答实在大出意料,完全是不按规矩出牌啊,根本是耍赖嘛就像是儒士们在为《论语》中的一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争辩的时候,总不能说一句,你自己去问圣人吧
武虚发张了张嘴,只好说:“这内容并不是佛祖提出的,而是后人弟子为了自圆其说而提出来的。”
“那你跟那些提出来的人说去,又不是我写的,跟我扯这些做什么?”布施和尚一身洒脱,不解释。
“可、可这是佛法纰漏。”
“人无完人,谁规定佛法就不能有纰漏的,就算佛法有纰漏,又能怎么样?可以教化渡人,可以引人向善,可以予人归宿,这样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